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金木水火土與五行

原文賞析

《西游記》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寫道:孫悟空跳出丹爐,蹬倒八卦爐,“大鬧天宮,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玉帝請如來降妖。孫悟空與如來比試,“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擻神威,將身一縱,站在佛祖手心里,好大圣,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地把他壓住”。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也載有:“五輛車兒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木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徹通靈。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長空萬物榮。”這里的“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五行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

中醫觀點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含義。

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于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后,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五行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1.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規律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現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過度的相克,超過了正常制約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2.五行歸類

中國醫學中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和人體有關的事物和現象按其屬性、形態相類同的,分別歸納成五大類,其關系簡列如下表: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心包)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三焦)胃 大腸 膀胱

五體:筋 脈 肉 皮 骨

五志:怒 喜 思 憂 恐

五神:魂 神 意 魄 志

五竅:目 舌 口 鼻 耳

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

五主:色 嗅 味 聲 液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五嗅:臊(膻)焦 香 腥 腐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液:淚 汗 涎 涕 唾

五聲:呼 笑 歌 哭 呻

五榮:爪 面色 唇 毛 發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谷:麻 麥 稷 稻 豆

五菜:韭 薤 葵 蔥 藿

五果:李 杏 棗 桃 栗

五畜:雞 羊 牛 犬 豬

五時:

(年)春 夏 長夏 秋 冬

(日)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常(天):風 熱 濕 燥 寒

五化:生 長 化 收 藏

中醫五行學說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即凡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于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于火;具有長養、化育特性者統屬于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于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于水。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體的形體結構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環境各種要素的五行屬性;運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來闡述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以及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用五行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和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養生康復。五行學說的應用,加強了中醫學關于人體以及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論證,使中醫學所采用的整體系統方法更進一步系統化。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1)人體組織結構的分屬: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以六腑(實際上是五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為配合,支配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于體表組織(爪、面、唇、毛、發)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組織的結構系統,從而為臟象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2)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溫熱,其性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屬土,脾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3)說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中醫五行學說對五臟五行的分屬,不僅闡明了五臟的功能和特性,而且還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五臟之間既有相互滋生的關系,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

(4)說明人體與內外環境的統一: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除了將人體的臟腑組織結構分別歸屬于五行外,同時也將自然的有關事物和現象進行了歸屬。例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應,這樣就把人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這種歸類方法,不僅說明了人體內在臟腑的整體統一,而且也反映出人體與外界的協調統一。如春應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氣主生發,萬物滋生。人體肝氣與之相應,肝氣旺于春。這樣就將人體肝系統和自然春木之氣統一起來。從而反映出人體內外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念。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

(1)發病:五臟外應五時,所以六氣發病的規律,一般是主時之臟受邪發病。由于五臟各以所主之時而受病,當其時者,必先受之。所以,春天的時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時候,心先受邪;長夏的時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時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時候,腎先受邪。

(2)傳變:由于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之間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從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可以分為相生關系傳變和相克關系傳變。相生關系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相克關系傳變,包括“相乘”和“反侮”兩個方面。

三、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臟有病時,人體內臟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諸方面的異常變化,綜合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材料,根據五行的所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

(1)從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

(2)推斷臟腑相兼病變,即從他臟所主之色來推測五臟病的傳變。

(3)推斷病變的預后:從脈與色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

四、用于指導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傳變:運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規律,可以判斷五臟疾病的發展趨勢。一臟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臟,如肝臟有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他臟有病亦可傳給本臟,如心、肺、脾、腎之病變,也可以影響到肝。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考慮到其他有關臟腑的傳變關系。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使其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

(2)確定治則治法: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現象,綜合四診,推斷病情,而且也可以確定治療原則和制訂治療方法。

(3)指導臟腑用藥:中藥以色味為基礎,以歸經和性能為依據,按五行學說加以歸類:如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這種歸類是臟腑選擇用藥的參考依據。

(4)指導針灸取穴:在針灸療法上,針灸醫學將手足十二經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屬于五行,即井、滎、俞、經、合五種穴位屬于木、火、土、金、水。臨床根據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規律進行選穴治療。

