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水產(chǎn)品怎樣吃
魚蝦海鮮等水產(chǎn)品,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微量元素,如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水產(chǎn)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但是不宜多吃。受河流、海洋污染的影響,水產(chǎn)品內(nèi)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zhì),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引發(fā)胃腸道疾病。
①吃魚方法
專家說,想健康,多吃魚。吃魚抗憂郁,魚中的一種特殊的脂肪酸與人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guān),可緩解精神緊張,平衡情緒;吃魚防哮喘,魚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阻止或減少人體內(nèi)炎癥介質(zhì)的產(chǎn)生,而減輕哮喘病的發(fā)作;吃魚少癡呆,魚中的DHA是大腦細胞活動和保持活力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有助于改善神經(jīng)的信息傳遞,增進思維和記憶能力,故老年人多吃魚,可減少癡呆癥的發(fā)生;吃魚防中風,魚類蛋白質(zhì)含有豐富蛋氨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可調(diào)節(jié)血壓,使尿納排出量增加,抑制鈉鹽對血壓的影響,降低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吃魚防衰老;吃魚心理年輕,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如果每周吃1次魚,可使心理年輕至少2歲,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心理年齡將年輕4歲,這吃魚對老年人保持心理年輕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吃魚應該講究方法,才有益處。
(1)買魚學問:魚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多吃魚有益于健康。因此,不但要講究吃魚方法,還要掌握買魚學問。專家說,買魚不僅要新鮮的,買魚大小也有學問。總的來說,同一種魚,買個頭小的更安全。因為它們年齡小,體內(nèi)有害物質(zhì)積累也少。但個頭太小的魚刺多、肉少,鮮嫩程度也差些。因此,專家提出了常見幾種魚的理想重量。
草魚:選購1.5~2千克重的,細刺較少,可做成酸菜魚、重慶烤魚、草魚豆腐等吃。
鯉魚:選購0.5~1千克重的,將魚腹兩側(cè)的白筋去掉以除腥味,可做成紅燒鯉魚、糖醋鯉魚吃。
鰱魚:選購1~1.5千克重的,應將魚肝清除掉,可清蒸、油浸著吃,也可燒、燉著吃。
胖頭魚(即鳙):選購2~2.5千克重的,可做魚頭火鍋、剁椒魚頭等吃。
鯽魚:選購250~500克重的,可采用燒、燉、燜等烹調(diào)方法,最好做鯽魚湯食用。做湯時不要放姜,可放點醋,以保養(yǎng)腸胃,緩解腹瀉。鯽魚在2~4月最肥美,雖然一年到頭都能吃到,最好在2~4月吃。
青魚:選購每條2.5千克以上的,可燒、燉著吃。
帶魚:選購身寬4~7厘米,身長40~60厘米的,這種帶魚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吃起來肉質(zhì)不發(fā)“柴”。
黃魚:選購500克重以下的小黃魚,才肉嫩,味道鮮美。
活魚買回來,可以用清水養(yǎng)一兩天。如果是已經(jīng)殺死的魚,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魚千萬不可長時間存放。洗魚時應先去掉魚腮部分,再充分洗凈。
(2)魚腦魚眼:魚腦富含DHA、膽堿和磷脂類物質(zhì),有助于大腦發(fā)育,提高記憶力,預防老年癡呆,小孩和老年人應適當多吃。魚眼富含DHA,能促進孩子的視網(wǎng)膜發(fā)育。蒸魚不飽和脂肪酸損失少,DHA含量剩余90%以上,烤魚或燉魚DHA會損失20%左右,炸魚DHA只剩下50%~60%,應多給孩子吃蒸魚的魚眼窩。魚肚(即魚鰾)富含膠原蛋白,可起到延緩衰老和抵御癌癥的功效。魚皮含膽固醇少,是養(yǎng)顏護膚佳品,年輕人可多吃些魚肚、魚皮。可做成涼拌魚皮、紅燒魚皮、酸辣魚皮或蒜燒魚皮吃,但胃不好的人不要多吃魚皮。中老年人可以多吃點魚鱗和魚骨,魚鱗可做成“魚鱗凍”吃。做法是:將魚鱗洗干凈,加清水漫過魚鱗,燉七八分鐘,燉到魚鱗卷起來,過濾、冷卻,等凝固就可以吃。或把煮熟的魚鱗凍放到冰箱里凍成塊,吃時拌上香菜、小蔥、辣椒、白糖和香醋。魚骨可烤干磨成粉,混在涼拌菜里吃。
