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珍珠健康養殖新技術
- 徐興川
- 4366字
- 2019-11-27 11:42:31
(二)育珠蚌(三角帆蚌)的形態構造
三角帆蚌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淡水育珠河蚌的品種。
1.貝殼的方位與測量
(1)貝殼的方位。貝殼的方位是指貝殼的前端、后端、左殼和右殼的具體位置。①貝殼的前端和后端的確定。貝殼殼頂尖端所指向的一端為貝殼的前端(圖1-9 A處);與前端相反的一端為后端(圖1-9 B處)。殼頂至前端邊緣的距離往往較殼頂至后緣的距離短。一般來說,三角帆蚌鈍圓的一端為前端,稍尖一端為后端;有出水孔的一端也為后端。②左殼和右殼的確定。把蚌拿在手中,使其腹緣向下,將殼頂向上,殼前端向前,后端向觀察者。這樣,觀察者左手邊的殼為左殼,右手邊的殼稱為右殼。

圖1-9 貝體的測量
(2)貝殼的測量(圖1-9)。從殼的前緣(A)到后緣(B)之間的距離為殼的長度,簡稱殼長,記作AB。從殼頂(E)到腹緣(F)之間的距離為貝殼的高度,簡稱殼高,記作EF。從左殼(C)到右殼(D)之間的距離為殼的寬度,簡稱殼寬,記作CD。從殼頂(E)到殼后緣上部(H)之間的距離為殼背緣長,記作EH。
2.外部形態
三角帆蚌等貝類的外部形態主要組成有貝殼、外套膜、斧足和肌肉等。
(1)貝殼。三角帆蚌的貝殼為左、右各1個,且左右對稱。貝殼由殼頂、外表面、鉸合部、韌帶、內表面等幾個部分組成(圖1-10)。貝殼為蚌的保護器官,當蚌生活、活動時,足和水管伸露出殼外,如遇到危險便縮入殼內,緊閉雙殼,免遭侵害。

圖1-10 三角帆蚌的殼
1.韌帶 2.咬合部 3.咬合齒 4.殼頂 5.前緣 6.腹緣 7.翼部 8.背部 9.后緣 10.長生線
殼頂:即為貝殼背部中央的突出部分,也是貝殼最早形成的部分,且厚度最大。
貝殼的外表面:貝殼外表面有以殼頂為中心、與腹緣平行、呈同心環排列的許多生長線,也有以殼頂為起點、向腹緣伸出的許多放射排列的肋和溝。此外還有各種色彩、刻紋、肋背和棘突等。這些形態隨種類的不同而不同。
鉸合部:貝殼背緣較厚,其內面常有齒和齒槽,當貝殼閉合時,齒和齒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組合在一起,構成鉸合部。鉸合齒無主齒,僅有擬主齒,呈狹長形,以殼頂為界,分前側齒和后側齒。
韌帶:在鉸合部有一種具有彈性的角質物,作用是連結兩殼的背緣。韌帶的作用在于使雙殼張合,故在蚌死后,閉殼肌失去作用,兩殼即自行張開。
貝殼內表面:殼的內面,通常具有外套膜環走肌、水管肌和閉殼肌、伸足肌和縮足肌的肌痕,肌痕部分因凹陷和色澤不同可與其他部分相區別。殼內各種肌痕的大小和形狀,隨種類而異,故亦可以此作為分類的依據。殼內面的色彩也隨不同種類而不同。
貝殼的分層:貝殼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由外、中、內3層構成,外層稱角質層或皮層,中層稱棱柱層,內層稱珍珠層。外層是由貝殼素角質和有機物構成的黑褐色薄層,它由外套膜的“生殼”突起分泌而成,只能隨著蚌的生長而逐漸擴大面積,而不增加厚度。角質層對水中酸堿有較強的抵抗力,起保護蚌體的作用。中層(棱柱層)是由角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它由外套膜邊緣的背面分泌而成,也只能漸漸增大面積而不增加厚度。內層是由葉狀的霰石構成,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而成,它不僅隨著蚌的生長增加面積,同時也增加厚度,因此越靠近殼頂部分越厚。此層富有珍珠光澤,其成分與珍珠大體相似(圖1-11)。

圖1-11 貝殼的長生示意圖
a.解質層b.棱柱層c.珍珠層1.解質和色素細胞2.棱柱質細胞3.珍珠質細胞4.生長線5.外套膜附著肌
貝殼的主要成分: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約占全殼的95%左右。此外,還有少量的貝殼素及其他有機物。
(2)外套膜。外套膜是培育無核和有核珍珠的重要組織和部位。人工培育珍珠,就是切取外套膜外表皮制備“小片”(亦稱膜片),然后插入另一只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從而形成珍珠囊,繼而生成珍珠。
基本構造:外套膜位于貝殼內面,緊貼貝殼,左、右兩葉薄膜包被著蚌的軟體部。它的背部和中部通常較薄,由背部向腹緣、由前緣向后緣逐漸加厚。左右兩葉外套膜在背緣與內臟囊的上皮組織相連,成為內臟囊的皮膚。后緣稍突出,愈合而形成兩個短虹管,一個是腹面的入水管,開口呈一長形裂孔,稱入水孔;另一個是背面的出水管,開口處稱出水孔(圖1-12)。出水孔的主要作用是使進入體內經過呼吸以后的水以及蚌的排泄物、精子、幼蟲等隨水流排出體外。

