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838字
- 2019-01-10 18:39:34
十五、華佗與茵陳
歷史溯源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愈。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忽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么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問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病人說是三月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許多三月的青蒿,給黃癆病人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根、莖、葉分類試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并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后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中醫觀點

茵陳蒿,又稱茵陳、綿茵陳,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的幼苗,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每年春季幼苗高約三寸左右時采收,入藥以質嫩、綿軟、灰綠色、香氣濃者為佳。中醫認為,茵陳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膽經,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為中醫臨床常用的利膽退黃要藥。《本草綱目》言其“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名醫別錄》言其“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熱消郁開,膽汁入小腸之路無阻隔也”。藥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劑及醇浸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對肝臟有保護作用,有降壓、利尿作用。煎劑有強力解熱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質堆積。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皮膚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肝炎患者,每多食欲不振,單用本品治療,雖對黃疸有一定作用,但無以補充營養;單吃稀粥,雖可補充水分,增加營養,但無利膽退黃之效,故用本品與大米煮粥服食,寓補于治,藥食同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加白糖同用,可保護肝臟,又可矯正茵陳味苦之弊,有利于患者康復。茵陳粥宜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本品適用于陽黃、陰黃病人,萎黃者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