(3)與菜搭配:魚類含蛋白質(zhì)達15%~25%,被人體消化率達90%左右。專家提醒,吃魚時應搭配蘆筍、西藍花、番茄和青菜等蔬菜,并要吃些糧食。
(4)有益心臟:美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吃烤魚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死亡危險,但并不降低發(fā)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吃油炸魚或魚漢堡對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的危險和發(fā)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均無作用。因此,魚一定要多吃,每周至少1次,但油炸魚和魚漢堡則要少吃為好。
(5)對癥吃魚:秋天吃魚應對癥。例如:脾胃不好吃鯽魚,可鯽魚燉豆腐、鯽魚薏米湯、酥鯽魚等吃法;為補鈣吃帶魚,多吃能預防骨質(zhì)疏松癥,更適合中老年人食用。帶魚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干燥者尤為適宜。可作為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食療食品。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潤濕與彈性。帶魚最不好清蒸吃,但可做紅燒帶魚或糖醋帶魚吃;補充蛋白吃鯉魚。鯉魚不僅富含蛋白質(zhì),而且被人體吸收率高達98%,可做紅燒鯉魚、糖醋鯉魚或黑豆鯉魚湯吃;抑郁不快樂時,多吃些海魚,因為海魚富含B族維生素、ω-3脂肪酸等,對抑郁、焦慮有改善效果。
蒸魚時加一兩片陳皮可去腥味。尤其是對海魚的去腥更好。在煲魚湯時加入幾片陳皮,既可使湯水清甜,又能起祛濕、理氣作用。或在做魚湯時,加入啤酒不僅味道鮮美,還有防衰老等保健作用。做法是:將鮮活魚去鱗腮內(nèi)臟,洗靜,晾干水分,再用八角、胡椒粉、精鹽腌制半小時左右,把炒鍋燒熱,入油燒到七分熱,把魚放入,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加入姜片和適量的熱開水,再倒入1~2兩啤酒,用大火燒開后,改小火慢燉20分鐘,加入蔥末、香菜即可食用,但痛風患者慎食。
(6)幾種魚吃法:鱔魚常寄生鐵線蟲。故鱔魚不要爆炒吃,而必須煮熟透后吃。三文魚為水中參品,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增強腦功能、預防視力減退等作用。生吃最好,但必須是新鮮無污染的,每次約30克,熟食每次60~80克。由于在高溫下,三文魚中的好脂肪會被破壞,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也容易氧化,所含的維生素也會全被破壞。因此,若非要熟吃的話,最好采取快速烹飪方法。煮、蒸或煎到三至七成熟時,就馬上食用。而在五成熟時口感和滋味都比較好。
魷魚屬于高蛋白食品,富含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鋅豐富,更適宜女性食用,即使兒童適量食用,也有助于生長發(fā)育。由于魷魚含膽固醇量很高,100克干、新鮮魷魚的膽固醇含量分別為871毫克和268毫克。因此,每天食用量不要超過100克,在吃魷魚的同時,還要相應減少其他肉類的攝入量。
咸魚中含有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食用后會增加致癌的風險。因此,在食用時,應先把咸魚(或咸肉)用水泡1個小時,再用水煮一下或蒸一下,最好等開鍋后去掉湯汁,再直接食用或炒菜,以讓人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咸魚咸肉千萬不能直接油炸烹調(diào)。因為在高溫作用下,亞硝基化合物和二甲基亞硫胺等致癌物的含量會大大增加。在烹調(diào)咸魚咸肉時,要多配些新鮮蔬菜,以降低致癌物對人體的傷害。
②蝦類吃法
有些蝦類,如小龍蝦,雖然味美,但不小心,就容易引發(fā)一些疾病。因為小龍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受污染較重的環(huán)境中也能生存繁殖,因此,在受污染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的小龍蝦,體內(nèi)較易積蓄有害物質(zhì)和攜帶較多的細菌,如果吃了這種小龍蝦就容易引發(fā)下列疾病:
