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管理
- 胡德春
- 2541字
- 2019-11-22 09:48:58
第二節 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目標
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包括龍頭企業、原材料基地、相關的保障連接機制等三個大方面,要實現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每個大方面各個環節都必須實現低成本。
一、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總體目標
依據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三大要素(龍頭企業、原材料基地、相關的保障連接機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經過科學論證立項,做到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利用現有企業的加工優勢,農村原材料資源優勢和多年來農業綜合開發積累的成果,不斷改革,調整結構,培育和完善與市場及龍頭企業相適應的區域基地,利用現有的管理體制、保障機制加以改革調整,形成龍頭與基地緊密聯系的紐帶,或形成龍頭企業與原材料基地融為一體的集團公司;不斷地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戰略性地低成本擴張,走出一條“適應市場、城鄉一體、工農結鏈、優勢互補、合理布局、盤活存量、省費興業、良性循環”的低成本、高產出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路子。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我國農業新經濟的特點,低成本建設農業產業化,應實現以下10項發展目標:
1.農產品優質化
發展優質、無公害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按照國際食品衛生和質量標準要求,建設一批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如鄂東南地區,根據山水資源豐富的特點發展一批優質稻、優質油、良種豬、特種淡水產品及茶、麻、果等種類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2.農業生產布局區域化
所謂區域化就是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地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科學論證確定主導特色產業定位,合理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實行規模化經營。如湖北省,區域化生產可以長江、漢江、京廣鐵路和107國道、106國道沿線建設水果、茶葉、芝麻生產基地;以江漢平原、大別山南麓、幕阜山以北和沿江丘陵地帶為重點發展優質稻、優質油菜及特種水產品;在漢江流域、長江流域、富河流域及城市郊區等重點發展肉羊、菜牛、商品豬、水禽、奶牛生產基地。
3.農產品加工一體化
依托龍頭企業組織原料生產加工,推進區域專業化布局和生產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延伸產品鏈條,重點培植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在支持和反哺農業中的主導作用,創造名牌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
4.農產品流通市場化
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學習借鑒美國安利公司的經驗,“縮短商品流程”,建立工廠(基地)——營業代表——消費者商品流程體系和連鎖營銷制度,擴大市場覆蓋率和市場占有率。
5.農產品生產標準化
國際農產品標準主要包括質量標準、重量標準、包裝標準等三個方面內容。質量標準包括農產品新鮮程度、甜度、各種農藥化學成分的殘留,是一種具體的可以量化的規定。重量、包裝標準就是要有利于流通、快速交易,如包裝的組合、重量單位。我們要按國際標準化的要求,遵循標準從市場中萌生、政府部門統一認可、標準吸收提煉、標準推廣的步驟,組織標準化生產,實現農產品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范化,確保農產品按交易規范順暢進入市場交易。
6.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合理化
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土地、山水等各種資源,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非農產業就業機會,減少農業從業人數,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村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從而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拓寬農業增收渠道。
7.農業信息傳遞手段現代化
加大投入,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種植技術,提供農產品價格、市場、銷售等國內外信息服務。
8.農村建設城鎮化
瞄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學習美國華盛頓、紐約以及德國巴伐利亞州促進農村發展的經驗,實行城鄉統一規劃,在布局建設上消除城鄉界線,從飛機上俯瞰到處都一樣,形成鄉村道路連接城市城鄉一體布局。雖然我們沒有外國的經濟實力,但這個做法是可行的,我們可以高標準規劃方案,分步實施,分期建設。這樣以農業產業化為新農村建設經濟動力,可以促進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發展,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同時根據增長極理論和梯度推移理論,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小城鎮聚集一定數量產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交通運輸中心和決策中心,對廣大農村產生吸引和輻射作用,帶動整個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
9.農產品競爭國際化
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培植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積極組織我國農產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10.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要使農業產業化具有生命力,同樣必須追求農業產業效益最大化。發展效益農業,必須徹底革除自給自足的溫飽型農業的傳統觀念,依靠低成本經營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決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目標程序主要由兩大體系組成,即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的結構體系,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組織和論證立項體系。
二、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結構體系
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組織結構的起始點是由低成本生產要素組織建立的生產基地,核心是龍頭企業(包括加工企業和銷售市場),終端是消費市場。它們之間互為依存,緊密結合,并通過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集團公司把它們有機地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加工、消費鏈條(如圖1-1)。

圖1-1
三、農業產業化低成本經營的組織體系論證立項
如果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提高,不僅農民增收困難,而且在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實現農業現代化也很困難。因此,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把農民和農產品加工及銷售企業在生產經營上組織起來,發展行業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社,發揮這些由企業家組成的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這些協會和農民合作組織與政府部門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能夠彌補企業和市場的部分缺失功能,同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這是當前和今后農產品生產、銷售和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所必須采取的組織方式,也是低成本建設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組織不是行政性的組織,而是以市場為紐帶、民主治理的辦法組織起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組織。
對某一地區主導產業的確定、商品基地的建設、龍頭企業的興辦、市場體系的培育以及中介組織的發展決不能拍腦袋決策、盲目決定,一定要進行實地調查、科學分析、市場預測、可行性研究,再立項申報,在此基礎上,才能組織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