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防旱減災的主要措施及抗旱工程的調度運用

(一)歷史防旱減災措施

1.湖北省水利灌溉事業的興起和發展

我國水利灌溉工程建設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早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了井田溝洫之制。《周禮》中對溝洫系統有具體的描述,從田間垅溝開始,根據控制田畝的大小形成五級溝洫,各級溝洫的寬深都有具體描述。在水田中還有蓄水的潴、擋水的防、引水的溝、配水的遂、灌水的列和排水的澮等,已開始形成比較完整的灌排系統。

湖北省的灌溉工程起源甚早,如傳說中的隨州厲山神農九井、楚莊王時期孫叔敖引沮漳水灌田等,史籍多有記載,但具體工程已難查考。

戰國末年,秦將白起主持開鑿了湖北省境內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白起渠,它是把引水渠系與附近的坡池連接成為“長藤結瓜”式的灌溉工程,這一工程不僅是湖北省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而且也是我國最早的同類形式大型灌溉工程之一,此渠至今仍可灌田數十萬畝。它與都江堰、安豐塘(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樣,成為我國發揮效益2000年以上的現存古代大型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水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起渠與后漢王寵修建的木里溝,并稱為湖北省著名的長渠和木渠。

兩漢到南北朝時期,湖北省境內山丘地區利用泉水灌溉已相當普遍。唐代,境內不少地區農田水利事業有較普遍的發展,其中較重要的有荊南節度使梁崇義重修長渠渠首工程——武安堰,今陽新境內修建的長樂堰;山南節度使王起主持廣修濱江塘堰并制定用水規則;天門縣開鑿石堰渠;崇陽縣建造華陂堰等,都為后代史家所稱道。

兩宋時期是湖北水利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曾先后多次重修和擴建長渠和木渠,不僅使這兩條古老的灌溉渠系在效益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建造技術、集資方式、管理制度等都比前期有較大的發展。此外,南宋時期,孟珙主持開鑿的棗陽灌區,其規模之大,亦為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所罕見。

元、明、清時期,湖北省農田水利的重點已逐步轉移到江漢平原的垸堤興建上,但山丘地區塘堰引蓄水灌溉工程修建的記載仍不絕于史書,其興建的范圍、技術、規模都比前代有所進步。

民國時期興建的灌溉工程主要集中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湖北省政府遷至恩施,為支持抗戰,保證軍需民食,民國省政府1943年在恩施成立水利工程處,在鄂西、鄂北未淪陷區修建受益數百畝至數千畝的灌溉工程10余處,還興辦了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其間,制定和頒布了不少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的綱領和辦法,辦理了農田水利貸款。1940—1945年,農田水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鄂西北、西南等20多個山區和半山區縣的經濟實力有限,加上當時社會局勢動蕩,民眾負擔沉重,因而整個農田水利的建設規模和成效均受到局限。

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數次提出水利建設計劃。由于緊接而來的內戰,加上國民黨政府政治腐敗,財源枯竭,工程計劃者多,施工者少,許多工程因物價飛漲、工程預算無法追加而被迫停工,完成受益者更是寥寥無幾。古老的宜城百里長渠曾在抗戰后期及抗戰勝利后兩度發起修復,終因戰爭影響和經費困難而未成。

湖北省歷史上的農田水利灌溉,大致可以分為山丘區的陂塘蓄水和河湖引水兩種類型;江漢平原堤垸上所設的涵閘,也是農田水利灌排的重要形式。

2.旱地抗旱農業技術的運用

在中國古代,人口少,耕地多,除明初和清乾隆以后人均耕地低于7.5畝外,人均耕地均在15畝以上,唐、宋和清初人均耕地較多,超過24畝。古時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經濟水平的限制,灌溉面積不可能有很大發展,在耕地中,灌溉耕地少,旱耕地多。歷代人民在與干旱進行長期斗爭中,創造與運用了許多先進的旱地防旱抗旱農業技術。主要有:

