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流行感冒

熄風止痙飲(劉運耀方)

【藥物組成】連翹16g,二花18g,蒲公英28g,大青葉28g,板藍根28g,元參16g,生石膏28g,黃芩11g,桔梗11g,葛根11g,魚腥草16g,白芷11g,牛蒡子16g,蟬蛻11g,白僵蠶11g,甘草6g。

【用法用量】將藥物放入藥鍋內浸泡30分鐘后,大火煮沸,小火煎20分鐘,濾渣取汁500ml,每劑藥煎2次,共取藥液1000ml,分早、中、晚3次溫服。年老體弱和兒童減半服用。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飲食為主,并多飲開水。

【功效主治】本方適用于流行性感冒,即中醫的風熱感冒或溫病的初期階段,邪在衛分成血分之癥。在冬春季發病,以發熱、咽痛、頭痛、周身酸痛為主癥,有時寒戰、痰多色黃,咳嗽、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有力,體溫在38℃以上,臨床化驗:白細胞在正常范圍。

【方解方義】熄風止痙飲中二花、連翹、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等具有解毒清熱之功效,據中醫藥理均有抗病毒作用;生石膏、元參、桔梗、白芷、葛根、黃芩、魚腥草、牛蒡子等均有利咽清熱、止渴生津、解毒發汗之功效;配以蟬蛻、白僵蠶可有止痙熄風功效,對防止熱極生風的發生,有預防作用。

【加減應用】咽喉腫痛者加山豆根13g,射干13g;肢體酸痛者加羌活13g,獨活13g。如伴有咳嗽、吐痰色黃者加炙百部11g,桑白皮16g。

【病例詳解】汪某,男,19歲,2000年2月9日下午以患者頭痛、發熱、畏寒、咽喉腫痛、全身酸楚為主癥前來就診。測體溫39.4℃,血18項化驗均在正常范圍;患者發病5小時,在家服感冒藥無效。查:神志清,精神不振,面色較紅,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心肺聽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和心臟雜音,心律齊,心率110次/分,腹平坦,無壓痛,其他部位無陽性體征。診斷: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型),用中藥清熱解毒飲加山豆根13g,射干13g,羌活11g,獨活13g,桑白皮11g,上方連服3劑,服藥5次,臨床癥狀消失,體溫正常,病告痊愈。

【藥方引自】高文亮,劉運耀.自擬止痙飲治療流感高熱96例.許昌醫藥信息,2003,8(12):55

清泄肺熱飲(凌禹聲方)

【藥物組成】杏仁、銀花、連翹、葛根、蘆根各13g,炙麻黃、桂枝各6g,黃芩11g,桔梗、竹葉各6g。

【用法用量】將藥物水煎煮沸后,轉小火煎20分鐘即可,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溫服。服藥后避免風寒,禁食黏膩生冷之品。

【功效主治】適用于流行性感冒。外感冬溫表實證。臨床表現為發熱,無汗,咽干口渴,咳嗽無痰或少痰,或伴頭痛,全身骨節疼痛,或納呆便秘,小便赤少等。體檢:多數患者眼結膜充血,咽部紅腫,扁桃體不同程度增大,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浮數或有力。

【方解方義】感冒病機為風溫之邪侵及肺衛,熱蘊于肺,多見咳嗽;風熱上受,則咽干口燥;風熱在表,故苔薄黃,脈浮數。清泄肺熱飲以炙麻黃、杏仁宣肺平喘、止咳降氣,以桂枝、葛根祛風解肌,金銀花、連翹解毒清熱,黃芩清泄肺熱,竹葉、蘆根除煩生津,桔梗利咽散結。諸藥聯合,以奏解表清熱、止咳利肺之功效。臨床實踐證明,采用本方治療流行性感冒效果明顯。