(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精神療法主要用于治療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臟,五臟之間有著生克關系,所以情志之間也存在這種關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變化有著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內臟有密切關系,故在臨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約關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即所謂“以情勝情”。

養生提示

金、木、水、火、土,在人體中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五行平衡、五臟調和,可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的氣血運行。因此,在養生中,應注意調養五臟。

一、肺(金)

金對應肺,肺主氣,司呼吸,與大腸相表里,主傳化糟粕和吸收津液,故肺病多與氣息有關,如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語音低微,大便溏薄,或便秘時,就要注意養肺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生法,寅時(早晨3點至5點)肺經最旺,卯時(早晨5點至7點)大腸經最旺。此時養肺與大腸,可達到最佳效果。

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大腸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潤肺通便為主要養生方法。

(1)呼吸吐納法:柏樹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時或下午3~5時,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呼氣,共做12次,長期堅持具有補肺益氣作用。

(2)肚臍呼吸法:無論是站、坐、臥、行,都應靜心想著,吸氣時收腹,氣經臍孔進入胸腑,呼氣時鼓腹,氣由胸腹經臍孔而出,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則會感覺腹部發熱,腸鳴音增強,呼吸深大平順,心情愉快,食欲增強,從而大便轉為正常。

(3)肺屬金,金色白,故白色食物強肺,如百合可潤肺止咳,養陰益肺,對呼吸道的調養有明顯效果。此外,白蘿卜、白木耳、白芝麻、白梨、燕窩、蓮藕、蓮米、芡實、荸薺等也有生津潤肺功效。

二、肝(木)

肝對應木,肝藏血,主疏泄,開竅于目,與膽相表里,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故肝木充盈,肝血旺盛,則眼睛明亮,雙瞳翦水。疏泄失常,肝血不足,則情緒易激動,煩躁不寧,胸脅隱痛,視力下降,視物模糊。此時,就需要養肝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生法,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最旺,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此時養肝與膽,可達到最佳效果。

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膽為清凈之府,以下降為順。故疏肝利膽為主要養生方法。

(1)肝主疏泄,因而應注意調暢情志,養肝怡神。

(2)肝藏血,肝血充足,目得血養則視物如常。因而應注意選用補血養血之物如豬肝、豬血、大棗、龍眼肉等,以養肝明目。連續伏案工作時,則至少每隔1小時讓眼睛休息5分鐘。

(3)肝喜條達而惡抑郁。通過手指肝經循行部位,或疼痛部位快速而有節奏地輕輕點揉,可疏通肝絡,緩解肝部痙攣、疼痛和不適。

(4)肝屬木,木色青,味酸,如酸味食物可入肝養肝,疏通肝經淤滯,如青皮、白芍、木瓜、五味子、食醋等。

三、腎(水)

腎對應水,腎主骨,主水,藏精,主發育與生殖,其華在發,開竅于耳,與膀胱相表里,主貯存尿液及排泄尿液。若出現腰膝酸軟,水腫,尿頻,記憶力減退,耳鳴,耳聾,無故大量脫發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腎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生法,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此時養腎與膀胱,可達到最佳效果。

腎為水臟,且對應為冬季,萬物歸藏。故“收藏”為腎的主要養生方法。

(1)調節情緒,盡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順心的事,盡快放開。

(2)咽唾養生:將舌頭伸到上牙外側,上下左右攪動,讓唾液漸盈滿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我國古代的《咽津養生法》介紹:“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臟調暢,諸病不生”。

(3)腎主水,五味應咸,故咸可入腎而補腎,在服用補腎藥物時,常以鹽湯為引,以引藥歸經。

(4)腎五色為黑,故黑色食物可補腎,如黑芝麻、黑玉米、黑木耳、黑桑葚、黑米,黑豆、黑糖、黑棗等,可作為日常主食,或佐餐服食。

四、心(火)

心對應火。心主血脈,藏神,主神志,其華在面,與小腸相表里,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如出現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甚至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時,就需要養心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生法,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此時養心與小腸,可達到最佳效果。

心為火臟,且對應為夏季,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故心的養生大法主要在于“養”。

(1)如有耗神費精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時間進行,此時心力最強,效果最好。心臟先天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蘿卜汁或西紅柿汁來養心。

