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病藥方大全:速查白話版 現代家庭健康生活中醫手冊
- 趙國東主編
- 6563字
- 2019-06-24 12:25:27
第一章 經常感冒
宣降肺氣湯(步玉如方)
【藥物組成】神曲11g,香薷、羌活、杏仁、白芷、防風、麻黃、當歸、橘絡、枳殼各6g,蘇子1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濃煎1小碗,睡前溫服。服藥期間忌魚腥生冷油膩。
【功效主治】本方適用于感冒后咳嗽不愈,咳雖響但痰少,痰白而黏,不易咳出,咽癢,咽癢甚時咳嗽亦劇,甚則影響睡眠,或伴有納呆,脅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方解方義】中醫認為外感咳嗽遷延之證,原因多是外感期間,進食生冷、油膩之物所致。外感時,肺失宣降,肺氣不利而致咳嗽。表邪祛除后,肺恢復宣降功能,肺氣得舒,咳嗽應同時消失。但如在外感期間食生冷、油膩等物,由脾作濕,上達于肺,與外感之邪濕膠著,滯于氣道,則咽癢咳嗽遷延時日,表證雖除而咳嗽不止。余邪結于氣道則時時咽癢,咽癢甚時咳嗽亦劇。濕性黏滯,咳雖劇但痰少,痰白而黏,咳出后稍舒。治則宣肺利濕。方中香薷、羌活性味辛溫除濕;白芷、防風性味辛溫祛風,宣散余邪;杏仁、蘇子、枳殼宣降肺氣;當歸、橘絡和暢肺絡。全方共奏除濕化滯祛余邪之功效。
【加減應用】咳嗽劇烈、夜不得眠者加麻黃6g;因于風熱者加元參6g;胃納欠佳者加神曲11g。
【病例詳解】張某,女,45歲。2000年11月12日來醫院就診。三年來長期咳嗽時常感冒,反反復復,近幾天來較劇,咽癢不適,癢劇則陣發咳嗽,咳嗽痰少而黏,咳出少量黏白痰后略舒,伴有脅肋疼痛,納食不馨,近日不得安眠。曾服多種抗菌止咳藥及養陰止咳藥物均未效。刻診:面色淡紅,體溫正常,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略粗,未聞及明顯啰音。苔薄白、舌淡紅,脈細小弦。診為外感風寒后咳嗽遷延。治擬香羌飲加減。處方:羌活、香薷、杏仁、防風、白芷、麻黃、當歸、橘絡、枳殼各6g,神曲11g,蘇子16g。上方2劑,濃煎1小碗,睡前服。復診時告知1劑即大效,夜能安臥,咽癢大減,現已少咳。上方去麻黃再服。5劑。再診時咳嗽已愈,咽喉得舒,已無癢感,予清熱止咳口服液3盒善后,隨訪5年未再咳嗽。
【藥方引自】步如意.肺氣湯治療感冒后咳嗽遷延80例.河南中醫雜志,2003, (3):102
調和營衛湯(張學文方)
【藥物組成】芍藥9g,桂枝9g,甘草6g,生姜4.5g,大棗12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文火慢煮,溫服藥液,藥后啜熱稀粥,溫覆保暖,微汗遍身為宜。
【功效主治】調和營衛,解肌發表。適用于汗出惡風,外感風寒,頭痛發熱,苔白不渴,鼻鳴干嘔,脈浮緩或浮弱;雜病、病后、妊娠、產后等見時發熱,受風寒,自汗出,屬營衛不和者。現用于時常感冒見上述癥狀者。
【方解方義】調和營衛湯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其病機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當發表解肌,營衛調和。方中桂枝性味辛甘溫,發表解肌,以散肌表之風寒;配芍藥性味酸苦微寒,滋陰養液,并固其內在之營陰,防止發汗太過。作為臣藥以和營。生姜散寒解表,助桂枝調衛,又可溫胃和中以止嘔。大棗益氣補中,補脾生津,可以助白芍以和營血。炙甘草益氣補中,與桂枝相配,則辛甘化陽,以加強解表之力;合芍藥則酸甘化陰,以加強和營之功。這種配伍,表證用之,可提高解表和營衛之力;內傷雜病用之,則可化氣和陰陽。因此本方既可用于表寒虛證,也可用于內傷雜病。
