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你總是站在人群之外?
人類自原始社會就過著群居生活,合群顯然有很多優勢,例如有利于集體的形成、有利于穩定統治、有利于責任的分化等。所以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具有合群的特點,這使得他們能夠維持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
與之相對,不合群即孤僻,指不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經常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不合群”這個詞在傳統觀念里,也常常被定義為“不受歡迎的”。
不合群,是怎樣一種體會?不合群,就像是一群白天鵝里混進了一只丑小鴨,就像是一片花叢中長出了一片綠葉。
有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說,總有很多人問他,感覺自己不合群,到底該怎么辦?這些人大都是一些年輕人,或是正在上大學或是剛入社會不久,他們常常看著別人一大群人玩得很開心,自己卻無法參與其中,感到自己很多余又很孤單。
不可否認,人是群居動物,所以我們害怕獨處、害怕孤獨,我們急切地尋求認同,似乎只有躲在同類的人群之中,才能感到安全。但由于種種原因,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確沒什么朋友,也不合群,并為此感到苦惱。那么,為什么會有人不合群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1.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自己的性格問題。
有的人性格外向開朗,有的人性格內向害羞。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造成的。
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不愿和其他人交流和溝通,待人冷漠,內心懷疑他人和社會,對周圍的人有戒備或厭煩、鄙視的心理。
當然,造成內向性格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性格內向大多和童年經歷有關,比如家庭不幸,父母感情不和或離異,父母教育不當,所處環境缺乏與外界的溝通等,這些都會導致人們從小的性格發展就不健全。兒童過早地接受了焦慮、孤獨等不良的情感體驗,會變得敏感、自卑、冷漠,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2.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過挫折。
有些人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和方法,不被別人喜歡,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遭到過拒絕或打擊,比如嘲笑、埋怨、訓斥等,使他們的社交自主性受到傷害,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但越不與人接觸,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鍛煉,就會越孤僻。
3.沒有共同語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許有時候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你跟別人的興趣愛好、目標或其他方面存在差異。這使得你和他人聊不到一起,或者別人很難理解你、不認可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過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的感覺,也許你致力于詩詞歌賦,他人卻沉迷于明星八卦;也許你喜歡談論時事要聞,他人卻只喜歡聊足球比賽。
總之,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群”,沒有什么共同語言,想要合群確實有些勉強。
4.孤芳自賞,對人群感覺差。
有些人不合群是因為孤芳自賞,過于清高。當然,這的確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在趣味、眼界、欣賞水平等方面高人一等,但這種清高也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是因為對緊張、恐懼等情緒自我調適不佳,從而導致對人群的高度拒絕。
可能會有很多原因使我們對人群感覺差,對所在的群體不滿意,以至于想要避開人群透口氣。比如感覺人群虛偽、庸俗、勢力、不真誠等,這些理由讓我們對自己有所交代,我們不是不合群,而是想離水準低的人群遠一點。
5.在群體中得不到你需要的,害怕受傷害,交往退縮。
你渴望簡單、真實,而人往往都是復雜的,害怕不受歡迎,你總要去想,我這樣說到底對不對,對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之類的。
你想用心去交朋友,卻害怕得到虛假的友誼,所以你不敢邁出一步。你發現自己在群體中往往是弱者,經常被人利用,沒人能真心對你。你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自卑,把你排除出了圈子。
6.只是為了更好地做自己。
也許你對與人交往根本就沒有興趣,而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身邊人的面子都給,朋友需要幫忙也都幫,只是不會卷入到那些是非恩怨中,只想圖個輕松,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想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2.越長大越孤單,成長是一條孤獨的路
有一首歌叫《越長大越孤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其中有幾句歌詞道出了成長的悲傷和無奈:“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也不得不收回曾經的話問自己,你純真的眼睛哪去了?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開保護你的降落傘,也突然間明白未來的路不平坦,難道說這改變是必然?”
