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孤獨是一種什么心理? 讓我們走近孤獨綜合征

1.都市生活的噩夢——孤獨綜合征

都市給人的感覺總是繁華而擁擠,人群熙熙攘攘,街道車水馬龍,但隱藏在高樓大廈后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卻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越發冷漠,于是,伴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孤獨。從少年到老年,從外來務工人員到都市白領再到事業有成的老板,城市中孤獨者的人數越來越多,“孤獨綜合征”正席卷而來。

孤獨綜合征就存在于我們中間,你了解它嗎?

網絡社交、速食愛情、夜生活……人們用各種方式掩蓋著孤獨,但一切偽裝終究只是徒勞。

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做過的一項相關調查顯示,在受訪的2000多名英國人中,大約有1/10的人承認自己常常感到孤獨,特別是18~34歲的人群,他們中感到孤獨的人數約有六成。另外調查結果還顯示,有1/3的人習慣在網絡上和朋友、家人聯系,而不是真正地去進行面對面交流。

城市孤獨、極端個人主義、單身人群膨脹,在這些曾是20世紀下半葉的突出問題的社會現象中,孤獨已“脫穎而出”,成為21世紀不斷蔓延的“社會瘟疫”。

社會成因

1.科技快速發展,網絡社交取代了傳統的人際交往。

網絡科技的便利可以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與他人取得聯系,并且方式多樣,比如使用QQ、微信、MSN、微博等,這些網絡通信工具嚴重沖擊了傳統的社交活動,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變得形式化。

網絡虛擬社交平臺的不斷增加,使人們結識新朋友變得越來越簡單:游戲伙伴、社交網站粉絲、聊天軟件好友等,只要我們動動手,就可以擁有很多朋友,這也讓人際關系變得膚淺。借助互聯網,人們甚至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況,偽裝成另外一個人,而和網絡上的熱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在現實中反而很難找到朋友去傾訴和解決困難,這種心理落差會讓人越發自閉,從而加重人們的孤獨感。

2.城市化的發展,沖淡了鄰里關系。

城市快速發展促使社會人員流動加速,許多人和陌生人成為鄰居,鄰里之間缺少關心,關系也疏遠,甚至很多鄰居之間都不認識。

高聳的大樓取代了院落建筑,大家單門獨戶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封閉的空間造就了封閉的心靈,致使人們缺少歸屬感和依賴感,人與人之間充斥著冷漠。

3.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生存壓力加大。

現代社會,不論是學習、工作等還是生活,處處存在著競爭,生存、情感、家庭等方面也是處處有壓力,人們長期處于壓抑的心情下,缺乏安全感,極易心理敏感、孤獨。

4.社會發展重物質而輕精神,人際交往變得復雜。

物化社會金錢至上,人際交往也關乎個人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確認,甚至交友也變得“工具化”“利益化”。人們的“朋友”越來越多,卻很難可以真正交心和信任,想獲得真正的友誼變得越發困難。

5.城市生活快速發展,伴隨著傳統價值觀的失落。

社會發展太快,新舊思想、價值觀、行為規范交替過程中形成“空白”,心理上若不能及時適應,極易產生信仰危機,便會感到困惑、迷茫、孤獨無助。

危害

1.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過度孤獨很容易讓人在孤獨感中迷失。情緒無處宣泄,久而久之會構成人的心理障礙,使人們產生情緒低落、焦慮、憂郁、失眠等不健康狀態。有研究認為,孤獨感作為一種長期的壓力來源,會對人的免疫系統健康造成潛在傷害。

2.影響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孤獨情緒會影響到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削弱人們社會交往的信心,進而自我封閉。缺乏人際交往會縮小人們的生活圈子,讓人無法體會和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甚至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幸福。

3.孤獨感和消極情緒會傳染和擴散。

都市孤獨者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缺乏興趣,甚至會產生敵對情緒,其他人會受這種孤獨感的影響,也變得“孤獨”。

4.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人與人之間缺少實質的了解和溝通,極易出現信任危機。如果城市孤獨癥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就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們總體的幸福感也將降低。

癥狀

孤獨癥患者的表現癥狀各異,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體可以總結為以下情況:

1.過于依賴甚至沉溺網絡,在網絡上表現得非常活躍,手機不離手;

2.不合群,缺乏對集體活動的興趣,不能對集體的歡樂產生共鳴;

3.不習慣,甚至抵觸現實的人際交往,不善于與他人交流;

4.不愿一個人生活,想要有人陪,內心卻又不在乎、排斥他人;

5.自我封閉,缺乏對外界環境的觀察和應有的感知;

