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菌類最佳吃法
食用菌類主要有木耳和蘑菇。它們的種類不同,其吃法也不一樣。如果吃法正確,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會發揮它們的應有功效,起著輔助食療作用。
①木耳吃法
木耳主要有黑木耳和白木耳兩種,其吃法不相同,黑木耳主要做菜食用。白木耳一般是燉銀耳羹食用。
(1)黑木耳:它又名木耳、桑耳,別名木需、木娥、木茸。屬于野生食用菌。主要含有脂肪、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中醫認為,木耳味甘性平,具有補氣活血、滋養益胃、涼血潤燥的功效。可將殘留人體消化系統內的雜質排出體外,起著清胃滌腸的作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漢默斯密特博士研究發現,黑木耳有減少血液凝固,減慢血小板凝聚和防止血液中膽固醇沉積的作用。中老年人經常食用黑木耳,可預防中風、冠心病、減少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發生。這與阿司匹林的作用相似,但沒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我國長白山地區產的黑木耳,其抑制血小板凝聚率為42.2%,食用一次黑木耳,抑聚率可維持12小時以上,故可預防心臟瓣膜等大手術后血栓形成。經常食用黑木耳,可輔助治療缺鐵性貧血。小孩子頭發黃,適量多吃些木耳、大棗,可以促進頭發生長。黑木耳中還含有一定量的卵磷脂、甾醇,有健腦、止血等作用。黑木耳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能與人體內的結石發生化學反應,可分化結石,使之剝落、化小,便于排出體外。黑木耳又能促進消化道和泌尿道的腺體分泌,潤滑管道,協助分泌物質催化結合,這也有助于體內結石的順利排出。
黑木耳的主要有效成分黑木耳多糖,在熱水中的溶解度較高。因此,黑木耳煮熟后更有利于黑木耳多糖的吸收利用,而未經燉、煮的黑木耳較難消化。黑木耳雖然對防治心腦血管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心腦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未穩定時,應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黑木耳食療,而對于輕癥或亞健康者才可以黑木耳食療為主。脾虛消化不良或大便稀者忌食,對黑木耳過敏者也應慎食。黑木耳常可做菜食用,亦可涼拌食用,如將黑木耳發后洗凈,煮幾分鐘,撈起晾干,加調料、蒜茸等涼拌食用。還可做湯食用,如黑木耳豆腐湯。將黑木耳泡發后洗凈,豆腐切片,再將兩者一起加入雞湯并加少量鹽同燉,10分鐘后即可食用;或將10克黑木耳泡發后洗凈放入6小碗冷水中,用中火煮沸,再將一兩瘦肉絲或肉片、3片姜、5枚干棗一起放入,改小火慢燉40分鐘(煲成湯后剩2小碗)。在關火前,加入適量的鹽、味精。每天吃1次,30~45天為一療程,對輕微血脂高一個療程就見效,為鞏固療效,隔幾個月后再吃一個療程。
黑木耳并非越黑越好,真正的黑木耳正面是黑褐色,背面是灰白色,而用硫酸鎂浸泡過的黑木耳則兩面都是黑褐色。同時,真正的黑木耳味道很自然,有股清香味,而摻假的黑木耳有墨汁的臭味。假“黑木耳”泡在清水中,很快水就會變成黑色。真黑木耳吃起來清香可口,而經硫酸鎂浸泡過的黑木耳,又苦又澀。優質的黑木耳含水量較少,手捏易碎。
(2)白木耳:白木耳又稱為銀耳。一般吃法是熬白木耳羹吃。也可將白木耳水發洗凈后與桂圓肉、蓮子、大棗、冰糖適量一起熬白木耳羹食用。應該當天熬當天吃完,不要吃隔夜的。
銀耳不是越白越好,沒有經硫磺熏蒸的銀耳為自然的淡黃色,若顏色過分白,可能是經過熏蒸的。合格的白木耳,應為土黃色,根部的顏色略深,有菌類特有的氣味,有韌性,不易掰碎。應該注意,白木耳中的二氧化硫容易超標,聞起來可能有硫磺的氣味。
②蘑菇吃法
