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氣止痛方(王逢春方)

【藥物組成】高良姜6g,干姜炭6g,制附子6g,砂仁4g,蔻仁4g,白檀香6g,代赭石11g(布包),旋覆花6g(布包),姜厚樸6g,刀豆子11g,野白術13g,米黨參13g,炙甘草4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理氣止痛,溫中散寒。適用于消化性潰瘍。

【方解方義】理氣止痛方中姜、高良姜、附子性大辛大熱之品,可暖胃散寒,代赭石、厚樸、刀豆子、旋覆花降胃氣而止呃逆;砂仁、白術、蔻仁、白檀香性辛香走竄,健脾溫中,止痛理氣;病久多虛,故用黨參、炙甘草顧護脾胃之氣。投之諸藥,使胃中寒滯得散,氣機和降,疼痛自止,病則漸愈。

【病例詳解】崔某,男,55歲。患者訴胃脘痛10余年之久,飲食失調或遇涼、饑餓則發作,反復無常,得食稍緩。平素喜熱飲,經當地市立三院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病。3天前,不慎于食,又復感寒,以致引發舊疾,有時食后欲嘔,嘈雜不適,脘痛不休,噯氣頻頻,泛酸,熱敷減輕,但不能止,影響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舌苔薄白,脈沉細。胃陽久虛,寒滯阻于中宮,胃氣不得和降。宜用溫中,散寒,理氣以治。故投之以原方。服藥5劑,1周未發疼痛,食量稍加,但有時仍覺胃脘不適,大便日1次。原方加減,處以下方:制附片13g,黨參11g,茯苓塊13g,干姜炭6g,砂仁4g,代赭石11g(布包),旋覆花6g(布包),高良姜6g,蔻仁4g,野白術13g,陳皮炭16g,川厚樸6g,炙甘草6g。另丁香、檀香各1.8g,研極細粉,分2次沖服。3個月隨訪,未見復發。

【專家按語】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易見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覺寒涼,遇寒則引發胃脹疼痛。治則溫藥和之,用辛開溫散之法。

【藥方引自】《內科常見病效驗方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南乐县| 商河县| 龙游县| 呈贡县| 通化县| 安吉县| 大埔县| 自治县| 连南| 呼伦贝尔市| 奉新县| 永顺县| 灵台县| 苗栗市| 焉耆| 樟树市| 苏尼特右旗| 宽甸| 新丰县| 盖州市| 克山县| 乌恰县| 罗定市| 彭泽县| 和静县| 凤阳县| 恭城| 孝义市| 壤塘县| 定襄县| 普格县| 永靖县| 友谊县| 息烽县| 大兴区| 甘孜县| 榆林市| 广昌县| 麻江县|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