【病例詳解】白某,女,70歲。患者時常感冒,往往幾個月接連不斷,多方醫治無效,癥狀見鼻塞咯痰,頭面多汗,稍感疲勞,曾服玉屏風散,半個月來亦無效果。用桂枝湯加黃芪,服后自覺體力大增,感冒隨之減少。
【藥方引自】《傷寒論》
清熱解毒湯(章慶云方)
【藥物組成】黃芩11g,柴胡16g,天花粉16g,葛根16g,金銀花16g,連翹16g,板藍根16g,桔梗13g,牛蒡子13g,菊花13g,薄荷(后下)6g,甘草1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解毒清熱,疏風散表。用于治療實證感冒之風熱證、時常感冒。主要癥見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頭痛,咽干咽痛,周身不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方解方義】清熱解毒湯以柴胡、天花粉、葛根退熱和解;黃芩、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解毒清熱;桔梗、牛蒡子、菊花、薄荷疏風宣肺解表;甘草補中調和諸藥。
【加減應用】鼻塞流涕不止者加蒼耳子16g,辛夷花13g;頭痛加川芎13g,白芷13g。若感冒初起,表現為風寒證者,酌減清解藥物劑量,加羌活、防風、荊芥等辛溫發散之藥。發熱重者,重用柴胡、葛根用量;咽痛重者加山豆根16g,青果13g;咳嗽加杏仁13g,麥冬13g。

【藥方引自】《中華名醫名方薪傳》
益氣止汗湯(李鳳翔方)
【藥物組成】生白術13g,生黃芪18g,防風13g,金銀花13g,黃芩13g,生甘草13g,板藍根18g。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飯后分服。小兒可分3~4次分服。
【功效主治】扶正解表。體虛易感屬脾肺氣虛型,如時常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癥見咳嗽咽癢,脈浮,苔薄白,惡寒、肢節酸楚,發熱、自汗,鼻塞咽燥,尤對小兒體虛、自汗、易感、鼻塞流涕者效佳。以惡寒、發熱、自汗、脾肺氣虛者為主證。
【方解方義】患者正氣虛而有表證者,宜益氣解表。益氣止汗湯中以黃芪、白術、防風組成之玉屏風散為主,固表益氣止汗,并實表以御風邪;金銀花、黃芩、板藍根風熱疏散,利咽解毒,抑菌抗病毒,為祛邪之品;甘草補中調和諸藥,并能扶正,止咳化痰。諸藥相伍,奏祛邪扶正之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易受外邪之侵襲,故小兒外感、自汗、納少,肺脾氣虛者為多,以本方隨證加減,效如桴鼓。
【加減應用】若外感偏于風寒表證,頭痛、肢節酸痛者,加羌活、荊芥以祛風寒之邪;若兼見咳嗽氣促,痰黃濁艱咳之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加蜜炙麻黃(包)13g,百部18g,車前子(包)13g,兒童減量,以增強宣肺止咳平喘之功。伴納食差,大便溏泄,苔膩者,加廣藿香13g,焦山楂13g,焦六神曲13g,谷麥芽各13g,以化濕健脾,和胃助運。
【專家按語】用方提示:患者體壯邪實,高熱,感染重癥,無肺脾之氣虛象者,不宜使用。以免閉門留寇,延誤病機。
【藥方引自】《當代妙方》
疏風散表湯(張金玲方)
【藥物組成】黃芩11g,柴胡16g,天花粉16g,葛根16g,金銀花16g,連翹16g,板藍根16g,桔梗13g,牛蒡子13g,菊花13g,薄荷(后下)6g,甘草5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分2次服。
【功效主治】治療實證感冒之風熱證及時常感冒。主要癥見頭痛,咽干咽痛,鼻塞流涕,周身不爽,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方解方義】疏風散表湯中以柴胡、天花粉、葛根退熱和解;黃芩、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解毒清熱;桔梗、牛蒡子、菊花、薄荷疏風宣肺解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解毒清熱、疏風散表之功效。若表現為風寒證,酌減清解藥物劑量,加羌活、防風、荊芥等辛溫發散之藥。
