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錯必糾:中醫養生黑白書
- 秦月人 儒醫如一 錢煦王主編
- 594字
- 2019-06-21 13:20:03
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是中醫病因的總結
原文重現
如果說疾病的原因是內氣(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外氣(風、寒、暑、濕、燥、火)共同作用所造成的,那么您可以看到,要想祛除這兩個病因,找醫生是幫不上忙的。醫生不能幫您躲避寒氣,也不能讓您不憂慮恐懼,這一切還得您自己解決才行。《求醫不如求己3》
點評: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指出:“千般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他將疾病的發生高度概括為三種:內因、外因、不內外因,至今仍然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像原作者這種想當然的分類——“內氣”、“外氣”,在中醫理論中從古至今都未見過,不過原作者一不小心便成為一種理論的開創者。在原作者的這種論述中,中醫通常稱為“內邪”、“外邪”,人處天地之間,豈能不感受邪氣?只不過是輕與重的問題,輕者可依賴體內的正氣以驅逐,重者就必須去看醫生了。
積極防病治病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如果有病只靠自身的能力就能達到自愈,這是在宣揚一種人類自生自滅的怪論。“醫生不能幫您躲避寒氣,也不能讓您不憂慮恐懼”,既然是這樣,何必開設醫學,何必來辦醫院,這與法輪功宣揚的不吃藥如同一轍。當人們患有寒證病邪的時候,若證情較重,自身有時是不能調節好的,只有通過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