蘑菇又稱“長壽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為低脂肪、低熱量的食品,但能頂飽。研究發現,蘑菇富含膳食纖維,其中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又比普通蔬菜多很多,因此,吃蘑菇能同吃牛肉一樣有很強的飽腹感。多吃蘑菇可以減肥、使身體苗條,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蘑菇中還含有一種稱為麥角硫因的抗氧化劑,能限制人體內細胞的氧化,所以可預防衰老和其他慢性病,降低人們患關節炎、老年癡呆癥、心臟病和癌癥等的風險。專家建議,最好1~2周就吃一次蘑菇。蘑菇鮮味十足,做湯味道鮮美。炒菜或紅燒都可以。但烹調時一定要徹底加熱熟透,以免食物中毒。“胡蘿卜燉蘑菇”,可先將胡蘿卜和蘑菇翻炒數次,加入清湯,再放入黃豆、西藍花,加入鹽、糖等調料,煮透后就可食用。
蘑菇的種類很多,不同的蘑菇適合的吃法也不盡相同,今介紹幾種蘑菇的最佳吃法,以供參考。
(1)干香菇:干香菇富含麥角甾醇,在用水泡前曬一曬可使這種物質轉變為維生素D,增強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因泡發前放在太陽下暴曬,可使維生素D3復活。干香菇應該用溫水浸泡,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其中的多糖、維生素和氨基酸等水溶性成分損失太多。干香菇香味濃厚,適合與肉類一起烹調。而雞肉最容易入味,用干香菇燉雞,可給雞肉提鮮祛腥,味道更好。在烹調前,應將干香菇用30~40℃的溫水浸泡20分鐘。浸泡過香菇的溫水不要倒掉,燉雞時加入一些可使味道更香濃。
(2)鮮香菇:新鮮香菇雖然味道沒有干香菇濃,但口感比較清爽,適合搭配蔬菜吃。如將鮮香菇扒油菜吃,使其色香味俱佳。或者清蒸香菇冬筍夾鱖魚。將鮮活鱖魚1條(約400克)去鱗、鰓和內臟,洗干凈后放于碗中;將鮮香菇30克,熟冬筍80克,切成0.5厘米厚的片,蔥、姜適量切絲;在鱖魚背上橫著劃幾刀,用料酒、生抽醬油、胡椒粉、細鹽適量調成的汁抹魚身;將一片火腿和一片冬筍疊在一起,分別夾在魚背的花刀處,腌漬5~10分鐘;把魚放入蒸鍋,蓋上鍋蓋旺火蒸10分鐘左右,撒上蔥、姜絲,再蒸2分鐘;將蒸好的魚取出,淋上小半湯匙(約3毫升)橄欖油或其他烹飪油就可食用。
(3)草菇:草菇所含的蛋白質中包括人體8種必需氨基酸,且含量高,還含有一種異種蛋白物質,能消滅癌細胞,對消化道腫瘤有輔助治療作用。草菇能解暑降溫、養陰生津。適合爆炒,以減少維生素C的破壞。在入鍋前,先在鮮草菇的菌蓋上劃個十字形刀口,便于入味。再將草菇切片,投入鍋中用旺火炒10分鐘,加鹽、醬油、味精等翻炒,以保留其固有的鮮味。在烹調草菇時,多煮煮,多炒炒,保證草菇煮熟透,達到既營養,又安全,以免引發中毒。
(4)平菇:平菇可追風散寒,舒筋活絡,口感鮮嫩,適合清炒。炒時加入少許蔥、姜、鹽調味即可。平菇還可做蛋花湯,關火后加入少許青蒜末調味,味道更鮮美。平菇同雞腿菇、猴頭菇一樣,不宜用刀切,最好是用手撕成大小適合的塊,這樣口感好,而且更有利于鮮味的釋放。由于傘狀鮮蘑菇的傘柄較厚,不易入味,清洗之前可將其去掉。
(5)金針菇:它味道鮮美,含氨基酸種類齊全,能促進兒童的智力發育,有“智力菇”之稱。金針菇同香菇、草菇、口蘑等一樣,適合切成片或段來烹制。金針菇最常見的烹制是涼拌。涼拌前,最好煮6分鐘以上,避免食物中毒。
(6)茶樹菇:新鮮的茶樹菇清香可口,可以和豆角一起清炒。茶樹菇含有茶樹菇多糖,與大棗中的蘆丁,都能夠軟化腎臟小動脈血管。茶樹菇還含有多種活性物質,能修復腎小管基底膜損傷,增加腎小管對尿液的重吸收能力。因此,將干茶樹菇20克,用溫鹽水泡發后洗凈,與大棗5枚一起加水煮后食用。隔天1次,連食2周,可緩解老人夜尿多。