圖1-12 外套膜后緣的伸展與收縮

圖1-13 外套膜
1.中央膜 2.邊緣膜
外套膜與人工育珠:左、右兩側的外套膜按位置和功能劃分為邊緣膜和中央膜兩個部分(圖1-13)。邊緣膜:外套痕以外的腹緣膜叫邊緣膜,它的面積約占全腹1/5~1/4,較為厚實。制備細胞小片的外表皮主要就是從邊緣膜制取。中央膜:外套痕以內的上套膜叫中央膜,很厚實,面積約占全膜的3/4~4/5。中央膜是植片或植核的主要位置。
(3)斧足。三角帆蚌等河蚌的足,形如斧頭,稱為斧足。斧足寬大呈白色,位于外套腔中內臟囊的腹面,是蚌的行動器官,靠肌肉伸縮運動而移動身體、挖掘泥沙底質而使蚌體潛入其中。在人工育珠中,蚌的斧足易受傷和感染患病。
(4)肌肉。蚌的肌肉有閉殼肌、縮足肌、伸足肌等(圖1-14)。

圖1-14 肌肉系統
1.左殼的殼頂 2.咬合線 3.凱伯爾器官之位置 4.消化腺之位置 5.前縮足肌 6.前閉殼肌 7.心臟之位置 8.腎 9.伸足肌 10.后縮足肌 11.后閉殼肌 12.右外套膜 13.出水管 14.貝殼 15.貝殼邊緣 16.入水管 17.足
閉殼肌有兩個,一個位于唇瓣的前背方,稱為前閉殼肌,較小;另一個位于肛門的前腹方,稱為后閉殼肌,較大。前、后閉殼肌是連接左、右外套膜與貝殼的橫行的柱狀肌束,它的收縮使貝殼關閉。一般來說,嚴重患病的蚌閉殼肌喪失功能。
縮足肌和伸足肌均為小形的肌束,一端附于左右兩殼前后的背方,另一端的肌纖維則散布在足中,借其伸縮,使斧足伸展運動。然而,斧足的伸縮運動,能產生強烈的排核行為(即將人工植入的核從外套膜等處擠出)。
3.內部結構
以三角帆蚌為代表的河蚌都具有較為齊備的呼吸、消化、排泄、循環、生殖及神經等組織器官系統(圖1-15)。

圖1-15 三角帆蚌的內部結構
1.鉸合齒 2.凹心室 3.心室 4.心耳 5.直腸 6.腎臟 7.鰓 8.外套膜 9. 大動脈 10.干胰臟 11.胃 12.口 13.唇瓣 14.內臟團 15.斧足 16.腸 17.生殖腺
(1)消化系統。蚌的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份組成。
消化管:消化管分為口、食道、胃、腸等,胃內有一個稱做晶桿的特殊物。口為一橫裂孔,位于身體前端、足的基部背側、前閉殼肌的腹下方。在口的兩側,還有兩片三角形的唇瓣,唇瓣具有微橫褶,上面密生纖毛,有感覺及攝食的功能。蚌的口器退化,無齒舌和唾腺等構造。食道緊接口的后方,為一短管,與胃相連接。胃緊接食道,為一膨大部分。胃壁上有消化腺管的開口,胃腔內有一塊厚皮質物,稱胃楯;與腸平行的位置上有一個幽門盲囊,盲囊內壁上皮細胞上密生纖毛,開口于胃中。晶桿是蚌胃中消化食物的特殊物體,位于蚌胃的盲囊中,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晶桿能被幽門盲囊內表面的纖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轉推進運動,起到攪拌胃內食物的作用。晶桿能被胃液酸化而使其溶解,其溶解液含有糖原酶,可消化食物。蚌的腸從胃后方伸出,盤旋于內臟囊中,然后進入圍心腔,穿過心室,末端在后閉殼肌上方開口,即為肛門(圖1-16)。