【加減應用】干咳甚者加沙參、天冬、麥冬;渴甚者,加石膏、積雪草、天花粉清熱生津;咽喉腫痛者加馬勃、板藍根、射干;咳嗽有痰不易咳出者加浙貝、瓜蔞清肺化痰止咳;納差者加焦三仙。

【病例詳解】王某,女,26歲。2003年2月8日來醫院就診。患者發熱、咳嗽少痰、頭痛、咽干口渴、全身疼痛2天。查體:體溫38.2℃,眼結膜充血,咽部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治以解表清熱,利咽宣肺。藥用本方,加射干13g,花粉、麥冬各16g,2天后癥狀明顯減經,繼服3天后癥狀、體征消失。

【藥方引自】凌禹聲.中藥治療流行性感冒50例.河北中醫,2003,23(12):1064

利肺止咳飲(周信有方)

【藥物組成】桂枝6g,麻黃18g,杏仁7g,生姜9g,大棗(擘) 10枚,石膏48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18g。

【用法用量】將藥浸泡方藥約半小時,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半小時。溫服,每日分3次服用。

【功效主治】兼清里熱,辛溫解表。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利肺止咳飲中重用麻黃解表散寒,透達腠理;石膏量大力專清瀉蘊熱;桂枝解表散寒,通達營衛;杏仁肅降肺氣,平喘止咳;生姜解表宣肺,和中散寒;知母清積瀉熱,生津止渴除煩,助石膏清熱;粳米、大棗、甘草,益氣補中,養胃生津,并制約知母、石膏苦寒傷胃氣。

【加減應用】若身疼痛者,加川芎、丹參、桑枝,以通絡止痛;若咳嗽者,加紫菀、款冬花、生姜、桑葉,以宣降肺氣;若頭痛者,加白芷、防風、菊花,以解表止痛;若汗出不暢者,加荊芥、薄荷、柴胡,以辛散透達等。

【病例詳解】馮某,男,18歲。患者因乘涼露宿,遭遇風寒,先治未效。3天后畏寒發熱更重,住院治療。癥見寒熱無汗,面色較紅,煩躁嗔怒,頭身疼痛,乍有輕時。脈象浮緊而數,舌苔薄白微黃不燥。此為太陽病,風寒兩感之重證。治則解肌發汗,表里兩解。

上方進服3劑,得微汗,寒熱、煩躁、身痛等癥俱減,僅有余癥未盡。因有人以為時值暑夏,主張將麻桂代以葛根、防風,以求穩當。遂午前進藥1劑,午后2小時,諸癥復起,寒熱更張。知為不當,仍遵前法,5日痊愈。

【藥方引自】《中華名醫名方薪傳》

辛涼透表方(高國平方)

【藥物組成】葛根10~15g,生石膏20~28g,淡竹葉13g,白茅根13g,連翹13g,鉤藤13g,甘草3g。

【用法用量】水煎1大碗,每日1劑,頻頻冷服。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辛涼透表。適用于流行感冒。

【病例詳解】 1976年7、8月間,長春發生流感,用上方治療85例,均獲良效。如楊某一家,5口有3人患流感,其中9歲的小孩,病情嚴重,高熱40℃,鼻出血,里汗出,煩渴,胃呆,舌黃,脈數,證屬陽明郁熱,火傷陽絡。急按上方煎服1劑,翌日,熱勢頓退,鼻衄告止。再進1劑,諸恙皆平。其余2人俱發熱,38℃左右,投上方3劑合煎,2人分服,身熱悉退。

【專家按語】本方為治療感冒發熱的有效方劑,經臨床驗證,取得“簡、便、驗、廉”之評價。方中藥物配伍,除適用于陽明氣分之熱外,且可透邪出太陽衛分,從而達到退熱目的。

【藥方引自】《名中醫呼吸科絕技良方》

發汗解表方(翟瑞柏方)

