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西游記與中醫
- 胡獻國
- 2310字
- 2019-01-10 18:38:01
燥與六淫
原文賞析
《西游記》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正乃修身”載有“唐三藏師徒四眾,水火既濟,本性清涼,借得純陰寶扇,扇息燥火過山,不一日行過了八百之程,師徒們散誕逍遙,向西而去”。陰液可生津潤燥熄火,故純陰寶扇可扇熄燥火。這里的燥為中醫六淫之一。
中醫觀點
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六氣太過,則變為六淫。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1.風
風具有輕揚開泄,善動不居的特性,為春季的主氣。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四個節氣為風氣主令。因風為木氣而通于肝,故又稱春季為風木當令的季節。風雖為春季的主氣,但終歲常在,四時皆有。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節均可發生。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風性輕揚,善行數變,風勝則動,為百病之長,這是風邪的基本特點。
2.寒
寒具有寒冷、凝結特性,為冬季的主氣。從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計四個節氣,為冬令主氣。寒為水氣而通于腎,故稱冬季為寒水當令的季節。因冬為寒氣當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見于其他季節。由于氣溫驟降,防寒保溫不夠,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為病。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寒邪以寒冷易傷陽、凝滯、收引為基本特征。
3.暑
暑為火熱之邪,為夏季主氣。從小滿、芒種、夏至,到小暑四個節氣,為暑氣當令。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在炎夏之日,氣溫過高,或烈日曝曬過久,或工作場所悶熱而引起的熱病,為中于熱,屬陽暑;而暑熱時節,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或冷浴過久所引起的熱病,為中于寒,屬陰暑。總之,暑月受寒為陰暑,暑月受熱為陽暑。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暑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挾濕。
4.濕
濕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為長夏主氣。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濕氣主令。濕與脾土相應。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一年之中長夏多濕病。濕亦可因涉水淋雨、居處傷濕,或以水為事。濕邪為患,四季均可發病,且其傷人緩慢難察。濕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濕為陰邪,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黏滯、趨下。
5.燥
燥具有干燥、收斂清肅特性,為秋季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為燥氣當令。秋季天氣收斂,其氣清肅,氣候干燥,水分匱乏,故多燥病。燥氣乃秋令燥熱之氣所化,屬陰中之陽邪。燥邪為病,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余氣,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燥與熱相結合而侵犯人體,故病多溫燥。深秋近冬之際,西風肅殺,燥與寒相結合而侵犯人體,則病多涼燥。燥與肺氣相通。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燥勝則干,易于傷肺,為燥邪的基本特征。
6.火(熱)
火具有炎熱特性,旺于夏季,從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個節氣,為火氣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與心氣相應。但是火并不像暑天那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也不受季節氣候的限制。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為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等特性。
養生提示
外感六淫中,風為六淫之首。風為陽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開泄,易使人體皮膚腠理疏松開張而津氣外泄,使人體的防護功能減弱,外邪乘虛而入,如小兒反復感冒、發熱,成年人反復出現咳嗽,都是。所以寒、暑、濕、燥、熱等外邪,多依附于風邪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
風為百病之長,《黃帝內經》言:“風者,百病之始也”,它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多兼其他邪氣同病。平時常把六淫邪氣引起的外感病,叫作傷風或冒風。因此,為了抵御和避免風邪的侵襲,需要加強衛表的能力,使人體自身皮膚腠理固密以防御風邪的侵襲。如經常參加室外鍛煉;老年人、體質較差的人員在季節轉換、氣候變化較大的情況下,要注意隨時增減衣服;注意合理的飲食,糾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規律等等都是加強衛外能力的好辦法。
風邪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點。如風疹塊(蕁麻疹)就有皮膚成片腫脹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風邪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張開,津氣外泄,常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癥狀。因此,在養生中,要注意防止風邪為患。我國歷代醫家有許多預防風邪侵襲的良方,介紹如下,供選用。
(1)中藥口服法:白術、防風、黃芪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療法:黃芪精口服液,或玉屏風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3)藥膏療法:黃芪,或黨參、蜂蜜各適量。將諸藥擇凈,水煎2次,二液合并,文火濃縮后,調入等量蜂蜜,燒開至黏稠狀即成。每次2~3湯匙,每日2次,早晚溫開水沖服。
(4)藥茶療法:黨參、黃芪、防風各5克,擇凈,放在保溫杯中,用開水泡15分鐘即可當茶飲服,喝完后再沖開水,每日1次。
(5)藥酒療法:黃芪30克,黨參、玉竹各20克,白酒1000克。將諸藥擇凈,裝入絹袋內,置白酒中浸泡10日即成。早晚各1次,每次30毫升。
(6)藥粥療法:炙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15~30克),白糖適量,大米100~150克。將先將參、芪切為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砂鍋煮沸,再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將一、二煎藥液合并,分兩份于每日早晚同大米適量煮粥,待熟后調入白糖,稍煮即可。亦可將人參研粉,調入黃芪粥中服食。
(7)藥膳療法:黨參、黃芪各30克,母雞1只,調味品適量。將母雞去毛雜,洗凈,切塊,放入沸水鍋中汆2~3分鐘,裝入汽鍋中,去湯雞塊的浮沫后,將湯汁倒入汽鍋內,調入黨參、黃芪、蔥、姜、椒、鹽、味精、黃酒等,蓋嚴,放籠內蒸2~3小時,去黃芪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