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750字
- 2019-01-10 18:39:37
二、馬援與薏苡仁
歷史溯源
馬援(前14—49),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相傳,薏苡仁原產于我國和東南亞。它作為宮廷的膳食、藥用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大將軍馬援在交趾(相當于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作戰時,因南方山林濕熱蒸郁、瘴氣流行,他便經常食用薏苡仁,不僅能輕身,還能戰勝瘴瘧之氣。在馬援平定南疆凱旋歸來時,裝了一車薏苡仁,作為種子以引種栽培。卻不料此舉被一些居心叵測之人所用,反誣他搜刮了民間大量珠寶。為此,馬援氣憤地當眾將這一車薏苡仁倒入漓江,謠言頓時不攻自破。當地人民熱愛這位廉潔奉公的將領,便將漓江邊的山取名為“伏波山”,而這薏苡仁也有了“薏珠子”的美稱。
中醫觀點
薏苡仁,又名苡仁、薏仁,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苡仁原產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古書《帝玉世紀》記載:“有莘氏吞薏苡而生禹”。《后漢書》載有馬援“嘗餌薏苡實”的史實。清代吳其浚更有“五嶺間種之為田”之說。故古人稱苡仁為“薏苡明珠”。傳到國外后,被譽為“世界禾本科之王”,歐洲人稱其為“生命健康之禾”。

苡仁還是一味名貴中藥材,中醫認為,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胃、肺、大腸經,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祛濕除痹,清熱排膿,通淋止瀉之功,《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飲食別錄》言其“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本草綱目》言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治熱淋”。近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熱、鎮靜、鎮痛、抑制骨骼肌收縮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腸炎、闌尾炎、風濕性關節痛、尿路感染等,苡仁中含有的苡仁脂,對癌腫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宮頸癌等癌癥;苡仁醇還有降壓及驅蟲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