【藥物組成】防風13g,麻黃16g,白芷28g,川芎13g,荊芥18g,蒼術28g,百合13g,款冬花13g,厚樸13g,蘇梗18g,杏仁13g,桔梗13g,蘇子13g,建曲28g,紫菀13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分早中晚各服1次,飯后服。

【功效主治】開宣肺氣,發汗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

【病例詳解】田某,男,45歲,患感冒20天之久,經中西醫多次治療無效,診時見痛苦病容,咳嗽痰喘,不能平臥,胸悶氣急,痰多色白,倦怠乏力,夜臥不寧,動則氣短不足一息,食欲不振,怕冷惡寒,無汗,四肢厥冷,苔薄白,脈浮緊,此風寒束表,表實邪閉之證。治則發汗解表,開宣肺氣,以上方連服5劑,未能達汗,認為傷寒表實過重,故將上方麻黃增至45g,并入附子13g,細辛13g以助發汗之力,1服汗出,5劑盡諸癥悉除。

【專家按語】本方為治療外感表實證之重劑,用之得當,效如桴鼓。

【藥方引自】《呼吸系統疑難病選方用藥技巧》

芳香宣化散(史濟招方)

【藥物組成】藿香6g,蒼術4.5g,厚樸4.5g,半夏6g,陳皮4.5g,石菖蒲2.4g,大腹皮、大腹子各9g,枳殼6g,生姜2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溫服。

【功效主治】健脾化濕,芳香宣化。適用于流行感冒

【病例詳解】史某,女,50歲,因感冒流行,患者受感染,寒重熱輕,頭脹身痛。胸悶不咳,服銀翹解毒片5日不解。脈象沉滑,舌苔白膩如積粉,二便減少,與一般感冒不符合,診為濕濁中阻,腸胃氣滯。以上方藥治療,依此加減變化,5劑后舌苔漸化,又覺掌心燥熱,口干不欲飲,防其濕郁化熱,仍用前方加黃芩、赤茯苓,調整15天始愈。

【專家按語】流行感冒為濕邪侵于表里之證。濕邪入侵肌表,衛陽內部失于敷布及溫煦,則發熱輕,惡寒重,頭脹身痛。濕濁中阻,氣機失調,則胸悶,脈沉滑,苔白膩如積粉均屬濕濁內侵之象,故以本方健脾行氣化濕,表里之濕解除則癥自愈。

【藥方引自】《中醫內科方劑》

散邪解毒湯(田方方)

【藥物組成】黃芩16g,夏枯草16g,浙貝母13g,杏仁13g,山豆根13g,薄荷13g,荊芥13g,防風13g,金銀花18g,連翹28g,白茅根28g,甘草5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分服,重者可日2劑。一般用藥3~7天。

【功效主治】清毒散邪,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散邪解毒湯中夏枯草、黃芩具有很強的廣譜抗菌、抗病毒作用,對病毒所致的炎癥、變態反應及解熱作用較強,為臨床習用的對藥,是散邪清上之佳品;杏仁、浙貝母具有止咳宣肺、祛痰兼除結散熱作用;薄荷、白茅根性味辛涼發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有抑制病毒及抗菌作用,可加快呼吸道黏液分泌并增大有效通氣量,減輕泡沫痰癥狀;防風、荊芥為祛風散邪要藥,其中荊芥煎劑具有鎮痛解熱、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防風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二者混合煎較單煎為佳;山豆根為利咽解毒消腫所施,其所含有的槐果堿有較好的抗菌平喘作用;金銀花、連翹為清熱解毒首選藥,其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熱作用顯著(其用量一般要大);甘草除具有止咳、調和藥性作用外,尚有抗炎、清熱抗病毒、抗氧化之效。諸藥合用其奏散邪、清熱、解毒之功。

【加減應用】咽喉紅腫者,加玄參13g,蟬蛻16g,僵蠶13g;胃納不佳者,加白豆蔻13g,大棗6枚;大便干結者,加大黃3~13g。用藥3劑為1個療程。高熱者加石膏16g,柴胡16g,土茯苓28g;咳嗽甚者加蘇子16g,葶藶子13g,枳實18g;咯痰多者,加瓜蔞16g,遠志13g,半夏13g。

