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詩經與中醫
- 胡獻國
- 861字
- 2019-01-10 18:37:29
六、汝墳
原文: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譯文
沿著汝河坎上游,砍了樹木低著頭。一日不能見夫君,如饑似渴心憂愁。
順著汝河坎上走,砍了枝條抬起頭。見到夫君還家來,如膠似漆情深厚。
魴魚尾巴艷艷紅,王室差役火熊熊。雖說差役烈似火,父母仍在要供奉。
這首詩描寫妻子如饑似渴地想念遠役的丈夫。詩中“條”為山楸樹。“魴魚”即鳊魚,古代傳說其勞累后或求偶時尾巴變紅。
楸樹

楸樹,為大戟科落葉喬木,生長于我國東北、俄羅斯等寒冷地域,為行道樹、觀賞樹。楸木多用作家具,皮、葉等可入藥。
(1)楸樹葉
【來源】 楸樹葉,為大戟科落葉喬木楸樹的嫩葉。
【功用】 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疔瘡癰腫等。《本草綱目》言其“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
(2)楸樹皮
【來源】 楸樹皮,為大戟科落葉喬木楸樹的皮或根。
【功用】 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疔瘡癰腫等。《本草綱目》言“楸樹根、皮煮之湯汁,外涂可治禿瘡、瘺瘡及一切毒腫”。
魴魚

【來源】 魴魚,又名鳊魚、鯾魚、武昌魚,為鯉科動物魴魚的肉。一代偉人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的詞句,使武昌魚更為聞名遐邇。
毛澤東主席1965年3月16日來到湖北時,當天晚餐是家常四個菜,沒有海鮮、沒有雞鴨。唯有師傅做的“武昌魚”是個特色菜。毛澤東主席喜歡吃武昌魚,從1953年開始,毛主席每次到武漢的第1天,師傅往往一顯身手,做道名菜“武昌魚”。毛主席吃的武昌魚,是地道的武昌魚。可毛主席叫人囑咐不許蒸大魚,斤把重的就可以了。蒸武昌魚時,上面加一條肥肉,魚肉相融,蒸出來有海鮮味,味道奇美。蒸好后放上燒好的冬菇、火腿,又好看又好吃。
【功用】 中醫認為,鳊魚性味甘,平,入胃、脾、肺經,有補益脾胃之功。適用于納差食少,胃脘隱痛,肢軟乏力等。《隨息居飲食譜》言其“補胃,養脾,祛風,運食。功用與鯽相似”。《食療本草》言其“調胃氣,利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