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中國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科技園區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科技園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我國高科技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科技園區主要是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高新區”)是我國在面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以及世界各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科技園區的大背景下,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動而創建發展起來的。國家高新區是我國實現高科技產業化的社會載體,是不斷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推動科技、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綜合性基地,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是我國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1.3.1 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歷程

為了應對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政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中國高科技研究發展“863計劃”和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目標的“火炬計劃”。其中的重要內容正是建設國家高新區。1985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密集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134902/8092254.htm.l同年4月,原國家科委正式提出了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試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設想。湯志林,殷寸毅.治理結構與高新區技術創新[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0月,P92

1985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聯合深圳市政府創辦的深圳科技工業園,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的前奏。1988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在北京中關村設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并給予18條優惠政策,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此后,全國許多省、區、市紛紛結合本地條件積極創辦高新區。1991年3月,國務院決定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區中選擇上海、天津、南京、武漢等26個智力資源相對密集的作為國家高新區。1992年11月,國務院又批準在無錫、蘇州、珠海等地設立了25個國家高新區。1997年6月,為推動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解決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和21世紀中國糧食問題,國務院在陜西楊凌設立了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示范區。從1997年至2007的10年間,由于國家暫緩對各類開發區的批準設立等因素,國家高新區的數量沒有增長,一直穩定在53個(含農業高新區1個)。

2007年1月,國務院批準寧波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2009年3月,國務院又批準湘潭、泰州兩個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2010年9月、11月,國務院根據國內外形勢需要,加快了省級高新區的升級工作,分兩批共批準了煙臺、東莞松山湖、昆山等27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2011年,國務院批準自貢、上海紫竹等5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區;2012年,國務院再次批準了承德、孝感等17家省級高新區為國家高新區。截至2013年,國家高新區的數量達到105家(參見表1.3),地域分布在除西藏自治區外所有的省、區、市(參見表1.4)。

表1.3 國家高新區名錄(截至2013年6月)

資料來源:編者依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數據整理

表1.4 國家高新區分布情況(截至2013年6月)

續表

資料來源:編者依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數據整理

2006年6月,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西安、武漢東湖、成都等6家國家高新區共同簽署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宣言。同年10月,科技部正式發布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截至2011年,國家高新區各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實現園區生產總值41662億元,營業總收入133425.1億元,工業總產值105679.6億元,工業增加值27151.9億元,實現凈利潤8484.2億元,出口創匯3180.6億美元;國家高新區的企業數量達到38萬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6122家,占全國的41%;國家高新區企業中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10371家,超過100億以上的217家,擁有上市企業996家。科技部.2011中國科學與技術發展報告..2012.2012年,上述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6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共計5.2萬億元,約占我國全部高新區的31.2%。我國科技園區的發展逐步走上了“國際化”、“網絡化”和“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1.3.2 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

2000年以前,國家高新區屬于“一次創業”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53個國家高新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區域經濟的雙重發展。據統計,1991至2000年的10年間,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從87.3億元增長到9209.3億元,增長了105.5倍;工業總產值從71.2億元增長到7942億元,增長了11.5倍;出口創匯從1.8億美元增長到185.80億美元,增長了103.2倍;上繳稅費從3.9億元增長到460.2億元,增長了18倍;總收入超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從7家增加到1252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從無到有增加到143家,超過50億元的企業發展到7家,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6家。國家高新區通過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采取招商引資措施,完善科技中介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等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區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形成了一批以電子信息、計算機及軟件、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謝群.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可以說,到20世紀末期,國家高新區通過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而形成國內外企業、人才、技術和資金資源的空間聚集,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基本實現了“一次創業”階段提出的“要素空間積聚”到“主導產業強化”的發展目標。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高新區在發展中面臨土地資源緊張,商務成本提升等問題也日益突出。2001年9月,為加強對國家高新區技術創新工作的指導,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技術創新綱要》,同時在湖北武漢召開的國家高新區市長會議上正式提出實施以增強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目標。自此,國家高新區根據不同的稟賦,開始以建設“世界一流園區”、“創新型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等為目標的“二次創業”。2005年8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國家高新區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正面臨著第二次創業”。這次會議為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明確了“四位一體”的定位,即高新區要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此后,科技部調整了火炬計劃實施方案,將原火炬計劃、原科技興貿計劃、原成果推廣(技術轉移)計劃、原生產力促進中心專項、原大學科技園專項整合為新的火炬計劃,立足服務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及其環境建設,服務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群體,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化組織和科技中介機構,充分發揮國家計劃引導、地方組織實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集聚并激活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火炬計劃將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示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產業化組織及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

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內容是著力推進并持續深化“五個轉變”。一是從逐步的、積累式改革向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新體制、新機制轉變;二是從注重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的外延式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內生動力的內涵式發展轉變;三是推動產業發展由小而分散向集中優勢、加強集成、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轉變;四是從注重硬環境建設向注重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和提供優質服務的軟環境轉變;五是產品從注重引進來、面向國內市場為主向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轉變。簡言之,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實質就是加快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努力實現從依靠政策驅動、投資驅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國家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二次創業”,進一步推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尤其在推進自主創新創業及建設“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發揮了先鋒和表率作用。