【病例詳解】劉某,男,28歲,1999年12月17日就診。患者咳嗽咽痛、咯痰2天,伴發熱1天,自述呼氣粗熱,體溫升高,臉紅,舌紅,苔黃,脈浮數。多次服利君沙、速效感冒膠囊、病毒靈等藥未見效。血常規檢查:白細胞11.2×109/L,中性粒細胞80%, X線透視示雙肺紋理增粗、增多。診斷:流行性感冒。用上述方藥2劑,并加柴胡16g,石膏16g,玄參13g。服藥1劑熱退,癥狀減輕。繼服上方3劑,咽痛、咳嗽、咯痰消失。再服2劑,血象、胸透均正常,臨床癥狀治愈。

【藥方引自】《國醫大師驗案良方·肺系卷》

消肌退熱湯(吉良晨方)

【藥物組成】葛根28g,柴胡24g,黃芩11g,生石膏60g,川羌13g,清夏13g,銀花28g,大青葉28g,貫眾13g,甘草13g,生姜5片為引。

【用法用量】將藥物先用水浸泡半小時,再用大火煎5~10分鐘,水煎兩次,取藥液150ml。每次服藥50ml,每日2次以上。服藥后飲熱米粥助汗出,護胃保津。用量可根據病情、體質加減。

【功效主治】適用于流行性感冒。用于患者體溫≥39.5℃以上,持續高熱或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惡心嘔吐,煩躁面赤,咽紅腫,舌紅苔黃脈浮數等。

【方解方義】消肌退熱湯出自《傷寒六書》。治療流行感冒高熱有較好的療效,是理想的退熱劑。方中葛根、川羌驅太陽之邪外出;柴胡發表解肌透達少陽之邪,配黃芩以增退熱之功效。中醫《本草匯言》云:“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石膏性味辛寒清氣,為清氣分要藥;配銀花、大青葉、貫眾以增解毒清熱抗病毒之功。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清熱透表,表里雙解,除三陽之邪,熱退后不再回升。臨床實踐證明,柴胡、石膏大劑量使用,退熱快而療效鞏固。中醫文獻報道,柴胡含皂素,有副作用,大劑量應用易引起嘔吐、血壓升高,配以清夏,臨床未見不良反應。方中柴胡、石膏、葛根、銀花量大力宏,驅邪力盛,多飲勤服,藥后啜熱粥,養胃氣、擴津液而助藥力,是退熱快、退熱后不再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病例詳解】崔某,男,45歲,1997年3月15日來醫院就診。患者頭痛發熱,惡風寒,全身酸痛,面赤煩躁,無汗惡寒,頭頸部酸痛尤著,四肢乏力,厭食納呆,惡心嘔吐。經輸液、口服病毒唑、激素、退熱藥等治療3天,全身酸痛、嘔吐惡心減輕,仍熱不退,患者要求服中藥治療。查:體溫38.7℃,咽紅腫,舌紅苔薄黃,脈浮滑數。證屬衛氣同病,治當解表透邪,清氣分之熱。藥用:柴胡24g,葛根18g,黃芩13g,生石膏60g,川羌13g,清夏6g,銀花28g,大青葉28g,貫眾13g,甘草13g,生姜5片為引,3劑。煎服方法同上。服1劑后體溫降至37.5℃,繼服1劑,熱退病愈。

【藥方引自】王新述,吉良晨.退熱湯化裁治療流感高熱42例.光明中醫,1998,12(5):16~17

清熱解毒湯(施今墨方)