的確,越長大越孤單。伴隨著成長,由于思想觀念的差別、環境的差異、生活的不同,使你和原來的朋友們分散開來,知己越來越少,看似殘酷,但卻不可避免。
前一陣,我被拉入一個初中同學的微信群,本來以為能和舊知己相逢欣喜若狂,進去后卻發現自己現在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他們的聊天。群里有些人在發自己的孩子,有些人在發一些低俗搞笑的視頻,有些人在發一些廣告甚至謠言信息……群里很多人的名字我已經記不起來,當然也有很多人記不起我是誰,實在受不了尷尬的氣氛,我悄悄退了群。
退群前,我加了幾個認為曾經還算要好的同學,不過在聊幾句關于在哪發展、做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了之類的話之后,互相就再沒什么可說的了。大家的生活不在一個節奏上,也許很多年少時的朋友,只適合懷念了。
我們小時候的友誼曾經那么簡單,和朋友相處不用患得患失。高興就和你分享玩具、零食,一起玩、一起吃,不高興就罵兩句,甚至打一架,過后還是好朋友。可長大后與人相處,要把很多到了嘴邊的話又咽回去,要權衡利弊,顧忌的東西太多,友誼也變得復雜了。
小時候我們總想著快快長大,想穿上高跟鞋、漂亮的衣服,盼望有一天能去更遠的地方,看更美的風景。卻沒想到長大后很多人要離開朋友、離開父母、離開家鄉,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打拼。
長大后的我們和自己曾經最親近的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學業、工作、朋友圈,要忙于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漸漸地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們要去學著獨自忍受一些事情。有些負面情緒,你若總是傳遞給他人,也只會讓別人疏遠你;工作上你負能量太多,也只會被同事嫌棄,甚至會被老板開除。很多時候,我們想找人聊聊天,看著手機通訊錄的名字,卻不知道能打給誰。
雖然孤單時我們也可以在網上找人聊聊,但這卻代替不了真實的陪伴,我們的泛泛之交越來越多,交心的朋友越來越少。很多的委屈和不容易,我們只能自己心知肚明,卻少有被他人理解,包括最親的父母。我們經歷的多了,受過的傷多了,走過的彎路多了,也懂得更多,變得成熟了,變得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有了別人無法理解的觀點。
長大后的我們變得很糾結,既渴望被理解,又不愿意被看穿;既想要得到,又害怕付出。我們不會再輕易相信別人,我們習慣了偽裝,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藏在面具之下。我們內心裝的東西太多,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會很累。越長大越孤單,思想越來越復雜,煩惱越來越多,經歷也越來越不可預料,就連原本開朗愛笑的人也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沉默。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所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人渴望回到過去,回到小時候,盡管這根本不可能。
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描寫了11種孤獨的人生,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如意的小人物,有出租車司機、小學生、退役軍人等,他們被主流社會所排斥,默默忍受著孤獨與絕望。作者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其實,有些人注定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他們陪我們同走過一段路,同看過一段風景,教會過我們愛、感動、信任、幸福,可能也給我們帶來過傷害,然后在某一天,突然離場,再無交集。而我們終究需要一個人孤獨的長大,去承擔我們本該承擔的責任。
孤獨本身就是成長的必然,因為體味過這份孤獨,我們才會變得與過去的自己不同,才能更有力量去實現夢想,為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而奮斗。
比不被理解更孤獨的,是我們即使理解彼此,卻依舊選擇冷漠。善待自己吧,也善待家人和朋友,善待那些愿意對我們好的人。愿我們在孤獨中成長,在成長中堅強!
3.為什么你在聚會上感到孤獨?
在獨處時感覺到孤獨似乎情有可原,可有些人在嬉笑熱鬧的聚會中,在觥籌交錯的人群中,反而會產生孤獨感,這是什么原因呢?
