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1034字
- 2019-01-10 18:39:31
二、慈禧與菊花
歷史溯源
慈禧,即葉赫那拉·杏貞(1835—1908),皇太后,滿族人,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爺、孝欽顯皇后。1860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在位48年,成為僅次于清朝入關后康熙乾隆統治時間的清朝統治者。
清朝慈禧太后非常喜愛菊花。據清宮醫案表明,對于各種正在盛開的鮮花,慈禧總是隨采隨吃。有一種叫“雪球”的白菊花,花瓣短而細密,潔白如雪如玉,西太后將花瓣隨手采下,讓太監浸在溫水里漂洗,十多分鐘后取出,再放入稀礬溫水里漂洗一下,撈起,瀝凈,放在雞湯或其他肉湯火鍋里燙吃,十分可口。她常把菊花制成膏劑食用,這就是菊花延齡膏。
菊花盛開時節,取菊花瓣洗凈,加水煎透,去渣熬為濃汁,再加入適量蜂蜜文火收膏,裝瓶備用。每次10克,溫開水沖服,每日3~4次。
據《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載:菊花延齡膏是老佛爺常用方,藥僅菊花1味。《本草秘錄》謂:“菊花有野種、家種之分,其實,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種為佳,補多于瀉;野菊味苦,瀉多于補”。《牧豎閑談》云:“真菊延齡,野菊瀉火”。由此可知,菊花除疏風瀉熱、清肝明目、解毒消腫外,尚具有滋補作用,只是“不可責以近功”,故多制成膏劑使用。據宮廷醫案記載,慈禧肝經有火,肺胃積熱,又屆耄耋之年,故服用補瀉兼施的菊花延齡膏,可謂一舉數得。

中醫觀點
菊花,又名北菊花、黃菊花、滁菊花、杭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李時珍對菊花頗為推崇,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未,罔不有功”。中醫認為,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平降肝陽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風熱之邪,對外感風熱,其效甚佳,對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等,也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本草綱目》言其“除風熱,益肝補陰,治諸風頭目”。《神農本草經》言其“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菊甙,揮發油,黃酮類,膽堿,香豆精類化合物及生物堿等,對多種致病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能顯著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血脂。中老年人,常常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等多種疾病,常用本品,或煮粥服食,不僅可以預防感冒,還可降壓降脂,治療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