【加減應用】頭痛者加川芎13g,白芷13g。發熱重者,重用柴胡、金銀花、葛根;咽痛重者加山豆根16g,青果13g;咳嗽者加杏仁13g,麥冬13g;鼻塞流涕不止者加蒼耳子16g,辛夷花13g。

【病例詳解】方某,女,53歲,1997年1月9日來醫院就診。患者長期感冒。3天前受涼后出現咽痛咽干,發熱,微惡寒,咳嗽,無汗頭痛,痰黏黃,舌苔薄白,脈浮數。查:體溫38.6℃,咽紅充血。此為風熱感冒證,柴芩葛花湯加麥冬、杏仁、川芎各13g。水煎服,3劑而愈。
【專家按語】疏風散表湯是青海省中醫院老中醫的經驗方。感冒的病因有二:一是外因,即外部環境中六淫、時行病毒侵襲人體;二是內因,即人體正氣的強弱。人體正氣的強弱是決定是否發病的關鍵。如果發病,正氣強,則邪正交爭,表現出一派實證;正氣弱,則易形成正虛邪戀,經久不愈。故感冒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種類型。實證感冒中以風熱時毒侵襲肺衛所致的風熱證較多見,亦即本方的適應證。
【藥方引自】張金玲老中醫辨治感冒經驗.中國臨床醫生,2001,28(12):18
清熱理脾散(方和謙方)
【藥物組成】炒白術80g,黃芪100g,防風23g,人參23g,山藥80g,仙靈脾16g。
【用法用量】將藥共研細末過60目篩,沖服或裝膠囊,成人每服5g,小兒酌減,開水沖服,21天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祛濕理脾清熱。用于受涼后感冒,時常發作。
【方解方義】我們在玉屏散方基礎上加人參、山藥增強益氣健脾之力,以固后天之本;用仙靈脾補腎陽以壯本;年長者腎氣不足,腎陽漸衰,加鹿茸粉以加強壯陽補腎之力。諸藥合用,健脾補腎,益氣固表,先后天并治,對肺脾氣虛、衛表不固之反復感冒,確可起到正復本固、御邪入侵的目的。
【加減應用】33歲以上者加鹿茸粉5g。
【病例詳解】劉某,女,20歲,高中生,2001年3月17日來醫院就診。患者因3年前受涼感冒后出現頭痛、流涕、鼻塞、咳嗽、咽痛,治療3天后癥狀減輕,但仍有流涕、鼻塞、咽痛等癥,因沒有重視未能繼續治療。鼻塞、咽痛、發熱,時輕時重,后用靜脈點滴藥物后,癥狀消失。但以后每因勞累、受涼即出現頭痛、發熱、鼻塞、咽痛等癥,每次均需靜脈滴藥及西藥治療10天左右諸癥才能緩解,每月發作3次,嚴重影響學習和正常生活,患者及家人非常苦惱。此次于12天前因勞累加之受涼,諸癥復發,頭痛、發熱、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用氨芐青霉素、病毒唑、甲硝唑靜滴4天,諸癥均已緩解,惟有頭暈、乏力,納呆、食少、鼻塞、咽痛,親人介紹求治于我科。查形體偏瘦,面色淡白,鼻黏膜充血腫脹,咽充血,心肺無異常體征。舌淡白,苔薄白,脈細弱。診斷為氣虛感冒,用加味玉屏風散1劑,裝膠囊,每次5g,每日3次,開水沖服。囑加強調護,慎起居,避風寒。2001年12月12日,其母親代訴,服藥后1周,諸癥狀消失,現納食增加,精力充沛,身體健康。患兒及家屬都非常高興。
1年后隨訪,患者當年感冒1次,未予靜滴藥物,只服用抗感冒藥及對證治療3天后即痊愈。2年隨訪,再無反復感冒史。
【藥方引自】《中華名醫名方薪傳》
和脾柔肝飲(吳一純方)
【藥物組成】桂枝一錢半,黨參二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一錢半,生黃芪三錢,法半夏二錢,陳皮一錢,茯苓二錢,生姜二片,大棗二枚。
【用法用量】用上方,2劑,慢火煎2次,取300ml,加飴糖1兩,和勻,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建中氣,調營衛,用于治療感冒。
