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蟹高效養殖新技術
- 徐興川 高光明 朱莉萍編著
- 2479字
- 2019-06-24 12:29:03
二 河蟹的一生
(一)不同發育階段的形態與習性
河蟹的一生分為幼體和成體階段,幼體階段又分溞狀幼體和大眼幼體階段。因此,嚴格地說,河蟹的一生從胚胎開始要經過溞狀幼體、大眼幼體、仔蟹、蟹種、成蟹等多個發育階段(圖2)。

圖2 河蟹的生活史(徐興川,1994)
1.黏附于抱卵蟹腹內剛毛上的受精卵2.溞狀幼體3.大眼幼體4.仔蟹(豆蟹)5.蟹種(扣蟹)6.黃蟹7.綠蟹8.抱卵蟹
1.溞狀幼體
溞狀幼體是胚胎發育后的第一個階段,它因體形完全不像成年的蟹而似水溞以得名。溞狀幼體很小,全長只有1.5~4.5mm,其發育分為五期,根據蛻皮齡期分成Ⅰ~Ⅴ期,記述的方式可以寫成第Ⅰ期溞狀幼體……第Ⅴ期溞狀幼體,也可簡記成Z1, Z2, …, Z5。
(1)外部形態:各期溞狀幼體形態不盡相同,基本特征為頭胸部球形,具一背刺、二側刺及一對復眼和兩對觸角。口器包括一對大顎、兩對小顎和2~3對顎足。幼體腹部狹長,共有6~7節分叉尾節。各期溞狀幼體的主要特征如表1。
表1 河蟹各期溞狀幼體的形態比較

