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丑時應肝臟

中醫理論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的聯系不僅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于肝膽之間而互為表里,而且肝與膽本身也直接相連,肝在五行中屬木,在陰陽中為陰中之陽。

[肝為“血之府庫”]

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可以將一定量血液貯存于肝內,以供機體各部分活動時所需,故肝有“血之府庫”之稱。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以及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而有所改變。當機體活動劇烈、情緒激動時,肝就把所貯存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之所需;當人體處于安靜休息狀態,情緒穩定時,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應減少,這時,相對多余的血液就歸藏于肝。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故人臥血歸于肝。”王冰注釋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調節血量的功能是以貯藏血液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儲備,才能有效地進行調節。

肝還有使血液收攝于血脈之中,不使之溢出脈外的作用。也就是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若肝氣虛弱,收攝無力,如《丹溪心法·頭眩》說:“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若是肝火旺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臨床上均可出現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經過多、崩漏等出血征象。因此,氣虛者宜補肝氣,火旺者宜瀉肝火。臨床上所用的止血藥,多歸肝經,正是這一理論在中藥學中的具體體現。

[肝郁則怒,郁怒則傷肝]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們生氣時,剛開始左邊胸肋會痛,這其實是期門穴在疼痛,也就是肝氣作祟。肝氣升上來,在中醫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肝木克脾土。所以一旦生氣的時候,會吃不下飯。等到再生氣的時候,胸口就會發悶。這就涉及膻中穴,也就是氣憋在此處了。這里講的就是肝主疏泄的問題。

疏,即疏通;泄,即發散。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臟主升、主動、主散的生理特點,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

“肝氣郁結”常伴女性左右

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動、散。其疏,可使氣的運行通而不滯;其泄,可使氣散而不郁,這對于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亦即肝主疏泄有使氣機調暢的作用。如肝失疏泄,則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機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小腹等脹痛不適,常稱作“肝氣郁結”。女性多是肝郁氣滯的代表。愛生悶氣的人多為女性,婦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悶氣的結果。對于女性來說,肝的經脈分布于兩肋,乳房是肝脈必經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郁結,就會出現胸悶乳脹、乳房疼痛。肝主氣機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賴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脾的運化升清和胃的受納降濁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響津液的輸布與血的運行,導致水液停滯,血行不暢產生痰淤等病理產物,形成腫塊。

迅速疏肝理氣的小竅門

首先我們看看六字訣。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熟悉中醫舌診的人都知道,舌尖屬心、舌尖的兩邊屬肺,舌兩邊屬于肝膽,舌根屬腎,脾其華在唇。當感到周圍有人說話影響到大家時,都會食指放在嘴上發出“噓”。這時,舌頭的兩邊正用力抵在兩邊的上牙齒上,根據舌頭、口唇和五臟的對應關系,此時“噓”字音正在疏理肝氣。因此,在生氣時需要迅速疏理一下肝氣時,不妨做一個“噓”聲的動作試試看。根據六字訣練功的方法,同樣也能采取相應方法疏理對應臟腑之氣。

生氣時何以食不下咽

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及將糟粕排出體外的功能,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即脾胃的氣機升降來概括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氣機疏通暢達,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間的協調。可見,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氣機疏通暢達,脾升胃降的一個重要條件。故《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人生氣時常出現胃脘脹悶、噯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癥狀,這主要是因為,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影響到脾致脾氣不升,影響到胃致胃氣不降,即“木不疏土”,導致脾的運化飲食功能下降,從而出現食欲缺乏的狀況。正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所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

肝在志為怒,怒火常由男性發

正常情志活動主要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情志異常對機體生理活動的主要影響,也在于干擾正常的氣血運行。故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實際上是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心情亦開朗。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在情志上則表現為郁郁寡歡,情志壓抑,稱為“因病致郁”;反之,情志活動的異常,導致氣機失調,也常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情志活動中,對肝主疏泄影響最大的是“怒”,所謂“怒傷肝”。怒可分為暴怒與郁怒兩種情況。暴怒,《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故暴怒可使肝氣上逆,甚至肝風內動,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表現,此稱之為“因怒致病”。郁怒,是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發泄,可致氣郁,氣滯,使肝失疏泄,除出現肝氣郁結的表現外,進而可發展為肝氣犯胃,稱之為“因郁致病”。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發出來,表現為肝陽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氣的人,經常處于發怒狀態,容易禿頂。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愛把脾氣發出來,這不僅是因為他們肝氣旺,更主要的是他們感覺心里有氣不發出來會很憋悶。在大多數人看來,發脾氣是有傷大雅的事情。事實上,有了氣發出來要比悶在心里好得多。

[肝膽相照主謀略]

《黃帝內經》稱“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在體內是將軍之官,是武將之首。作為將軍之官,肝臟是專門為身體打仗的。任何不屬于人體內的外來敵人,肝臟馬上會去對付它。所以,人體有那么多的狀況需要肝臟應付,肝當然就容易受到傷害。我們知道,膽主決斷,肝膽互為表里臟腑,常有肝膽相照之說。而肝臟怎么能出“謀慮”?謀慮就是計謀思慮,反復篩選思考方案。善于動計謀的人,肝氣用得多,耗傷肝血也會影響人的視力,因為“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肝經在丑時活動最強,有人喜歡深更半夜學習、想事情,因為這時效率高,計謀出得也好,道理就在于此,故一般的“大決斷”都出自半夜。

現在的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經常晚睡,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子時,剛剛生發起來的膽氣沒有養好,緊接著丑時,肝血又沒有養好。這好比春華而秋實,如果春天少了一朵花秋天就少結一顆果。青少年時期耗散的肝氣會對日后老年時期的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中醫不提倡年輕時太過耗散精力。肝主謀略,學生如果熬夜學習,肝氣耗散,缺少謀略,學習效率也不會高。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筋附著于骨而聚于關節,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于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膝為筋之府。”全身的筋按其所分屬的經脈分為手足三陰三陽,稱為十二經筋。筋與肝的關系十分密切,肝之氣血可以養筋,《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平人氣象論》還說:“臟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可見肝所獲得的精氣,都會布散到筋,發揮濡養作用。若肝之氣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就會發生病變。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細心的人會發現,當小孩子出生的時候,手都是緊緊攥著拳頭出來的,這說明小孩子的肝氣是非常充足的;而到了人死去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撒手而去”,這個時候肝氣消失,手的握力自然沒有了。西方曾做過測試,長壽老人的握力大部分都很足。這些都跟肝主筋密切相關,肝之氣血充足,筋必健壯。正如《素問·痿論》所說:“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動骨骼負責運動,膜用來隔離、劃分器官組織的功能界限,肝氣旺,手指、腳趾有力量,肝臟對應手指、腳趾,活動手腳能活動肝臟。但在憤怒時,肝氣一動,拳頭就不自覺地攥緊了,并想大喊大叫。這就是為什么人一生氣就會緊握雙拳,做要打人之狀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鹿泉市| 芜湖县| 黄浦区| 金平| 富民县| 霍邱县| 平山县| 双鸭山市| 突泉县| 泾川县| 中山市| 乌审旗| 三台县| 海伦市| 芦山县| 金溪县| 和静县| 绥棱县| 太仓市| 龙门县| 西吉县| 格尔木市| 盐城市| 法库县| 井研县| 渝北区| 女性| 山东| 斗六市| 黔东| 西城区| 错那县| 西充县| 新干县| 抚顺县| 乌鲁木齐县| 商都县| 西畴县| 宾阳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