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1076字
- 2019-01-10 18:39:37
三、許叔微與蒼術
歷史溯源
許叔微,南宋醫學家,歷任徽州、杭州府學教授及翰林學士,人稱許學士。
相傳青年時代的許叔微異常勤奮,每天攻讀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許學士有一個睡前飲酒的習慣,大概是取民諺“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養生之意吧!幾年后,他時時感到胃中漉漉作響,脅下疼痛,飲食減少,每過十天半月還會嘔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來。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會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這到底是種什么怪病?許叔微陷入深思并四處求治。誰知遍求名醫卻總不見效,他心中十分苦惱。于是,許學士摒棄了“醫不自治”的信條,開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認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濕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藥在精”的一貫學術思想,選用蒼術一味為主藥,用蒼術粉1斤,大棗15枚,生麻油半兩調和制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漸增加劑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藥數月后,他的怪病逐漸減輕,直至獲得痊愈。
為什么一味蒼術有如此效力,對于許叔微的怪病有這樣奇特的治療效果呢?原來,許叔微素嗜飲酒,傷及了脾胃,脾虛不運則水濕不化,脾與胃互為表里而致“濕阻脾胃”,從而出現了胃中轆轆有聲和夏天左半邊身軀無汗而右半邊有汗及嘔吐胃液等內濕癥狀。脾屬土,土愛暖而喜芳香。蒼術氣味芳香,性辛、溫而味苦,歸脾胃二經。藥證相合,氣味相投。蒼術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濕,濕邪屬陰之氣,得溫則化。許叔微辨證準確,選藥精當,一味藥而收神功。還要認識的是,許氏堅持長期用藥,且不斷加大用藥劑量的方法也是有良苦用心的。他深知濕邪性粘膩而滯,不易速去。只有堅持長期服藥并逐漸加大劑量,才能增加藥力在體內的積蓄,最終攻克濕邪。
中醫觀點

蒼術,又名茅術、茅蒼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茅術、南蒼術)或北蒼術或關蒼術的根莖,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神農本草經》記載有術,但無蒼、白之分,東漢張仲景傷寒方用白術,金匱方用赤術(后人認為赤術即蒼術),自此以后才有蒼術、白術之分。中醫認為,蒼術性味辛、苦、溫,入脾、胃經,有燥濕健脾,祛風除濕之功,本品有較強的燥濕健脾作用,為治療濕阻中焦的要藥,又可祛風除濕,對寒濕偏盛的痹癥尤為適宜。《本草綱目》言其“主治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藥品化義》言其“味辛主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主治風寒濕痹,山嵐瘴氣,皮膚水腫”。夏季暑濕為患,肢體沉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常用本品煎服,可芳香健脾,和胃除濕,強身健體,增進食欲。
術有蒼術、白術之分,選用時應予注意;一般補脾健胃多用炒白術,健脾止瀉常用焦白術,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常用生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