(1)皮膚過敏:由于小龍蝦是一種高蛋白食物,若蛋白質(zhì)攝入過量就會出現(xiàn)異種蛋白反應,因此,可能造成全身過敏,出現(xiàn)紅色的風疹團。
(2)急性腸胃炎:因小龍蝦生長環(huán)境較臟,吃不干凈或未煮透的小龍蝦,就很容易得急性腸胃炎。
(3)肺吸蟲病:在小龍蝦的頸、頭部寄生著多種寄生蟲,切記生吃,或吃半熟的,嚴重的可能導致肺吸蟲病。
(4)痛風:小龍蝦含蛋白質(zhì)高,含嘌呤也很高,如果吃小龍蝦時大量喝啤酒,就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風發(fā)作,因此小龍蝦和啤酒不能同時吃。
專家提醒,在被污染的環(huán)境中,小龍蝦的頭部是積聚毒素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最容易積聚病原菌和寄生蟲的部位,所以,吃小龍蝦時,一定要去頭。蝦皮吃前用涼水泡的話要換3~5次水,用溫水泡換3次水,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
③螃蟹吃法
螃蟹的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如蛋白質(zhì)的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幾倍,維生素A高于多數(shù)陸地和水生動物,維生素B2是肉類的5~6倍,比魚類高出6~7倍,比蛋類高出2~3倍,維生素B1和磷的含量比一般魚類高出6~8倍。每100克螃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質(zhì)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鈣126毫克、鐵2.8毫克。河蟹肉含有10幾種游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等的含量都高于一般動物性食物。但是,吃螃蟹有很多禁忌,只有科學食用,才能吃出健康。
(1)忌吃死蟹:河蟹死后,體內(nèi)的細菌會迅速繁殖并擴散到蟹肉中,死蟹中的組胺含量會很高,使食用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渾身起疙瘩等。新鮮活蟹的背殼呈青黑色,有光澤,臍部飽滿,腹部潔白。而垂死的蟹背殼呈黃色,蟹腳較軟,翻身困難。
(2)不吃生蟹:活蟹體內(nèi)的肺吸蟲感染率很高,如果把螃蟹稍加熱后就吃,肺吸蟲的感染率為20%,吃腌蟹或吃醉蟹肺吸蟲感染率達55%,生吃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71%。人感染肺吸蟲后,因刺激或破壞肺組織,所以會引起發(fā)燒、咳嗽、咯血;若侵入腦部,則可引起癱瘓。生吃或吃醉蟹,還可能引起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引發(fā)腹痛、發(fā)熱、膿血便。因此,吃螃蟹,一定要蒸熟煮透。先將大閘蟹放在清水里養(yǎng)上幾個小時,使沙吐干凈后,放入蒸鍋里蒸熟后吃。
(3)有的部分不吃:由于蟹的體表、腮部和胃腸道等都沾滿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吃時,將大閘蟹的蓋掀開,必須除盡蟹鰓、蟹腸、毛茸茸的蟹腎、六角形的蟹心、蟹胃(即三角形的骨質(zhì)小包)、黑膜和緊挨著蟹黃的有點黏糊的晶狀物等都不要吃。
(4)不宜多吃:蟹黃中膽固醇很高,一般人吃大閘蟹以1~2只為限,一周內(nèi)吃蟹不應超過3次。因螃蟹性寒,所以吃螃蟹時,不宜與生冷食物一起吃,也不宜和柿子、香蕉同食,以免導致蛋白質(zhì)凝固,造成腸痙攣。
(5)孕婦不宜吃:由于大閘蟹和甲魚(鱉)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有可能導致流產(chǎn)。中醫(yī)認為,蟹爪能催生下胎,因此,孕婦、有可能習慣性流產(chǎn)者在秋季千萬不要吃大閘蟹。
(6)有些疾病不宜吃:有些疾病患者不宜吃螃蟹。例如:脂肪肝和其他肝病患者,不論是急性的或是慢性的,因?qū)Ω缓鞍踪|(zhì)和氨基酸成分的食物會加重肝臟負擔,所以不宜吃螃蟹;腎小球腎炎、高血壓、糖尿病或通風等引起腎功能不全者,當攝入蛋白質(zhì)、氨基酸后,都可使腎臟負荷加重,加快腎衰竭的進程,故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宜吃螃蟹;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以及心臟病、動脈硬化、膽囊炎、胰腺炎、膽息肉、膽結(jié)石、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應少食或不食螃蟹,以免加重病情;螃蟹為“發(fā)物”,皮膚病患者、既往有蕁麻疹、過敏性哮喘或過敏性皮炎等過敏疾病的患者,或容易皮膚敏感的人,還是不吃螃蟹為好;由于螃蟹難消化,凡腹瀉、胃痛、感冒發(fā)燒的人均不宜食用,以免加劇病情;體質(zhì)虛寒的人如經(jīng)常手足冷冰、容易頭暈、體倦者,最好不吃蟹,以免導致胃寒不適;痛風患者忌食螃蟹,更不可同時飲啤酒,否則,會加重病情,或者誘發(fā)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等等。