一是國家高新區作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示范基地,始終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良好勢態,經濟總量持續穩定增長,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間,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3.1%和21.2%,相比于“十五”末期分別增長了182.4%和161.6%。國家高新區憑借創業要素、創新環境、機制體制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輻射并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多個國家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對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

二是國家高新區大力推進生態型園區建設,更加注重人文生活和經濟生活共存、環境建設與產業發展并舉,著力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目前,70%以上的國家高新區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部的認證,成為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示范區。國家高新區加強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生活、商業、休閑等城市配套設施,城市綜合功能穩步提高,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許多高新區正逐步成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科技新城。

三是國家高新區加快創新資源集聚,支持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進新型產學研合作,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1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內部科技活動支出總計為4052億元,同比增長16.9%;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為2269億元,同比增長25.2%,占產品銷售收入的2.1%,占全國企業R&D支出的34.7%;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為169161件,其中發明專利79693件,占全國當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5.2%;企業專利授權數量為8823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9438件,占全國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的17.1%,占全國企業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的50.7%。

四是國家高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端產業逐漸成形,產品種類不斷豐富。高新區不僅在推動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帶動了高技術服務業和高新區技術性收入的快速增長,涌現并大力發展了以文化創意、研發外包、健康管理、軟件服務、無線增值服務到信息傳輸服務等為代表的諸多新興業態,形成了高端化、輕型化、知識型的產業結構。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產值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并呈現逐年加快的良好發展態勢。此外,國家高新區還充分發揮技術、人才、機制的輻射作用,以各種方式向區外輻射高新技術成果,幫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企業運行機制,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謝群.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

五是國家高新區已成為高科技專業化人才集聚地,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成為技術創新攻堅力量。截至2011年,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達1073.6萬人,從1991年至今的年增長率為24.3%。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達到548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51%,具有碩士學位的46萬人,具有博士學位的5.4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5.3萬人,引進外籍專家1.2萬人,外籍常住人口4.2萬人。從2004年至今,國家高新區共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226萬人,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達24.3%。1991年到2006年的15年間,國家高新區就業人數以年均22.4%的速度增長,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3以上。

六是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企業培育成長體系基本形成。高新區通過不斷健全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相互銜接的創新型資本結構;通過不斷提升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創業孵化功能,積極探索建立了企業加速成長機制,不斷完善了技術轉移體系;通過大力吸引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初步建立了引才、育才、用才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促進項目合作和信息交流,推動了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科技成果處置、股權激勵、新三板試點等新政策在高新區試點取得良好成效。

國家高新區在歷經“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的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我國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在帶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改革開放等方面發揮著巨大推動作用,萬鋼.國家高新區對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貢獻和戰略意義[J].中國高新區,2008,(4):10-13不僅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也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奠定了基礎。李永周,姚婳,桂彬.網絡組織的知識流動結構與高新區集聚創新機理[J].中國軟科學,2009,(5):89-95目前,我國高新區正處于由“產業主導”階段向“創新突破”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謝群.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未來將會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經濟結構、凝聚人才和提供就業等方面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國家高新區戰略提升行動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努力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的核心載體作用,以更強大的創新能力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

表1.5 國家高新區的重要政策法規(截至2013年6月)

續表

資料來源:編者依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信息整理

1.3.3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政府制定了支持優秀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戰略決策。200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在中央政治局進行第18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同時再次重申“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2005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明確提出,“我國要走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

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明確了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09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批準在東湖高新區建設我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1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支持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國務院批復》,明確支持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我國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1年7月,國務院同意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參照中關村開展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重大政策試點。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將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同列為自主創新示范試驗重點區域,標志著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也進入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布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定位與建設目標分別參見表1.6、表1.7。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分類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等創新中心完善機制,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發揮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可見,國家賦予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責任與使命是:“深化改革,探索我國自主創新建設制度問題,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而推動我國區域均衡發展”。劉延東,劉淇.吹響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進軍號[J].中關村,2009(4):21-22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示范性主要體現在率先開展稅收政策、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等有利于自主創新的試點工作,引領更多的國家高新區成為推動高科技企業不斷誕生的創新經濟體,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標志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引領者。劉會武,程郁.國家高新區未來的功能與形態[J].中國高新區,2012(12)因本書第2章、第3章分別對中關村、張江、東湖三大高新區有詳細介紹,故此不再贅述。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一個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建設,標志著我國高新區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

表1.6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定位

資料來源:編者依據《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務院批復》整理

表1.7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目標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編者依據《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整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清涧县| 铅山县| 凤冈县| 正宁县| 五莲县| 嵩明县| 彰化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沙雅县| 泗阳县| 贵南县| 永新县| 社旗县| 海林市| 清原| 双柏县| 库车县| 南汇区| 绥江县| 西峡县| 天台县| 黄骅市| 边坝县| 突泉县| 隆昌县| 梧州市| 社会| 屯门区| 勃利县| 双桥区| 铜山县| 澄城县| 平阳县| 都安| 蒙山县| 丹凤县| 化德县| 广南县| 浦北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