【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火炭母、葛根各16g,板藍根28g,牛蒡子、桔梗各11g,薄荷、防風、甘草各9g。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分3次,藥汁合一,服藥2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兒童用量酌減。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流行感冒屬中醫“四時感冒”范疇。清熱解毒湯具有透表清熱、利咽宣肺之功效,方中板藍根、金銀花、野菊花、連翹解毒清熱,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牛蒡子、桔梗利咽泄肺;薄荷、防風祛風散邪;火炭母利濕清熱、解毒涼血;葛根清熱生津,用治外感濕滯尤為切合。全方外解表邪,內瀉里熱,清上泄下,寒溫并用,臨證稍事加減,即可靈活運用于各種證型。

【加減應用】暑濕稽留型:加滑石28g;納差者加白蔻仁、厚樸各13g,薏苡仁28g。風熱犯表型:高熱者加石膏50g;咳嗽甚者加杏仁、前胡各11g;咽喉腫痛者加玄參、夏枯草各16g,玉蝴蝶13g。風寒束表型:外寒里熱者加荊芥13g;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荑花各13g。

【病例詳解】張某,24歲,2000年2月10日來醫院就診。患者高熱、頭痛2天。多次服感冒片未見好轉而診。癥見:發熱無汗,體溫38.9℃,怕冷,畏寒,鼻塞流涕,咽痛頭痛,伴聲嘶,咳嗽痰少,舌邊紅,苔薄白。查: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充血,Ⅱ度腫大,脈浮數。證屬風熱犯表,治以疏風清熱、止咳宣肺利咽,擬本方加減。處方:板藍根28g,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火炭母、葛根各16g,牛蒡子、桔梗各13g,薄荷、防風、杏仁各13g,生石膏50g。每日1劑,水煎服。藥進1劑熱退,2劑諸癥基本消失,惟見咳嗽,痰少。守上方去薄荷、防風、葛根,加前胡、浙貝母各11g。又服5劑,咳止癥消而愈。

【藥方引自】區翠萍,施今墨.解毒湯治療流行性感冒162例.湖北中醫雜志,2001,22(7):29

解表清熱散(王白立方)

【藥物組成】竹葉6g,蟬蛻、白僵蠶、桔梗、荊芥、牛蒡子、黃芩各13g,金銀花16g,生甘草6g。

【用法用量】加水小火煎,頭煎30分鐘,二煎20分鐘,兩煎藥液混合后分早晚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適用于流行性感冒。用于里熱表寒之癥。

【方解方義】流行感冒表寒里熱證選用《寒溫條辨》解毒清熱散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方中以蟬蛻、荊芥達邪疏風;桔梗、牛蒡子、白僵蠶、生甘草利咽散結;黃芩、竹葉、連翹、金銀花清瀉上炎之火。諸藥合而有清熱疏風宣肺之功效。

【加減應用】頭痛、腰痛、肌肉關節痛加羌活、蘇木、川芎祛風散寒止痛;熱甚咽干痛加麥門冬、連翹、板藍根、玄參以清潤解毒;咳嗽咯痰甚加白前、紫菀、川貝母、百部止咳化痰;大便秘結,身熱不退,苔膩,脈滑實而數,可改服防風通圣散表里雙解。

本方解表清熱藥有退熱、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消炎、改善微循環和凝血機制的作用,故表寒里熱證應用本方治療有很好的臨床效果。

【病例詳解】馮某,男,46歲,工人。2003年12月25日來醫院就診。患者惡寒發熱,頭痛頭暈,咯痰咳嗽,咽干口渴2個月。患者于2個月前自覺發熱惡寒,咽部干燥腫痛,全身酸痛,曾用0.9%氯化鈉注射液加青霉素鈉800萬單位靜脈滴注,日1次,用藥8日,并服中藥20劑無效,遂來院就診。刻診:頭痛惡寒,高熱無汗,全身筋骨關節酸痛,夜不能寐,因惡寒而衣帽倍加,咳嗽咯痰,咽紅干燥疼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數。證屬外寒里熱。治則解表散寒,清熱瀉肺。藥用:蟬蛻13g,白僵蠶3g,荊芥13g,炒牛蒡子13g,黃芩13g,桔梗13g,竹葉6g,川芎13g,羌活13g,玄參13g,生甘草13g。每日1劑,加水文火煎,早、晚各服1次。2003年12月28日二診,已不惡寒,衣服減少,筋骨已不酸痛,頭痛腰痛明顯減輕,咽不干,紅赤略減,舌象正常,脈不數。余邪未盡,上方川芎、羌活各減量繼服3劑。2004年1月2日復查,表邪已解,內火已清,體無不適,咽喉不紅赤,咳止痰凈,舌脈正常。

