疾病與療法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余,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素問·脈要精微論》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余也;滑者,陰氣有余也。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
——《素問·脈要精微論》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
——《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偏盛,就會表現出熱象,腠理閉塞,喘粗氣而使身體前俯后仰,不出汗,身體發熱,牙齒干燥,煩悶,若再有脘腹脹滿的癥狀,那病情就會很嚴重。陰氣偏盛,就會表現出寒象,身體發冷且出汗,渾身經常會感覺冷,常常會戰栗惡寒,手足逆冷,若再有腹滿的癥狀,那病情就會很嚴重,這就是陰陽各自偏盛的主要臨床表現。
陰陽之氣過盛對人體的影響

通常來說,當人到了四十歲時,體內陰精就已經衰減了一半,日常行為動作開始衰退;到了五十歲左右,就會感到身體沉重,視力和聽力明顯減退;到了六十歲左右,陰莖痿廢不用,元氣大衰,九竅的功能減退,下部虛而上部實,眼淚和鼻涕開始不受控制地流出來。如果結合七損八益的調理方法來調養身體,身體就很強健;如果是調理不當或不調理,身體就易衰老。
同樣的身體,陰陽二息有強弱之別。人本該在健康時就要注意調養,這樣才能精氣有余、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強健,即使老了身體也會很強壯,身體本來就壯實的人則會更加強壯。當身體衰弱時再進行調養,就會正氣不足,事倍功半。
西北方的陽熱之氣不足,而陰寒之氣偏盛,因此屬陰,而人左邊的耳目就會比右邊的聰明。相反,東南方陰寒之氣不足,而陽熱之氣偏盛,因此屬陽,而人右邊的手足就會比左邊的靈活。
陰陽對人體的影響

東方為陽氣升起的方位,屬陽;人面向南坐,故左為陽,陽具有上升的特性,因此人左側的精氣上盛下虛;耳目在上,手足在下,因此右側耳目就不如左側耳目聰明。西方屬陰位,所以人右側為陰,陰具有下降的特性,因此人右側的精氣下盛上虛;手足在下,耳目在上,因此左側手足就不如右側手足靈活。同樣,人體的左右兩側,也有上下陰陽盛虛之別。因此,邪氣可以乘虛而入,停留在那里形成疾病。
天有無形的精氣而主生化,地有有形的物質而和天氣相配合;天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節,地有東、南、西、北、中五方,因此天地陰陽相互交通形成萬物。自然界的清陽之氣上升于天,濁陰之氣下降于地,因此天地的相對靜止和不斷運動,都是以陰陽為綱領的。因此能夠促使四時生、長、收、藏變化周而復始,永遠沒有窮盡。養生要上順天的清輕之氣以養頭,下順地的濁陰之氣以養足,中則效法人事以養五臟。
四時八節

自然界清氣和肺相通,地氣和咽喉相通,風氣和肝相通,火氣和心相通,水谷之氣和脾相通,雨水之氣和腎相通。人身體中的三陰、三陽六經經脈就像河流;腸胃就像海洋,百川歸海;水津之氣灌注九竅。用天地陰陽來比喻人體的陰陽,陽氣發泄為汗,就像自然界的雨水;陽氣發散,就像自然界的疾風;怒氣發時就像雷鳴;人的逆氣上升,就像久晴不雨。所以,調養身體,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不了解天有不同的節氣,地有不同的地理,那么就會產生疾病。
陰陽失調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陰陽概念能夠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生理結構、生理功能,人體的陰陽和大自然的陰陽遵守同樣的運行規則,具有同樣的特性,因此人體和自然是一個整體。

飲食藥物的性味同樣有陰陽之分,陰陽屬性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不同。因此,正確把握和利用藥物和飲食的陰陽屬性,能夠促進人體的陰陽平衡,長養人體的正氣,治療陰陽失衡的疾病。
人體陰陽平衡,就會呈現健康的狀態。若人體陰陽失衡,包括陰陽的偏盛偏衰、陰陽運行方向的失常、陰陽位置的顛倒等,都會導致人體生理功能失調,因而疾病就會發生。同時,人體的陰陽和自然界的陰陽相通應,人體的陰陽會受到自然界的陰陽運行變化的影響,因此對于疾病的治療,要明白自然界陰陽的運行規律,從而把握治療的時機。
陰陽是一切事物的總綱,在中醫學上,陰陽是闡釋人體病理狀態、生理狀態和藥物屬性的總綱,同時也是辨別癥候、診斷疾病及施行治療的總綱。把握陰陽就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 陰陽失調產生疾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清陽阻滯于下不能上升,就會使食物不消化而直接泄下排出。濁陰停滯于上不能下降,就會引起胸膈脹滿。陽邪偏盛會引起發熱,還會使陰液損耗和不足,因此發熱時,經常會口干舌燥。同樣的道理,陰邪偏盛會引起寒冷,還會對陽氣的功能產生抑制,導致陽氣耗損和不足,因此受涼時會發抖。陰寒之邪損傷人的形體,陽熱之邪耗散人體之氣。若氣受到損傷就會出現疼痛,形體受到損傷就會出現腫脹。因此先有疼痛后發生腫脹是氣受損傷及形質,先有腫脹后發生疼痛是形受損傷及氣。
陽邪內盛會引起發熱,陽熱外盛,導致腠理汗孔閉塞,汗液排不出,陽熱郁在體內灼傷陰液,出現發熱沒有汗,心胸煩悶,腹部脹滿不適,牙齒和口舌干燥,喘息聲粗且急,甚至張口抬肩,前俯后仰才會稍微感覺順暢。陰邪盛就會導致身體寒冷,陽氣損耗,不能固護體表,導致腠理毛孔疏松,冷汗淋漓,寒戰不斷,手腳冰涼。