(2)心五味應苦,故苦味食物可養心益智,清心瀉火,如苦瓜、苦蕎麥、竹筍、動物肝、茶葉等,可作為日常主食,或佐餐服食。

(3)心五色為赤,故赤色食物可補心,如西紅柿、胡蘿卜、蘋果、紅棗、紅米、紅豆等,可作為日常主食,或佐餐服食。

(4)踏豆按摩法:取綠豆500克,用鐵鍋以文火炒熱后倒入盆中,待溫度適宜時,將雙腳洗凈擦干踩踏綠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時踩踏30分鐘左右,有養心安神之功,有助睡眠。

(5)按壓肚臍:肚臍即神闕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壓5~7分鐘,可斂心靜氣、安然入睡。

(6)穴位按壓:穴位按壓可養心益神,有助睡眠。

穴位:勞宮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即勞宮穴,在手掌第二、三掌骨中間)。內關穴(掌側腕橫紋中點上二寸,兩個筋腱之間)。神門穴(掌心向前,腕橫紋內端肌腱內緣凹陷中)。以上穴位均為雙側。

方法:將拇指、食指相對成鉗狀,放在每穴位正反兩面進行擠壓,用左手按壓右側穴位,右手按壓左側穴位,每日2次,每次10~20分鐘。

(7)按摩雙耳:經常按摩雙耳,對神經衰弱,耳鳴,頭暈,心悸,失眠果很好,其具體做法是:先將雙手摩擦發熱,然后用雙手掌同時輕輕揉搓耳郭2~4分鐘,再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揉捏耳垂2~4分鐘,接著向下有節奏地反復牽拉耳垂40~50次,直到耳郭有熱脹感為止。每天5~8次,可促進血液循環,養心安神。

(8)擦涌泉法:失眠、心悸者,可于臨睡前擦涌泉穴法治療,有一定效果,方法是:兩手搓熱后,用右手中間三指擦左足心,至足心發熱為止,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一般以擦四次為佳。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神經衰弱失眠、心悸癥狀的緩解。

五、脾(土)

脾對應土,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與胃相表里,主受納腐熟水谷,脾胃常合稱為后天之本。若出現腹脹,腹瀉,倦怠,呃逆、噯氣,惡心嘔吐,氣短,水腫等癥狀時,就需要養脾胃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生法,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最旺,此時養脾胃,可達到最佳效果。

脾胃為后天之本,故“補養”為脾胃的根本養生方法。

(1)脾胃虛弱者可把午飯的時間提前到11時,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得力;晚飯1小時后吃1個甜性水果可健脾。

(2)脾五味應甘,故甘味食物可養脾助胃,如大棗、蜂蜜、乳類、飴糖、元肉、桑葚、各種谷物、甘蔗、山藥、蓮米等,可作為日常主食,或佐餐服食。

(3)腹部刮痧法:腹部刮痧,可幫助蠕動亢進的腸胃恢復正常,讓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4)隔姜艾灸法:用姜片將艾炷和穴位隔開施灸,可以調順脾胃、溫胃止嘔、理氣止痛。

(5)腹部按摩法:經常摩腹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有助于健腸胃,而且可以有效促進胃腸黏膜產生前列腺素,從而減少各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通常每天早晚各1次。方法是:仰臥在床上,先用右手,五指并攏,以肚臍為中心,面積由小到大,手由輕到重、由慢到快,順時針方向繞肚臍旋轉摩腹100圈。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兩手輪換交替摩腹15~20分鐘,以肚皮發紅,有熱感為度。早上摩腹前最好先喝一杯溫開水,摩腹時間增加一倍為佳。由于摩腹對養生有著特殊的功效,中老年人長期堅持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互助| 沁源县| 秦安县| 云霄县| 安丘市| 辽源市| 霍邱县| 江源县| 关岭| 柳林县| 静海县| 泽库县| 博兴县| 濮阳县| 河北区| 武鸣县| 潞城市| 普格县| 绥滨县| 扶风县| 金门县| 丹寨县| 望江县| 安宁市| 石狮市| 南丹县| 安顺市| 蓬莱市| 开江县| 开远市| 拜城县| 桐庐县| 宜州市| 水富县| 富川| 交城县| 库伦旗| 昔阳县| 仙游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