圖1-16 消化系統
1.消化膜 2.胃 3.消化腺管的內開口位置 4.食道 5.口 6.腸連結胃的部分 7.生殖腺 8.腸盤曲部分 9.直腸穿過心室 10.肛門
消化腺:蚌的消化腺是位于胃周圍的一對葡萄狀褐色的腺體(稱肝臟),有管道通入胃中,肝臟分泌消化液,消化胃中的食物。消化的食物一部分通過胃壁被吸收,其余部分進入腸道,由腸壁吸收,剩余的廢物經直腸由肛門排出,隨排水孔排出體外。
(2)呼吸系統。蚌的呼吸系統主要是鰓,外套膜能輔助呼吸。
鰓呈瓣狀,左、右兩側各1對。位于外面的一對稱外鰓瓣,位于內面的一對稱內鰓瓣。內鰓瓣大而不對稱,外鰓瓣比內鰓瓣短而純。每個鰓瓣由內外兩個鰓小瓣組成,呈“V ”字形,并在背面分開形成鰓上腔。兩個鰓瓣腔彼此由鰓上腔相通。在鰓小瓣之間,有瓣間隔,隔成多個鰓水管。鰓小瓣由許多縱行的鰓絲緊密相連排列而成,鰓絲的表面被有密密的纖毛,且各鰓絲之間有橫行的鰓絲間隔互相連結。鰓絲之間形成許多小孔,稱鰓小孔。
鰓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呼吸作用,還有孵育幼體以及過濾、運送食物的功能。蚌進行呼吸時,由入水孔流入外套腔的含氧新鮮水,經鰓小孔進入鰓水管中,與鰓瓣間隔血管中含二氧化碳的血液進行交換,將氧輸入血液中,而且將二氧化碳排入水中,并隨水流由鰓腔并經出水管排出體外(圖1-17)。此外,蚌的外套膜還具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圖1-17 鰓的構造及水流過程
(3)排泄系統。蚌的排泄系統由腎臟與圍心腔腺組成。
腎臟:蚌的1對腎臟位于圍心腔下方左右兩側,包括一個海綿狀的腺體和一個薄壁管狀體。海綿狀腺體在腹部有纖毛的開孔通入圍心腔內,為內腎孔。管狀體亦稱膀胱,開口于鰓上腔內,為外腎孔。
圍心腔腺:也稱凱伯爾器官,為圍心腔壁表皮在某些區域分化而成的排泄器官,是一種分支狀的褐色腺體。蚌在排泄時,一部分排泄物由圍心腔腺滲透出或由變形細胞的搬運而排列于圍心腔中,再從圍心腔通過內腎孔排進腎臟;另一部分排泄物從血竇而來,經管狀體(膀胱)送到外腎孔,再經鰓上腔由出入管排到體外。
(4)生殖系統。蚌為雌雄異體,但性別從外形上較難區別。生殖腺位于足內上方內臟囊中的腸管周圍,是葡萄狀的腺體。生殖孔開口在鰓上腔腎孔的前方。成熟的生殖腺顯得豐滿。雄蚌的生殖腺稱精巢,呈白色。雌蚌的生殖稱卵巢,一般為淡黃色。精巢產生精子,卵巢產生卵子。生殖腺部位能插植較大珍珠核,育成大型的有核珍珠。
(5)循環系統。蚌的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及血竇三部分組成。
心臟位于圍心腔中,腔內充滿圍心腔液,使心臟呈懸浮狀態。圍心腔位于內臟囊背側鉸合部的附近。心臟由一個多肌肉的心室和兩個對稱薄壁狀的心耳組成。心室與心耳之間有狹孔相通,有肌肉內瓣控制血流,并在心室收縮時,能防止血液倒流回心耳。心室橢圓形,被直腸穿過。心耳呈三角形,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蚌的直腸從心臟穿過是一種很獨特的現象。
蚌的血管從心室前后兩端延伸而出。一支向前方,叫做前大動脈,沿直腸的背側向前走;另一支往后方,叫做后大動脈,沿直腸的腹側向后走。前后兩大動脈均分枝進入身體各部分,成為許多小動脈,然后又匯入各血竇。污血由血竇匯集進入大靜脈,通過腎管壁的靜脈網,然后流入鰓,進入鰓血管。氧化后的新鮮血液經鰓靜脈流入兩心耳回到心室。由前后動脈分出至外套膜的血液直接返回心臟,稱為外套循環。
蚌的血液無色,含血藍素血藍素為銅蛋白質的化合物。蚌所需要的營養物和氧氣,由血液帶到蚌體各部分,而二氧化碳及排泄物也由血液帶到鰓及腎臟中,然后排出體外。
(6)神經系統。蚌的神經系統由神經節、神經連結和神經三部分組成。
神經節有3對,1對為腦神經節,位于食道的兩側;一對為足神經節,左右緊密地連接埋在足部肌肉中;另一對為內臟神經節,位于后閉殼肌的下方,左右緊密連結在一起。
神經連結與神經:腦神經節至足神經節與內臟神經節之間,都有神經連結彼此相連,分別稱為腦神經連結、腦足神經連結、臟足神經連結,由各神經節分別延伸出神經分布至蚌的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