④甲魚吃法
甲魚,又稱為鱉。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zhì)量高,味道鮮美。一般人吃甲魚,是將甲魚殼去掉,大多加麥片、黃酒,隔水蒸熟,吃肉喝湯。其實,這種吃法不夠科學,因為甲魚殼中含有大量的補陰物質(zhì),能治療許多慢性病,棄之不吃,十分可惜。科學的烹調(diào)方法,就是重酸,輕咸,用煨的方法。方法是:把甲魚殺后去內(nèi)臟,砍去嘴、趾,加水燉。鹽要少放,略咸即可;醋可多加些,能接受為宜,以口感適合為好。調(diào)料可根據(jù)自己喜好,選用丁香、八角、橘皮。先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然后以文火慢慢煨3個小時,身酥頭爛湯稠即可食用。
⑤海鮮吃法
海鮮種類多,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海鮮主要有海魚類、海蝦類、海蟹類、頭足類(章魚、魷魚、鮑魚、烏賊等)、甲殼和軟體動物類等。不同的海鮮其吃法不一樣,人們講究吃海鮮的方法,做到科學地吃海鮮,既可以防中毒,使血脂不升高,避免過敏,又有利于健康。
(1)防中毒:美國的專家建議,盡量吃食物鏈底層的、體形較小的低齡魚(食物鏈是:海藻吃細菌、小魚吃海藻、大魚吃小魚……,位于食物鏈頂層的大魚含有毒物質(zhì)越多),它們體內(nèi)有毒物質(zhì)相對較低,故吃小的、低齡魚,就比較安全。甲殼類主要有貽貝(青口)、扇貝、蛤仔、帶子等。發(fā)生中毒事件地區(qū)產(chǎn)的貝類不要吃。由于毒素主要集中在內(nèi)臟中,所以,烹調(diào)貝類前一定要將內(nèi)臟清理干凈。如果食用后有身體不適,就要盡快到醫(yī)院診治。為防中毒,還可將海鮮用醋泡1分鐘,或者直接用醋拌海鮮食用。不論是新鮮海鮮,還是冷凍過的海鮮,必須徹底加熱后才可放心食用。在大量烹調(diào)時,整鍋食物的中心部位也要煮透。
(2)過敏者吃法:吃海鮮易過敏的人,那么,如何吃海鮮呢?專家指出,可以試用飲食脫敏療法。就是通過反復攝入海鮮抗原,促進體內(nèi)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如果一次吃250克蛤蜊或其他海鮮會過敏,那就不妨每天吃一點兒(不超過25克的蛤蜊),控制在身體的過敏量以內(nèi),然后慢慢地加量,保持幾個月時間,讓機體慢慢地產(chǎn)生抗體后,對海鮮的過敏反應就會減輕。
(3)使血脂不升高:海鮮中的蝦、蟹、沙丁魚和蛤蜊等的膽固醇含量均較高,但它們的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則較低,所以升高膽固醇的作用反而不如含膽固醇少,但含有很多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和棕櫚油高。而蝦、蟹類海鮮的膽固醇大多集中在頭部和卵黃中,食用時只要除去這兩部分,就不會攝入過多的膽固醇。深海魚類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鰻魚等所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就更有利于降低血脂。當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未達到300毫克之前,仍可放心吃適量的海鮮。但吃海鮮過多,超過了食物的總攝入量和膽固醇攝入量,則會引起血脂升高。
(4)配生姜蘇葉吃:有的人為保持海鮮的鮮味,不烹制透,使一些致病菌未被殺滅;有些人脾胃虛寒,而海鮮多數(shù)性味寒涼,又屬于高蛋白,不太好消化,容易引起腹瀉。所以,吃海鮮時,最好配合喝碗生姜蘇葉茶,以有效地預防吃海鮮引起的胃寒、腹痛、腹瀉、嘔吐等。蘇葉中所含的紫蘇醛等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生姜具有溫中、解魚蟹毒的作用。既可以緩和魚蟹的寒涼之性,又可以殺菌抑菌。用法是:取生姜9克,蘇葉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最好在食用海鮮之前飲用,或是在進食期間溫熱飲用,也可在烹飪海鮮時適量加入生姜和紫蘇葉。
