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跑
- 劉楚雄
- 1968字
- 2019-01-10 18:55:41
第二篇 甲方乙方
健康,從心開始
以65歲老人的心臟功能和25歲青年相比較,心排出量減少約30%~40%,心搏擊量也相對減少,70歲時的心臟潛力為40歲時的50%。
26分鐘跑5千米的一次運動可降低膽固醇35~55毫克。
心臟是生命的“發動機”,心臟的潛力就是人的潛力,心臟的壽命也就是人的壽命,心臟的健康靠運動來維護。
在我們的一生中,重量僅有幾百克的心臟不間斷地完成億萬次的跳動,將相當于幾千個游泳池的血液送入血管之中,它的工作比鐘表還可靠。

雖然心臟這樣努力工作,但是它仍受著脂肪、香煙、酒類的不斷攻擊。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從未注意到心臟的跳動是在受著不斷傷害的情形下,進行正常工作的。直到有一天突然感到不適才會引起我們對身體最重要部分的注意。
因此,對心臟健康的認識要“超前”。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年夏天的河北農村,已經陰歷七月初七了。天旱得還沒下一場雨,玉米“渴” 得灌不了粒兒,村邊那口井就要見底兒。原先女人擔水的全換成男人了。男人趴在井口用手使勁搶桶,希望能搶上點兒水來。見這光景,老鄉們都說:“嗨,早知這樣,真不如當初先存它幾缸。”“先存它幾缸” ——水如此,健康同理。在“時間銀行” 里科學地儲備好你的心臟健康,才不至于到心臟不適——已經無法補救。
對心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衰變現象,要提前有所心理準備。
以65歲老人的心臟功能和25歲青年相比較,心排出量減少約30%~40%,心搏擊量也相對減少,70歲時的心臟潛力為40歲時的50%。外圍阻力增加,循環時間延長,心輸出量明顯減少。老人心臟的收縮時間延長,運動時心率不能充分代償加快,為增加心排出量,往往升高血壓。脈搏波速度可反映血管的彈性與硬化程度,隨年齡的增長,脈搏波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如5歲時為4.1米/秒,60歲時為10.5米/秒。
現在有條件了,但是人卻漸漸老了,如何才能使自己60歲的身體有30歲的心臟、40歲的精力、50歲的容顏呢?
在“多事之秋”中適量運動。長期堅持慢跑鍛煉是中青年人一項不錯的選擇。這是因為雙腳運動時,下肢的血液才能被擠壓給心臟,給心臟有力的支持。肌肉不運動,無疑會加重心臟負擔。運動量過大,心臟也難以承受,運動過少也易誘發心臟病。
研究表明:一周慢跑40千米的人患心臟病的記錄比不參加這項運動的人低30%。
俄羅斯臨床心臟病學研究所的專家將家兔放入沒有活動空間的籠子里,70天后,他們用電子顯微鏡詳細觀察了家兔的心肌細胞。家兔心肌細胞中的液泡和顆粒狀物質明顯增多,通常這種情況在細胞工作能力減退時多有發生。長期不運動會嚴重影響家兔的心肌動能,誘發心臟病。
慢跑者未經鍛煉前,跑上幾十米就會心慌氣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這種情況就不復出現了。道理很簡單,運動時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和養料供應,要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如果心臟力量不強,只有以加快跳動的次數來增加運動量,而鍛煉有素的人,心臟有力,每次搏動,可以打出足夠的血液至全身,充分滿足需要。

珀爾教授在1928年提出了著名的代謝率衰老學說,提出動物個體一生擁有的總活力是基本恒定的,消耗越慢,則壽命越長。運動之初你的心率與運動一年后比較要慢20下,大約是減慢了25%。也可以用另一方式解釋:你的心臟現在休息的時間拉長了,就好比是工作三天休息一天一樣,等于是為心臟爭取到了“雙休”的權利。
心臟病與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有關。運動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據測定,26分鐘跑5千米的一次運動可降低膽固醇35~55毫克。
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是細胞用一種叫做乙酰輔酶A的物質為原料合成的。乙酰輔酶A既是糖和脂肪氧化分解的產物,又是在整個氧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乙酰輔酶A產生多,合成的膽固醇就多。
體育運動中要消耗大量能量,使乙酰輔酶A大量參加氧化消耗掉,這就減少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不致升高,使形成動脈硬化引起心血管病缺乏物資基礎,體育鍛煉降低膽固醇與運動量的大小成正比。
醫學研究還發現,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能夠增進人體溶解血液中小凝塊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溶解纖維蛋白活性。在正常情況下,當小凝塊堵塞血管時,這種功能就會發揮作用,溶解纖維蛋白的反應越大,血塊溶解的速度就越快,可減少血管堵塞的形成,這對預防心絞痛、腦血栓都具有一定作用。
慢跑還能使心肌營養性肥大,野生動物的心臟相對重量比家養動物大即是實例。隨著心肌纖維增粗,蛋白質含量也會增加。
心臟本身的營養全靠冠狀動脈供給,在慢跑鍛煉時,流過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增加1~10倍,使心臟獲得更多的養料和氧氣。
據統計,慢跑運動員中約有一半人左心室營養性肥大,使心臟清垢防銹,預防故障,延長使用壽命。
專家甚至斷言:只要堅持有規律地進行均勻、慢速的跑步,就可以預防得心肌梗死。
目前美國有3000萬人參加慢跑,在這以前,每年死于心臟病的人達60萬之多,而在開展慢跑活動4年后,死亡率下降14%,這是藥物難以起到的作用。正如元代王圭在《泰定養生主論》中所言:“與其病后求良藥,孰若病前能自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