【藥方引自】王白立.淺談中醫治療感冒表寒里熱證,福建中醫,2004,25(9):674~675

解肌散寒湯加味(張介眉方)

【藥物組成】白芍9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擘)12枚,黃芪6g,知母18g,石膏48g,粳米18g。

【用法用量】浸泡方藥約半小時,先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用小火煎煮半小時。溫服,每日分3次服用。

【功效主治】兼清里熱,解肌散寒。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解肌散寒湯中桂枝發汗解肌,兼益中補氣;白芍斂汗益營,兼緩急補中,與桂枝相配,既發汗又止汗,發汗不傷津,止汗不戀邪;生姜助桂枝散寒解表,并調脾理胃;石膏、知母,清熱生津,生津養陰;黃芪固表益氣;粳米、大棗、甘草,益氣補中,養胃生津,并制約知母、石膏苦寒傷胃氣。

【加減應用】若鼻塞者,加細辛、生姜、白芷、柴胡,以辛散通竅;若噴嚏者,加荊芥、防風、細辛、薄荷,以疏散風寒;若汗多者,加五味子、芡實、牡蠣,以固澀止汗;若咳嗽氣喘者,加紫菀、款冬花、桑吐、菊花,以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等。

【病例詳解】葉某,男,58歲,河北人。5個月前因患流感,經醫生治療后可流感癥狀仍未完全解除,時輕時重,曾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也未取得滿意效果。刻診:微惡寒,低熱,頭微痛,咳嗽,全身酸痛,神疲乏力,汗出,口淡不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或弱。辨為風寒夾熱虛證,治當散寒解肌,兼清里熱。用桂枝加黃芪湯與白虎湯合方加味: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擘)12枚,黃芪6g,知母18g,石膏48g,粳米18g,細辛13g,白芷11g,紅參18g。6劑,水煎服,每日1劑。第二診:諸證明顯減輕,復以前方8劑。第三診:諸證悉除,又以前方5劑,隔日1劑。第四診:要求鞏固治療效果,又以前方5劑,仍隔日1劑。

【藥方引自】《呼吸系統疾病驗方妙方》

解表清熱合劑(夏中偉方)

【藥物組成】紫蘇16g,荊芥13g,四季青28g,鴨跖草28g,大青葉28g。

【用法用量】每劑煎2汁,先用冷水將藥浸30分鐘,煮沸后小火煎20分鐘,每隔3~4小時服1汁。發熱高者1日服藥2劑,分4次服,服藥后多飲水,一般服藥得汗后發熱即可漸退。

【功效主治】清熱解表。適用于上呼吸道炎癥、流行性感冒。癥見惡風發熱,無汗,咽痛,舌苔薄黃或薄白,舌尖紅,脈浮數。

【加減應用】咽痛甚者加射干13g,白花蛇舌草28g;泛惡嘔吐者加陳皮13g,制半夏13g。鼻塞流涕多者加辛夷6g,白芷6g;咳嗽者加前胡13g,桔梗6g,牛蒡子13g。