【病例詳解】郭某,女,63歲。1999年9月23日來醫院就診:患者形瘦體弱,時常感冒,近因風吹受寒,頭痛,怕冷,動則汗出,輕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腸鳴,納差,精神不振。左寸脈微浮,右寸微,兩關弦虛,兩尺沉弱;舌正苔薄白黏膩。此屬體虛衛陽不固,復感新涼之氣。遂用上方2劑治療。
9月25日復診:自訴藥后2小時感熱,繼而汗出,頭痛亦解,飲食略增,睡眠亦好。兩寸脈沉微,兩關脈弦緩,兩尺脈沉遲。營衛初和,治則柔肝和脾,兼滋心腎。
以上方3劑加減,水煎溫服。以上鞏固療效。
【專家按語】由于患者素來體弱,脾胃萎虛,衛外不固,導致容易感冒。營衛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脾為營之源,胃為衛之本。近因勞逸失當,中氣再受損傷,復受風邪而感冒。病者中氣虛,為致病因素的主要方面,治則祛邪扶正。用本方合新加湯,性味甘溫建中,營衛調和,和脾柔肝,兼滋心腎而康復。虛人感冒,尺脈沉弱者,慎不可發汗;中氣虛寒而外感者,辛涼之劑亦要慎用。
【藥方引自】《名家醫案·妙方解析》
清熱理脾化裁方(郭鵬方)
【藥物組成】蟬衣11g,防風13g,生白芍藥11g,陳皮11g,生白術11g,生薏苡仁18g,川椒3g,蒲公英11g,藿香梗13g(后下),綠萼梅11g,牡丹皮13g,黃連6g,烏梅9g,甘草用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熱理脾祛濕。
【方解方義】清熱理脾化裁方中白芍藥、陳皮、白術瀉肝實脾,防風、蟬衣宣散浮火又具風能勝濕之意,薏苡仁除濕,黃連、蒲公英、牡丹皮清熱,綠萼梅理氣疏肝,藿香梗和中醒脾,烏梅緩急柔肝,川椒溫運脾土,甘草調和諸藥。
【病例詳解】盧某,女,34歲,2005年12月24日來醫院就診。
患者3年來體質下降,易疲勞,多次感冒,每次咽痛、發熱38~39℃。近半年來晨起常腹部疼痛,繼而腹瀉,瀉后好轉,遇冷尤甚。食納、小便調。面部及口唇周圍起有紅疹多年,時覺刺癢。平時喜食辛辣及飲冷。查見舌體稍瘦,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滑小數。辨證屬肝旺脾虛,夾有郁熱,法當崇土抑木,佐以清熱,痛瀉方化裁。囑忌生冷、油膩、炙烤,慎起居,暢情志。
第二診(1月17日):訴心情較前舒暢,腹瀉得止,后食辛辣復發。見效守方,前方去藿香梗、蒲公英,加枳椇子13g,仙鶴草16g。
2007年4月隨訪,患者間斷服用二診方2月余,往年冬季平均感冒1次,今冬已安度。
【藥方引自】路潔.郭鵬教授從脾胃論治時常感冒經驗.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5(2):253-254
祛濕清熱方(盧化平方)
【藥物組成】佩蘭13g,藿香13g (后下),厚樸13g,蘇葉13g(后下),生薏苡仁18g,大腹皮13g,茵陳11g,炒山楂11g,炒麥芽11g,炒神曲11g,桔梗13g,陳皮13g,茯苓18g,炒蒼術11g,炒枳殼11g,六一散18g(包),大黃炭2g(后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功效主治】理脾祛濕清熱。用于反復感冒。
【病例詳解】謝某,男,22歲,因長期感冒10余年,于2005年9月18日前來診治。
患者自幼體弱,進食稍不慎則會腹瀉,常發生陣發性胃脘痛,大便黏而不爽,平時多汗,近日覺皮膚瘙癢。有腸癰史5年,反復發作。2年前患反復癮疹,服補腎益壽膠囊而愈。月經正常,舌紅,苔白微干,脈細滑左小弦。辨證屬脾虛濕熱中阻,以清熱祛濕理脾為治。