抗旱耕作,保墑保土。我國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在井田內普遍采用“畎畝耕作”。至漢代又發展為壟、溝輪用的“代田耕作”和“區田耕作”。這些耕作方法是在人工造成的農田微地形差異的基礎上,采用高田低作,降低播種部位,利用耕層貯水,以有效提高農田抗旱能力,是現在的壟田抗旱耕作的早期形式。

唐宋以后,提倡農田以秋耕為主、春耕為輔和秋耕宜早的適時耕作,以及淺耕滅茬和細致耙耢等有利蓄水保墑的防旱耕作方法。至明清,在西北地區又產生和推廣了沙田耕作,以有效地蓄水保墑、減少蒸發和提高農田抗旱能力。

抗旱栽培,施肥防旱。自古以來,我國農民既重視選用耐旱作物,又注意培育耐旱品種,如粟、黍、稷、高粱、麥類、豆類、薯類等都是適于旱地種植的作物。在許多地方志中,又記載著各地培育的具有較強抗旱能力的所謂“旱不愁”、“火時燥”等有關谷、麥、高粱等作物的抗旱品種。同時,還對種子通過“溲種”、“漬種”、“浸種”和“拌種”處理,以增強作物的抗旱能力,如在“漬種”方面,《汜勝之書》就記載了一種在天旱無雨時,用酢漿和蠶糞漬麥種,提高其耐旱能力。在抗旱播種方面,古人提出搶墑播種、壓實提墑播種、留茬播和原壟種一類的免耕播種,以及深種就墑和育苗移栽等抗旱保苗的播種方法。在田間管理、蓄水抗旱方面,采用了苗期耙耢壓,中耕多鋤深刨和積雪添墑等保蓄并重的旱地抗旱增墑措施。

除上述旱地農業抗旱措施外,在植樹種草、保持水土以及沃田耕作、草地放牧、以農養牧、農區育肥、以牧促農等農牧結合的綜合抗旱措施等方面也創造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3.儲糧備荒和救災

在古代,由于勞動生產水平低,抗御災害的能力極其脆弱。因此歷代善為政者,無不思慮減災救荒之策,逐步形成我國古代備荒救災的政令——荒政。荒政多強調儲糧備荒于平時,周代《禮記·王制》提出“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這一至理名言,引起歷代王朝的重視。為儲糧備荒,在秦以前,國家在縣一級政府部門設“預備倉”;西漢時,又在縣以下鄉級行政部門設“常平倉”;到隋代,又倡導民間儲糧,設“義倉”,至明代,又增設“社倉”。關于在災年分倉儲糧的使用,明代《荒政·備荒》篇明確提出按災荒程度分倉糴糧,對一年無收的中饑年,則糴倉谷之半;對兩年無收的大饑年,則糴倉谷之全;對三年無收的特大饑年,則常平倉、義倉、社倉全部出糴。通過這些措施,壓抑糧價,度荒救災。中國古代的荒政,除有上述建倉儲糧、荒年糴糧賑濟等外,還包括某些朝代視災情輕重相應頒布的減免、緩征和薄征田賦的政令,以減輕荒年農民負擔,清代還實行過以工代賑等荒政措施。

我國古代發展水利灌溉、運用旱地農業抗旱技術和儲糧備荒這種治標和治本相結合的防災備荒措施,在當代新的歷史時期,也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嘉兴市| 青阳县| 荥阳市| 砚山县| 荃湾区| 南宫市| 涞水县| 鞍山市| 北票市| 江源县| 高陵县| 刚察县| 勐海县| 曲阜市| 卢氏县| 安新县| 高碑店市| 新化县| 彭泽县| 孝义市| 绥中县| 阳山县| 青海省| 太仓市| 东丰县| 通榆县| 乌审旗| 莲花县| 凉山| 湛江市| 湖北省| 金山区| 太和县| 鄂温| 中山市| 大同市| 江北区| 祁门县| 广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