【病例詳解】胡某,女,14歲。1997年4月18日來醫院就診。患者惡寒、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四肢乏力2天。患者4月17日下午突感惡寒、發熱,體溫達39.3℃,伴劇烈頭痛、惡心、咽痛、畏寒怕冷,曾多次服感冒靈、速效傷風膠囊無效。遂于18日上午就診。癥見惡寒,發熱(體溫39℃),伴咽痛,頭痛,微咳,四肢酸痛,頭身困倦,口干不欲飲,尿黃,大便調,舌質紅,苔黃微濁,脈浮滑數。查體:心肺正常,咽充血(++)。血常規:白細胞4.0 ×109/L,淋巴細胞比率57%,中性粒細胞比率46%。自訴就讀學校有多例類似患者。中醫診斷為風溫,證屬風熱夾濕,邪襲肺衛;西醫診斷:流行性感冒。治以清熱疏風解毒,宣表化濕泄衛。處以上方3劑,水煎,分2次溫服。

服藥3天后高熱退,但仍時有低熱,頭痛、四肢酸痛消失,咽微痛、四肢乏力,口干,尿黃,舌邊紅,苔微黃。藥已中病,上方加減服用3劑,熱退身涼,無反復,諸癥消失而痊愈。

【藥方引自】《呼吸內科頑疾金方》

疏風散邪散(王懷義方)

【藥物組成】人參、桔梗、柴胡、甘草、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荊芥穗、防風各3g。

【用法用量】研為粗末,每日1劑,用水150ml,煎至100ml,溫服;或加薄荷葉5片。

【功效主治】消腫散邪,疏風解表。適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流行感冒,為外感風寒濕邪,正氣不足所致,治則祛風除濕,佐以扶正益氣。方中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勝濕祛風,解表散邪,同為君藥;柴胡、川芎、薄荷葉散邪疏風,共為臣藥;佐以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化濕理氣,人參扶正健脾;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合,有培其正氣,敗其毒氣之效,故方名敗毒。與治療氣虛感冒的人參敗毒散相較,本方多荊芥、防風二藥,故本方疏風散寒外邪的作用稍強。

【病例詳解】金某,女,63歲。來醫院就診日期1997年4月8日。患感冒3周,發燒,流涕鼻塞,咳嗽,咽干且痛,大便干結,小便正常。脈浮微數,舌淡苔白黃膩。屬感冒夾濕,治則疏解。用上方治療。

4月16日(二診):服上藥8劑后,體溫恢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癢,鼻塞消失流感遂好。

【藥方引自】《醫學正傳》

清化退熱湯(朱文元方)

【藥物組成】清豆卷13g,銀柴胡13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3g,甘露消毒丹(包煎)15~28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解表疏風。適用于發熱而惡寒不甚、脈浮數或浮滑、苔薄微黃之流行性感冒的風熱型。

【方解方義】清化退熱湯銀柴胡退熱清化,清豆卷退熱解表,羌活、獨活發散風寒,前胡宣散風熱,甘露消毒丹解毒清熱。

【加減應用】臨床可隨癥加減運用。

【病例詳解】朱某,女,58歲,1982年11月6日來醫院就診:患者發熱已2天,體溫39.2℃,畏寒頭痛,咳嗽,四肢酸楚,口干欲飲,胸悶心煩,夜寐夢擾,二便調,脈浮兼滑,苔薄而膩。白細胞計數為22.8×109/L,中性粒細胞86%,淋巴細胞14%。證屬風熱外襲,表衛失和,治擬解表清化。銀柴胡13g,清豆卷13g,羌活、獨活各5g,前胡13g,甘露消毒丹(包)18g,藿香梗9g,金銀花、連翹各13g,炙甘草13g,炒谷芽、炒麥芽各13g,焦山楂肉13g。水煎服,3劑。藥后身熱即退,頭痛肢楚亦平,3天后再診,體溫36.9℃,白細胞計數5.3×109/L,脈癥正常。

【藥方引自】《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

疏散風熱湯(李壽山方)

