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高效養殖新技術
- 徐興川 高光明 朱莉萍編著
- 1264字
- 2019-06-24 12:29:03
(二)一生的兩次洄游
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動物的一種主要運動形式,它們通過洄游變換棲息場所,擴大對空間環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種群存活、攝食和避開不良環境條件的能力,因而,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動物種群獲得延續、擴散和生長的行為特性。天然水體中的河蟹一生有兩次洄游,分別是幼小時的溯河洄游和成熟后的降河洄游。兩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長、繁殖的必需過程。
1.溯河洄游
河蟹的溯河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的溞狀幼體發育到蟹苗幼蟹階段,根據其對餌料等條件的需求,借助潮汐的作用,由河口順著江河頂著逆流,溯水而上,進入湖泊等淡水水體育肥的過程。因此,溯河洄游也稱索餌洄游。
洄游過程:就長江產河蟹來說,親蟹交配后抱卵數月,然后孵化成溞狀幼體,溞狀幼體在河口淺海飄泊約1個月,其間經5次蛻皮變態為大眼幼體。大眼幼體有強烈的溯水性,每年6~7月份,隨著潮水的上漲,其溯江游泳,退潮時就伏在江底,不隨水后退,等待下一次漲潮再繼續上溯。由半咸水進入淡水后,大眼幼體蛻皮一次變態為仔蟹。仔蟹在繼續上溯的同時,不斷地蛻殼生長,在當年冬季爬到大的江河(如長江)的深處越冬。溯河洄游一般在夜晚進行,且后半夜的溯江活動比白天和前半夜旺盛,又以清晨6時前后溯江活動最頻繁。在長江中,大眼幼體(蟹苗)從河口進入淡水,很快進入江蘇省江陰江段,并變態為仔蟹,即江陰以上江段只能捕到仔蟹,而捕不到蟹苗。在溯河索餌洄游過程中,幼蟹千方百計地翻閘爬壩進入沿江的湖泊和適宜的支流,在那里安居、生活、生長、發育,直到性腺成熟。客觀地說,由于一部分通江湖泊的通道建閘等原因,河蟹的去向基本上分為三個:一部分進入與長江有通道的湖泊,一部分進入兩岸的河流,還有一部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滯留在長江主干中生活。長江主干中生活的河蟹,原來在離長江口1000多公里的沙市能找到其蹤跡,但現在九江以上江段的個體己很少。河蟹的溯河索餌洄游是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遺傳特征。
2.降河洄游
由于遺傳特性的原因,河蟹在淡水中完成生長育肥后,就要從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中繁殖后代,這個過程稱為河蟹的降河洄游。降河洄游也稱為生殖洄游。
洄游過程:河蟹在淡水中生活至秋冬之交,二秋齡的河蟹經過一次蛻殼,由黃蟹變成綠蟹,這次蛻殼也稱生殖蛻殼或青春期蛻殼。綠蟹即可以參加洄游的蟹,生殖洄游時間在長江流域為9~11月份,但高峰期是寒露到霜降這半個月內。漁諺“西風響,蟹腳癢”、“九月九,螃蟹走”、“蟹立冬,影無蹤”等都概括了河蟹生殖洄游的時間。洄游開始,它們就紛紛千方百計從湖泊、江河支流等處進河道主干流中,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順水向河口爬去,形成一年一度的“蟹汛”,漁民便利用這個機遇在河道中捕蟹。河蟹一經洄游到達江河以后,一方面順流而下,另一方面因接近河口,水中鹽度逐漸提高而尋找合適的繁殖場所,此時,鹽度是決定河蟹是否繼續向河口洄游的關鍵,只有鹽度適宜,它們才終止洄游。在洄游中,蟹體內性腺迅速發育,到達河口產卵場,雌雄蟹的性腺都先后成熟,一受到海水的刺激,便開始擇偶交配。圖3為洄游的模式。

圖3 河蟹一生兩次洄游模式圖(徐興川,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