☉陽氣受損,體寒發顫
陰陽不和,有盛有虧,都可能發生疾病。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就會形消,故寒傷形。熱為陽,氣也為陽,熱就會氣散,因此熱傷氣。氣發病之后就會波及形體,引起氣傷形。
氣候的陰陽運行對疾病產生相應的影響

疾病的療法
病邪侵犯人體,就像暴風驟雨般迅速。善于治病的醫生,當病邪還在皮毛時就會給予治療;醫術稍微差的,當病邪在肌膚時才會給予治療;更差一些的醫生,當病邪深入六腑時才會給予治療;最差的醫生,當病邪深入五臟時才會給予治療。通常來說,邪氣所在部位越淺,就越容易治療,而當病邪深入五臟時再治療,治愈的可能性就只有一半了。因此,自然界的風、暑、燥、寒、濕邪侵犯人體,容易傷及五臟;飲食寒熱調配不適當,就易傷及六腑;工作環境和居住的水濕之氣侵犯人體,就會對皮肉筋脈造成傷害。
善于運用針法的醫生,當病在陽經時,可通過針刺陰經來引導;當病在陰經時,可通過針刺陽經來引導;當病在左時,就通過取右邊的穴位來治療;當病在右時,就通過取左邊的穴位來治療。依據人們的健康狀態來與病人的病情做對比,依據外在的癥狀來推測體內的病變,以此來判斷疾病是屬于正氣不足還是邪氣太過。這樣,在疾病初期,癥狀較輕時,就能了解疾病的性質、發展。這樣治病就不會出現差錯了。

☉刺經導疾
善于診斷疾病的醫生,通過切按病人的脈搏和觀察病人的顏色變化,首先辨明疾病的性質是屬陽還是屬陰。通過觀察顏色的晦濁、清明,可以知道病變的部位;觀察病人的呼吸,聽病人的聲音,就能夠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診察四時的色脈是不是正常,就能夠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通過切寸口脈的浮沉滑澀,就能夠判斷疾病發生的原因。
所以,在疾病剛發生時,就能夠通過針刺來治愈。病邪在上的,可用吐法;病邪在下的,可用瀉法,使它從二便排出;病邪在中焦,胸腹脹滿的,用辛開苦降的方法;病邪在肌表,用煎藥熏洗的方法,來發汗除邪;病邪在皮膚的,用發汗的方法散邪。若起病急暴,應當抑制它使其收斂;邪氣盛實的疾病,邪在表就用發散法,邪在里就用瀉下法。判斷疾病屬陰證還是陽證,以區分其剛柔,病在陽者可治其陰,病在陰者可治其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分別給予治療,血分邪實的,宜破血逐瘀;氣虛不足的,應用益氣導引的方法治療。
※ 療疾的原則
人身之陰陽,無不合于天地,因此一定要遵守自然的規律來養生、防病以及治病。如果與氣候變化、地理特點、五行規律相違背,就會使病情加重。依據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冬氣伏藏,病在陰;春季之陽氣尚微,余陰尚盛,因此春季病在陰;夏氣發越,因此病在陽;秋季陰氣尚微而余陽尚盛,因此病在陽。在對疾病進行分析時,一定要同時觀察人體之氣在不同季節的情況,然后再進行藥物治療、針石以及飲食調理。
人體之氣在不同季節的情況

☉冬,病在陰

☉春,病在陰

☉夏,病在陽

☉秋,病在陽
陰陽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診治疾病一定要將陰陽這一總綱抓住,把握陰陽失調這一根本。防治疾病一定要根據陰陽消長的變化,來調節人體的陰陽,使其重新恢復到動態平衡。治療疾病時,若不遵守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及五行化育的規律,也不把地理環境的特點加以考慮,就會耽誤病情,造成不好的后果。自然界的陰陽之中還可以再分陰陽,冬季病在陰,春季病在陰,夏季病在陽,秋季病在陽。必須在認清這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針刺等治療。
人體的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熱,或為寒,或感于五運六氣,或傷于臟腑經絡,不論哪種情況,都可以歸納為陰陽。如疾病在表就屬陽,在里就屬陰,熱證屬陽,寒證屬陰。因此,疾病或本于陽,或本于陰,治療自然要以陰陽為本。
陰陽作為診斷疾病的總綱,寒熱、虛實、表里等疾病的狀況都可歸為陰陽的變化。治療疾病就要依據陰陽失調的情況來對陰陽做調整,以恢復動態平衡。在診斷疾病和治療時,必須對自然界陰陽消長的情況,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加以考慮,依據自然界陰陽消長的情況,來對人體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會得到自然界陽氣的扶助,呈向外弛張的趨勢。汗孔松散,容易出汗且出汗多,那么人體的津液就會消耗過多,因此要多喝水,多吃些水果、蔬菜,及時對津液進行補充。若外感風寒,需要發汗解表時,解表方藥的辛散作用一般不應太強,麻黃之類的要少用,宜用防風、荊芥等發汗力量比較緩和的解表藥。

人體脾胃虛寒有哪些反映?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能夠消化飲食水谷,并將其中的精微物質吸收,以滋養人體全身臟腑組織器官。如果人脾胃虛寒,脾胃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脾不能升清,使飲食中的精微物質不能被輸送到頭面、滋養四肢,就會導致頭暈氣短、脘腹悶脹、四肢無力等;氣虛無力,胃不能降濁使糟粕及時向下傳導排出體外,就會導致大便不暢或泄瀉,沒有被消化的食物殘存在糞便中。這就是陽氣不足、陰氣偏盛的陰陽失調,同時也有清陽在下,濁陰在上的陰陽位置顛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