1.你是性格內向的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聚會上,大家談笑風生、推杯換盞,好像每個人都有和別人說不完的話,可只有你獨自坐在角落,仿佛已經被大家遺忘。你既想有人來找你聊天,又害怕真的有人走過來,還想快速逃離這里。
內向的人更關注內心世界,不容易受外界影響,習慣于獨來獨往,態度比較冷,不善于溝通。內向的人不善言辭,也不喜歡流于表面的交談,聚會這種太熱鬧的社交場合,可能會消耗他們的能量,越加映照出他們的孤獨。
當然,外向的人也會有獨自安靜地坐在角落的時候,但他們無疑大多數時候在聚會中更受歡迎,是人群中的聚光點。
人是群居動物,自然不愿意被排斥,但如果你是內向的人,也不必太過煩惱。在聚會中,你若不能怡然自得,就去主動和別人聊天吧,慢慢你就會融入人群中。
2.你的“心理舒適區”被打擾。
熱播劇《歡樂頌2》中有一段劇情是,包奕凡帶安迪參加朋友婚禮,在新娘以“嫂子”稱呼安迪,并打算套近乎碰安迪時,安迪出逃了。婚禮本是熱鬧喜慶的場合,在新娘舉動并不算過分的情況下,安迪跑出現場,這就讓氣氛顯得有些尷尬了。其實如果了解了安迪的身世性格后,就知道安迪為什么會有這種舉動了:安迪有童年創傷,又在國外長大,不喜歡和別人親近,因為個人原因她也沒有結婚的打算。所以當新娘稱呼她“嫂子”并打算碰她的時候,安迪感到不適,進而逃離婚禮現場。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就是被打擾到心理舒適區的表現。
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人們所熟悉、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若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心理模式,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焦慮、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每個人的心理舒適區也都不盡相同。在人多、喧鬧的聚會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好適當的交往距離,所以,為了避免別人打擾到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有些人寧愿遠離喧鬧的人群,一個人待著。
3.你無法融入其中。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能你平時并不是不合群,只是參加的聚會沒有你相熟的朋友,或者不是你的領地,你和別人沒有太多的話題。或主動或被動,你無法適應聚會的氛圍。
聚會社交中,人們需要遷就和忍讓,所以很多人是戴著面具在與人相處。而你不喜歡這樣的氣氛,不會逢場作戲,也不愿意偽裝,不屑于寒暄應酬,更覺得聚會是在浪費時間。與其硬找話題、擠出笑容,不如享受自己的孤獨。
4.聚會未能滿足你的心理預期。
要參加畢業兩年的同學聚會,可以見到許久沒碰面的同學,這讓菲菲滿心期待,為此她還特意做了個新發型,買了身新衣服。畢業后除了工作,很多時間菲菲都是獨來獨往,覺得很孤單,所以趁著同學聚會,她想多和同學們聊聊天。可大家見了面之后,菲菲發現好像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圈子,聊工作、聊老公、聊孩子,菲菲感覺自己根本融不進去,而且也沒有人關注自己,原本期待的聚會讓菲菲感到特別失落,也變得越發孤獨。
5.你在聚會中迷失。
石濱在受到失戀和事業不順的雙重打擊后,整個人變得意志消沉。他喜歡上了和哥們泡吧,似乎只有用酒精來麻痹自己,只有在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中,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回到家中,面對冰冷的四周,他又陷入更深的迷茫和孤獨。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說:“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由于不得已的原因你經常參加聚會、飯局,由于想逃避現實、獲得短暫的快感你沉迷于花天酒地,你已在聚會中迷失,可清醒時卻面對的是更深的孤獨。
在聚會上,熱鬧、歡笑是常態,但是孤獨也并不少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聚會時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所以,如果你在聚會時感到自己很孤獨大可不必為此擔心,也不用患得患失。聚會本就是為了溝通聯絡感情、放松心情的,所以參加聚會也不必太拘謹,主動、自然地去和別人溝通,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合群”
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不合群,他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但又不愿意去改變,怕受傷害。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不合群就意味著你無法適應、融入這個社會,所以,經常不合群并不是一種好現象,那么不合群到底對一個人有什么危害呢?