(7)杏鮑菇:杏鮑菇又名刺芹側耳、雪茸、鮑魚菇或干貝菇。肉質肥嫩,口感很好,兼具杏仁香味和鮑魚風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鎂、銅、鋅和多糖等。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具有抗癌、降血脂、潤腸胃和美容等作用。杏鮑菇總糖含量較低,還原糖含量較低,所以更適合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食用。杏鮑菇適合炒、燴、燉,做湯和火鍋用料,亦適宜西餐,做涼拌菜口感也非常好。將杏鮑菇與荷蘭豆、火腿腸一起炒的“三色杏鮑菇”就是經典佳肴。或是“杏鮑菇扣西藍花”,將杏鮑菇200克切片,西藍花適量掰成小朵,蔥、姜、蒜少許切末;鍋內放水,放少許鹽,水開后焯一下西藍花;鍋熱后放半湯匙油,油熱后放一半蔥、姜、蒜煸出香味,然后放西藍花煸炒,加入鹽和雞精高湯(或清水)少許,大火1分鐘出鍋裝盤;鍋熱后再放半湯匙油,將另一半蔥姜蒜煸出香味,放入杏鮑菇煸炒,加蠔油、老抽、白糖、雞精少許,燒至湯汁稠濃,出鍋扣在西藍花上,撒點白芝麻或枸杞裝飾就可食用。
(8)口蘑:口蘑的味道較清淡,與新鮮豆苗一起煮湯,口感更清爽。將口蘑做菜時,應盡可能把蘑菇切得小點,因為它的纖維素不易消化。在制作前應將蘑菇用開水焯一下,以減少其所含的生物堿。
(9)白靈菇:白靈菇又稱阿魏蘑、阿魏菇、白阿魏蘑、阿魏側耳等。因其形狀近似靈芝,全身為純白色,故稱為白靈菇。它是平菇的一種,是藥食兩用真菌。它營養豐富,所含氨基酸種類齊全,蛋白質含量可與豬、牛、魚等動物食品相媲美,而脂肪含量卻很低。它所含的真菌多糖,長期食用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白靈菇口感爽滑綿潤、鮮香筋道,除與其他食用菌有類似的食用方法外,還可涮、炸,切絲、片、丁及焯水后做涼拌菜食用。
另外,滑子菇富含海藻糖,能在細胞表面形成獨特的保護膜,可有效地保護黏蛋白不變性,從而維持黏蛋白的數量。每次將干滑子菇50克,用水泡發后煮湯食用,對胃黏蛋白缺乏所致的燒心、消化不良、胃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10)識別方法:對干菇和鮮菇的識別方法有所不同。干菇,從外觀上可分為花菇、厚菇、薄菇和丁菇。選擇時,應看蘑菇的菌蓋。花菇營養最好,風味濃郁,口感滑嫩。“天白花菇”是其中的極品。在花菇菌蓋上的花紋要自然,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否則可能是人工在普通香菇上劃了刀口;厚菇,菌肉致密,口感筋滑,香味濃郁。菌蓋上無花紋,呈栗色,略有光澤。以大小4~6厘米,邊緣向內卷成扁饅頭或銅鑼狀,皺褶小而少的為佳品;薄菇,菌肉較薄,以開傘少、破損少為好;菇丁,以“嫩”為好,將菇丁倒過來,如果看不到菌褶,就是嫩的;鮮菇的好品,是菇形圓整,菌蓋下卷,菌肉肥厚,菌褶白色整齊,干凈干爽,菌蓋以3~6厘米為好。菌柄短粗鮮嫩,大小均勻。如果菌蓋表面色深黏滑、菌褶有褐斑就不能食用。鮮菇在低溫透氣處存放不要超過3天。干菇應密封,放于避風陰涼處,注意防潮。
有些野生蘑菇有的有毒,稱為毒蕈,因此,應注意鑒別。一般地說,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而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有毒蘑菇菌面顏色鮮艷,多呈金黃、粉紅、白、黑、綠等。紫色有劇毒,采摘后易變色,無毒蘑菇多為咖啡色或灰紅色;有毒蘑菇比較黏滑,菌蓋上常沾些雜物或長有像補丁的斑塊,菌柄上常有菌環(像穿了超短裙一樣),而無毒蘑菇很少有菌環;有毒蘑菇有股異味,而無毒蘑菇則有特殊香味;將采摘的新鮮野蘑菇的菌桿撕斷,有毒蘑菇的撕斷處的分泌物濃稠,呈紅褐色,在空氣中易變色,而無毒的分泌物清亮無水,個別為白色,撕斷面不變色;在采摘野蘑菇時,可用大蔥在蘑菇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不變色則無毒;在煮野蘑菇時,放些大蔥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后如果大蒜或大米變色為有毒,不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將可疑蘑菇的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表明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