【藥物組成】蟬蛻6~13g,桑葉11g,金銀花16g,連翹11g,桔梗11g,前胡11g,薄荷6g,蘆根16g,甘草3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服第1次藥汁后,蓋被捂汗。

【功效主治】疏風清熱,辛涼達表。適用于流行感冒。

【方解方義】疏散風熱湯中桑葉、蟬蛻、薄荷涼散輕清,宣肺氣之郁遏,疏衛腠之閉塞;金銀花甘寒質輕,其氣芳香,既能解毒清熱,又可宣散熱邪;連翹辛苦性寒,質輕升浮,解毒清熱,且能達表;前胡辛苦性涼,疏散風熱,化痰清肺;桔梗、甘草止咳化痰,清利咽喉;蘆根清熱生津。方藥合用,辛涼達表,疏風清熱。

【加減應用】伴鼻衄者,加白茅根11g、藕節炭13g,清熱止血。表邪重者,加荊芥6g,疏風解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1g,清熱生津,卻不遏邪。

【病例詳解】馮某,男,46歲。感染流行感冒5日,惡寒發熱,咳嗽,頭痛,胸悶。血常規:白細胞3.5×109/L;分類無異常。胸部透視無異常。在院外注射青霉素、慶大霉素不見療效。高熱持續在38.9℃左右,煩躁不安,呻吟不已。醫者曾懷疑為傷寒,囑住院檢查,病者不愿,遂來中醫科求治。診脈小數,舌苔白膩。外證未罷,里熱內蘊,急投清熱祛煩湯。3劑汗出熱退,再劑病愈。

【藥方引自】《當代妙方》

清熱祛煩湯(于己百方)

【藥物組成】大青葉16g,生石膏15~28g,青蒿6~13g,金銀花16g,連翹11g,鮮竹茹16g,天花粉11g,蘆根16g,薄荷5g,甘草3g。

【用法用量】煎生石膏、竹茹20分鐘,再入余藥同煎。微溫服。

【功效主治】輕宣透邪,清熱祛煩。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方解方義】清熱祛煩湯中生石膏辛甘而寒,清氣分之熱,且能解肌透邪;大青葉、金銀花、連翹解毒清熱,走表達邪;竹茹甘淡微寒,除煩清熱,且化熱痰;天花粉性味苦微甘,性寒多汁,除煩清熱,止渴生津;青蒿、薄荷辛苦微寒,其氣芳香,發汗解肌,透邪外出;蘆根清肺胃熱邪,生津止渴;甘草清養胃氣,調和諸藥。

【加減應用】咳嗽痰黃,加桔梗11g、浙貝母13g,清熱化痰。頭痛甚者,加菊花13g,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病例詳解】張某,女,39歲。2006年7月28日來醫院就診,述2月前感染感冒,頭痛,畏寒,發熱,流涕咳嗽,經治諸癥已愈,惟咳嗽不止,服中西藥治療效均不顯。現咳嗽,無痰,遇寒冷空氣或刺激氣體咳嗽加重,夜間咳重,口干,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血常規、尿常規檢查正常。胸透示:兩肺紋理增多,西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辨為流行性感冒,辨為外邪郁肺,肺氣失宣,化燥傷陰。治當疏達氣機,祛邪宣肺,清熱潤燥。處以石膏二者湯,服藥3劑后,咳嗽頓消。

【藥方引自】《當代妙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苏州市| 绩溪县| 永康市| 正安县| 保定市| 开封市| 乐至县| 冀州市| 长垣县| 岳阳县| 云梦县| 浦城县| 普陀区| 邹城市| 崇明县| 都安| 英吉沙县| 盐池县| 六枝特区| 沂源县| 瓦房店市| 吴江市| 元阳县| 临沂市| 威信县| 封丘县| 科尔| 阜宁县| 林芝县| 衢州市| 丹江口市| 紫阳县| 南京市| 东乡族自治县| 岑溪市| 安陆市| 水富县| 平遥县| 万年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