1.缺乏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對學習、工作、生活都是不利的。
不合群的人大多性格孤僻,缺少與別人的交流,內心苦悶、壓抑、消沉,會影響進取心。他們缺少朋友之間的友誼,有礙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無論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沒人安慰、幫助,在取得成功時沒人鼓勵、祝賀,也往往會感受不到人間的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2.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不合群的人缺乏群體的支持,在心理上缺少歸屬感、安全感,容易形成孤獨和退縮的心理障礙。而且他們趨向于內向思維,習慣把痛苦和煩惱都悶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心理疾病,甚至嚴重時會導致精神崩潰。
3.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不正確認知,導致走極端。
不合群的人由于缺少朋友的幫助和指點,容易導致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不正確的看法,進而產生偏見,生出厭世感。很多不合群的人,甚至走上偏激的道路,傷人傷己。
4.損害身體健康。
不合群的人受消極情緒長期困擾,也容易損傷身體。美國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發現,遠離群體的老人更容易患高血壓和與此相關的嚴重疾病。主要是因孤獨者的下丘腦活動增強,從而引起抗利尿激素等多種激素的分泌增多,這不僅會引起血壓增高,也會影響到情緒、心跳等,使人們免疫力降低,衰老加速。
對于一些人來說,與人交際可能是非常容易的;而往往有一些人,他們不知道如何融入集體,有交際困難的煩惱,非常不合群。
想要擺脫不合群的困境,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正確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要克服自己的性格弱點,努力培養開朗、外向的性格。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行為和表現就會越自然。你要認識到不合群的消極影響,努力克服自己孤僻、自卑等性格弱點,變得自信、勇敢、活潑開朗,多多鍛煉自己,慢慢就會變得健談。想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就要敞開心扉接納他人,不要對他人有偏見,要多與他人交流、對人熱情、樂于助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
2.學會關心別人,多和別人交換意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如果你期望得到關心和喜愛,就得先關心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了別人,也會引起別人的積極反應,你會得到滿足感,并增強與人交往的自信。在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了你,在交往中你的心理就會變輕松,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有利于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賴于良好的人與人關系,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就少不了。因此,多找機會與別人聊天、交換一些意見是很有必要的。多和開朗的人在一起,你的性格也會改變。
善于和周圍人溝通,積極尋找與周圍人的共同語言,努力與他們打成一片,就不會使人際關系疏遠。要做到這些,你需要有毅力和耐心。
3.學會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和具體技能。
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合群,可是在與人交往時卻總是失敗,那不妨嘗試多看一些相關書籍,學習交往的技巧。同時多參加良好的交往活動,在交往中收獲經驗,獲得友誼。
很多時候交際不成功,是因為我們技能上的欠缺。所以你可以多學習一些有利于交往的技術,比如唱歌、打球、社交舞蹈等。通過努力慢慢學會一些技能后,你會培養出更多新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在很多場合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可以成為受歡迎的人。
4.真誠地對待朋友,學會與朋友友好相處。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真誠地對待朋友,朋友才會真誠對待你。在和朋友交往時,也不要期待值太高,水至清則無魚。要用平常心對待朋友,既不高傲也不卑微,從心里把大家當作平等的人看待。和朋友相處,需要合理安排金錢,該大方的時候就不要怕花錢,否則太小氣大家也會疏遠你。聊天的時候,如果遇到你不了解的內容,要細心聽別人講的,不要不懂裝懂;如果遇到你很了解的話題,就可以多和大家交流,但要注意不要輕易和別人爭執,即使別人錯了,也不能取笑別人,理解和寬容很重要。
5.學會建立、保持完整的人格。
建立完整的自我人格,走出過去失敗的陰影,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克服社交恐懼。有些人之所以不合群,就是因為不能釋放自我,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就需要在平日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處事態度和原則明確地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你是怎樣的人。這樣別人就不會要求你做你不想做的事,而你也不會勉為其難,不會因常常需要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影響人際關系了。
6.對于情況嚴重者,建議盡早咨詢心理醫生。
通過心理咨詢,不合群者可以和心理咨詢師建立一段特殊的關系,在這個真實的人際關系中感受人際交往間情感的親疏遠近。通過和心理咨詢師之間的互動,咨詢者可以找到一個既讓自己舒服又讓別人舒服的人際距離。然后,咨詢者就可以漸漸地把咨詢中內化的能力遷移到生活當中,能自在地與他人進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