(2)生活習性:溞狀幼體不能在淡水中生活,必須在河口附近的半咸水中生長。在運動方式方面,它不像蟹種和成蟹那樣以爬行為活動方式,而是像水溞那樣依靠附肢的劃動和腹部不斷屈伸的游泳方式在水表層過著浮游生活,但各期又不盡相同。其食性為雜食性,以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為主要食物。單細胞藻類和輪蟲、鹽水豐蟲無節幼體也能捕食,蛋黃、豆漿、豆渣等顆粒碎屑亦能吞食。在Z1和Z2期多在水表層活動,Z3和Z4期逐漸轉向底層,天然水體的Z5幼體開始溯水而上向海的近岸靠攏。
2.大眼幼體
(1)外部形態:大眼幼體就是通稱的蟹苗,它是由Z5蛻皮而成。由于其眼柄伸長露在眼窩外面,一對復眼相對整個身體來說比較大而明顯,因而稱為大眼幼體。其體長5mm左右,形扁平,頭胸甲膨大,額刺、背刺和側刺已消失,腹部7節,尾叉消失。胸足5對,除第一對稱為螯足外,其余為步足。腹肢5對,其中1~4對為較大的槳狀游泳肢。其半致死的溶氧值為1.4~1.8,并與個體大小關系不大。
(2)生活習性:大眼幼體階段既能游泳又能爬行,而且行動較為敏捷。它已能適應淡水生活,且對淡水較為敏感,在河口淺海處往往借助潮汐的作用,成群頂風溯流而上,形成一年一度的蟹苗汛期。本階段的幼體鰓部發育比較完善,可以離水生活一段時間,人們就是利用這一習性進行蟹苗長途干法運輸的。
3.仔蟹(豆蟹)階段
(1)形狀與習性:大眼幼體蛻皮后的個體即變態為通常見到的蟹的外形,這就是仔蟹。連續蛻皮三次,故分別記作Ⅰ、Ⅱ、Ⅲ期仔蟹。由于其個體大小猶如小綠豆,故俗稱之為豆蟹。盡管仔蟹已有蟹的形狀,但額緣和側緣還不很像成蟹。由于本階段體重小,步足發達,故爬行能力極強,在人工培育中應加強防逃措施,尤其是水質惡化和夜間易逃逸。仔蟹相當于魚類苗種期間的夏花魚種(火片魚種)。仔蟹的攝食方式與成蟹相似,即以螯足捕食和夾取食物,然后送到口邊大顎把食物咬碎。這個階段雖然是雜食性的,但非常喜食新鮮魚、蝦肉糜,而蝦頭、蝦殼、魚骨刺、魚鱗、魚皮等不能利用。植物方面喜食浮萍等。仔蟹發育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雌性個體長期蛻不了皮。通過對河蟹的近親——日本絨螯蟹研究發現,它在本階段生活適宜水溫為10~30℃,5℃時進入冬眠狀態,35℃以上時出現逃避行為。
(2)仔蟹期的區分:不同時期的仔蟹區分難度較大,我國至今沒標準。日本學者森田豐彥通過對日本絨螯蟹研究,提出了分辨第1~5齡仔蟹的方法,即將腹肢的形狀、步足長與甲寬的比值、腹肢長與甲寬的比值以及第1小顎內肢形狀等四個方面作為判別依據。從大眼幼體到第3齡仔蟹,第5腹肢僅以痕跡狀殘留在第6腹節旁,從而根據第5腹肢的有無區別出第3齡仔蟹以前的階段。其次從第1~3齡仔蟹腹肢的內外肢長度來說,外肢比內肢長約3倍為第1齡仔蟹,外肢比內肢稍短或等長為第2齡或第3齡。第1齡仔蟹內肢長容易識別,但第2齡和第3齡的內外肢差別很小,給區分這兩期帶來困難。為此,應將這兩期仔蟹的第1~3腹肢長與甲寬比值和第1小顎的內肢形態并用,該比值在第2齡仔蟹時為0.08,第3齡仔蟹時為0.02;第1小顎內肢在第2齡時于內緣頂端有相連的2個瘤狀突起,第3齡時內緣頂端的突起僅為1個。第4齡仔蟹以后的性別已經較為明顯,因而可用交接器長短區別第4、第5齡的雄性仔蟹。交接器頂端達到第3腹節即為第4腹節中央,這兩期仔蟹的雌性區分的依據為第2腹肢內外肢的長度。第4齡時內外肢長度等長,第5齡時內肢比外肢約長2倍。另外,參考腹肢長度與甲寬之比也能正確區別。
4.蟹種階段
本階段時間較長,一般以仔蟹蛻皮三次后至翌年春季。蟹種分為當年蟹種和1齡蟹種。在Ⅲ期仔蟹后至“中秋”節前后的蟹種習慣上稱為當年蟹種,也稱為幼蟹,相當于魚類苗種期間的秋片魚種(秋仔)。表2列出河蟹與魚類各生長階段名稱的對照。仔蟹個體一般每千克2000~12000只不等。1齡蟹種分為1秋齡蟹種和1冬齡蟹種,從中秋節至春節期間的蟹種習慣稱為1秋齡蟹種,相當于魚種中的冬片魚種。春節至其后3個月左右的4月份的蟹種習慣稱為1冬齡蟹種(1齡蟹種),相當于魚種中的春片魚種。對于蟹種來說,依其個體與衣服扣子大小相似而稱之為“扣蟹”。有關蟹種的習性將在以下有關章節介紹。
表2 河蟹與魚類各生長階段名稱對照

5.成蟹
成蟹即性腺開始成熟的蟹,如長江中下游漁民在湖泊中捕撈的洄游之前的蟹,此時盡管性腺沒有完全成熟,但人們在品嘗熟蟹時仍能感覺到味道鮮美。在淡水水域中肥育經過2秋齡的蟹,在開始洄游之前,性腺還沒有完全成熟,雄蟹的步足剛毛比較稀疏,雌蟹的腹部尚未長滿,即尚不能覆蓋頭腹甲的腹面,蟹殼(背甲)的顏色略帶黃色,習慣稱之為“黃蟹”。黃蟹經蛻殼一次,性腺迅速發育,雄蟹步足剛毛粗長而發達,螯足絨毛叢生,顯得大而老健,雌蟹腹部的臍明顯加寬增大,四周布滿密生棕色或墨色剛毛,臍蓋住了整個腹部,成為典型的“團臍”,蟹殼成為墨綠色,俗稱之為“綠蟹”。雌蟹的腹部(臍)內側有4對雙肢型附肢,叫腹肢。腹肢中的內肢是蟹用來產卵時附著卵粒的地方,即蟹產出的卵不是散于水中而是先堆集于雌蟹腹部,然后再粘附在內肢的剛毛上孵育,這種腹部附著受精卵的雌蟹就稱之為“抱卵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