(5)海參:也叫海鼠、海黃瓜。海參分為刺參(多為黑色,也叫黑參,全身生有肉疙瘩)和光參(多為灰白色),身上沒有疙瘩。干刺參含蛋白質(zhì)76.5%。還含有脂肪、無機鹽、糖類、多種氨基酸和硫酸軟骨素(可抑制肌肉老化)。在食用價值上,光參不及刺參。海參所含的黏多糖有一定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轉(zhuǎn)移的作用。海參性味甘溫,有補腎益精、養(yǎng)血潤燥功效。能夠增強細胞吞噬能力。發(fā)好后的海參不可久儲,應馬上烹制,也不宜冷凍。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比如乙肝患者、腎炎患者都不適宜食用海參,感冒未愈、咳嗽多痰、腹瀉等患者也不宜食用海參,產(chǎn)婦最好不食用海參,以免“閉奶”。鑒別方法是:鮮活刺參,呈黑褐色、栗黑色或黃褐色,體形為圓桶狀,背面略隆起,有4~6行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集,體表無傷殘、潰爛,有鮮腥味無異味;鹽漬參,呈黑色或褐灰色,體形肥滿無殘缺,肉質(zhì)厚實有彈性,背刺挺直,切口整齊。有海鮮特有氣味,無異味,體內(nèi)無雜質(zhì)、無鹽粒;干海參,黑褐色、黑灰色,色澤均勻,有海鮮特有氣味,無異味,體形飽滿,背刺挺直,堅硬,肉質(zhì)厚實,嘴部無石灰質(zhì)露出;水發(fā)參,黑褐色至黃褐色,體形完整,肉質(zhì)嫩軟,有彈性,有海鮮特有氣味,無異味,無雜質(zhì)。
(6)鮑魚:鮑魚古稱腹魚,約有90多種。肉質(zhì)脆嫩,味道鮮美,含40%的蛋白質(zhì)和豐富的脂肪、碳酸鈣、膽殼素及20多種氨基酸。從鮑魚肉提出黏蛋白能治療由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脊髓灰質(zhì)炎、流感、皰疹、角膜炎等。雖然鮑魚的肝和內(nèi)臟中所含的色素毒素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但鮑魚的內(nèi)臟不能吃,因內(nèi)臟含有一種有毒的感光色素,如果吃了,在太陽的光照下,就會出現(xiàn)中毒癥狀,如皮膚發(fā)癢、水腫、潰瘍。體質(zhì)過敏者則反應就更大。然而鮑魚內(nèi)臟中的感光色素并不是全年都有,有毒時期主要在2~5月份。所以,喜歡吃鮑魚者應避開2~5月份為好。
(7)海蟄:中醫(yī)將海蟄用于治哮喘、便秘、高血壓、婦女勞損和小兒熱癥等。用海蟄與荸薺制成的雪羹湯,治療高血壓的有效率可達80%。但海蟄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正確的做法是,先將海蟄放在清水里,泡上兩天,再反復沖洗。切好后用醋浸泡5分鐘以上,拍上些蒜泥,這樣就可以全部殺死副溶血性弧菌,再食用就較安全。有人說,在洗海蟄之前先用滾開水沖泡一下,再把海蟄絲迅速放進涼開水里浸泡一些時間,海蟄絲不僅不會縮,而且,味道鮮美爽口,沒有澀味。
(8)貝類:貝類中的干貝富含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酰氨酸等多種呈鮮味物質(zhì)。味甘咸,性平,有平肝明目、解毒生肌、滋陰補腎、下氣調(diào)中等功效,可治虛勞損、頭暈眼花、陽痿早泄、補陰止血、月經(jīng)過多、吐血久痢、腎虛腰痛、消腹中宿積等癥。但不可食用過量。扇貝含豐富的谷氨酸鈉,是其味道鮮美所在,還富含蛋白質(zhì)、核黃素、鈣、磷、鐵等,具有抗癌、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所含的谷氨酸鈉對慢性肝炎、神經(jīng)衰弱、癲癇、胃酸缺乏等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蛤蜊(文蛤)應前一天用水浸泡,必須煮熟透后才可食用。
此外,鰻魚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鈣質(zhì)和膠原蛋白等,對預防視力退化,保護心臟,預防神經(jīng)衰弱、骨質(zhì)疏松癥和抗衰老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沙丁魚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每85克即含有1950毫克,還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其代謝產(chǎn)物為前列腺環(huán)素,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但對肝硬化患者卻易導致出血,故肝硬化患者應少食含二十二碳六烯酸多的沙丁魚、三文魚、青魚、金槍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