藥進10劑后復診,訴大便仍發黏,但較前通暢,胃痛未作,仍皮膚瘙癢,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滑尺稍沉。患者將赴外地上學要帶中成藥,因前方化濁芳香、祛濕清熱之劑,諸癥得緩,唯舌質紅而尖稍絳有化熱之勢,故予藿香正氣膠囊加越鞠保和丸緩緩調理,二藥交叉服用。
第三診(2006年2月28日):訴半年來未患感冒,胃痛偶作,時噯氣、大便黏滯,手足多汗。腸癰發作數次,疼痛過輕而未用藥。舌尖紅,苔薄白,脈右細滑左小弦。擬和胃降濁,清腸導滯。處方:
藿香梗13g,荷葉梗13g,厚樸花11g,陳皮13g,炒蒼術11g,當歸13g,白芍藥11g,牡丹皮13g,大腹皮、子各9g,大黃炭2g (后下),生薏苡仁18g,桃仁13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間斷服藥以善后,后隨訪3年感冒大減,已如常人。
【專家按語】本病例患者自幼體弱,易患感冒,汗多,易發腹瀉,疑為脾弱表虛之證,然其有胃脘痛、腸癰、蕁麻疹等宿疾,伴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白微干,脈細滑左小弦,皆飲食不慎、素喜辛辣厚味所致。本患者濕濁略勝,且有脾運不健,宿有積滯化熱之不同,故其治亦異耳,采用藿香正氣散加消積導滯之品化裁而獲效。
祛邪可具扶正之功,調內亦有御外之效,此即邪去則正安之謂也。對反復感冒之證,當詳加辨證,不可只從虛證論治,以免犯虛虛實實之弊。
【藥方引自】張華東.盧化平教授從脾胃論治時常感冒經驗.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5(2):253-254
強衛固表散(呂同杰方)
【藥物組成】白術18g,黃芪38g,防風18g,百合38g,桔梗28g。
【用法用量】將藥共研為細末,過60目篩,每次9g,每日2~3次,溫開水沖服,1周為1個療程,一般1~2療程即愈。或改為湯(上方諸藥劑量均減半),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一般3~5劑即可。
【功效主治】強衛固表,補益脾肺。用于體虛引起的反復感冒。
【方解方義】強衛固表散是老中醫運用補脾益肺之法治療體虛感冒之經驗方,由玉屏風散加百合、桔梗組成,甘寒潤肺之百合救玉屏風散燥烈過亢之弊,桔梗可載諸藥上行入手太陰肺經而開達肺氣,多藥補散相宜,陰陽和順,病邪自去,凡屬習慣性感冒,感冒多次發汗,發汗過多,損傷衛陽,致表虛不固,常自汗出,咳嗽,感冒時作,數月不愈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加減應用】兼有頭痛,身痛者可加蘇葉、羌活;見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紅、半夏、天南星、杏仁;若伴有慢性鼻炎而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生姜;兼心慌氣短者可加太子參、麥門冬、五味子、金櫻子。
【病例詳解】王某,女,31歲,1991年5月27日就診。去年2月患感冒,多次服用止痛解熱藥,不見其效,但汗出不徹,仍頭痛,身痛。繼而加大劑量,一次服APC2片,用偏方飲姜湯一大碗,覆被取汗,少頃周身涔涔汗出。又飲紅糖水1碗,須臾,全身汗出如水洗、浸濕衣被。第2天頭痛、身痛大減,自覺病愈,以后稍有勞作,即見汗出,因余無不適,未予理會。一日,下地回家,自覺勞累,臥床稍息,不意入睡,受風受寒,一覺醒來,即周身酸懶,感頭痛不舒,服安乃近等藥。從此以后,身常自汗出,無汗時反覺全身不適,頭痛,鼻塞,因此家中常備APC、安乃近等藥,如此纏綿至今,診其脈緩而無力,右脈尤弱,舌質淡,苔薄白,此乃氣虛自汗,體弱感冒也。隨以本方研為細末,按上法服10天后,自汗已止,感冒已愈。為鞏固療效,又囑其按照原劑量,每日3次,繼服10天,遷延年余之痼疾遂獲痊愈。
【藥方引自】《中華名醫名方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