6.白天似乎為學習或工作忙得不亦樂乎,晚上回家后感到非常孤獨寂寞,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7.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受損,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或痛苦,對他人的話也缺少反應;

8.有時候想要加入朋友們的聊天,盡管你可能不喜歡他們的聊天內容,但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有人注意到你便會滔滔不絕;

9.經常自言自語、煩躁、焦慮、情緒低落、失眠;

10.習慣于重復某些姿勢或動作,對某些物品過分依戀,并從中得到極大滿足。

大家不妨參照以上癥狀進行自我測查,看看有哪幾個和你對上號了?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你也患上了孤獨綜合征?如果你能對應上以上多條,那就要多加注意了。

預防和避免

城市中患上孤獨癥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應該如何自我預防和避免呢?

1.避免過分依賴網絡,減少翻看手機的時間;

2.多和親人朋友和同事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動;

3.多和朋友聚會,多參加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

4.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5.培養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

6.積極地學習、工作,充實的生活會減少人的不良情緒;

7.避免惰性的滋生,適當變換新的環境,新鮮事物會激發人的活力與潛能;

8.多參加跑步、爬山等戶外運動,使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

2.“風靡”現今都市的12種孤獨

不論男女老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市中有孤獨感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在喧囂與繁華的背后,在高聳的大樓里,卻住著一個個孤獨的靈魂。

那么,現今“流行”于中國都市中的孤獨都有哪些呢?

第1種孤獨:科技依賴

科技的發展帶給了人們很多便利,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無聊時我們可以玩游戲、看視頻、刷微博、刷朋友圈、購物等等。電腦、手機、iPad等各種數碼設備每天都在陪伴著我們,在填補了空虛的時間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侵占了我們原本用來工作、睡覺、陪伴家人的時間。

這個時代的我們太過于依賴網絡科技,而缺少與他人實質性的交流溝通,慢慢你會覺得和別人說話時,精神不在狀態,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詞不達意;聚會回來,熱鬧之后心里卻更加孤獨。

有些人甚至選擇沉溺于網絡游戲,沉迷于網絡上的聊天交友、談情說愛,他們感覺到只有在網上才能找到樂趣,才能找到自我的歸屬,而在現實中已無法和別人正常交流。

第2種孤獨:獨生子女

一項有6007名1980—1989年出生的獨生子女參加的,題為“80年代獨生子女的孤獨與親情”的調查顯示:有61.3%的人認為,與以前的那種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傳統家庭模式相比,獨生子女更孤獨寂寞,有66.9%的人希望或曾經希望家中能有兄弟姐妹與自己做伴。

獨生子女固然可以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得到更多父母的愛,但也少了有諸多兄弟姐妹陪伴的樂趣,也極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內向等不良個性。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選擇和網友聊天多過和現實中的同學好友聊天。

第3種孤獨:晚年孤獨

在諸多孤獨中,晚年孤獨可以說是最凄涼、最讓人心酸的一種。都說“養兒防老”,可事實是在老齡化社會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現在,很多老人不管有無兒女,他們的生活、醫療、精神狀況等都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得不到照顧的空巢老人,更是很容易產生被社會遺棄感。

中國老年心理關愛研究中心曾對江蘇南京400戶獨居或無子女的60歲以上老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中有58%的人“感到很孤獨”,其中有想念子女的孤獨,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滿足的空虛感。

即使家里人口眾多,兒孫滿堂,仍有不少老人覺得孤獨。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兒女為了工作奔波,孫子或孫女去上學,基本上就只有老人在家守著空蕩蕩的房子。

長期的孤單寂寞無疑對老人有很多的不良影響,比如會造成老人的自閉,會使老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等。

第4種孤獨:留守兒童

說到留守兒童,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然而現在繁華的城市里,也有一批非典型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他們是由于父母經常在外出差或工作繁忙,而要在保姆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照顧下成長,也可能小小年紀就要寄宿在學校或一些輔導機構,平時與父母缺乏溝通和交流的城市兒童。

城市留守兒童即使不缺乏物質方面的需求,也會有更為強烈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無法在身邊陪伴,所以在成長路上的他們很孤獨。

此外,作為監護人,保姆可能會因為身份原因,爺爺奶奶因為年紀大或代溝問題,無法滿足城市留守兒童的一些需求,還可能會太過遷就、溺愛孩子,以致孩子性格暴躁、愛發脾氣、愛撒謊等,不利于孩子們的良好成長。

第5種孤獨:都市白領

都市白領中男士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女士穿著得體的套裝、踩著高跟鞋,他們在寬敞明亮的寫字樓里辦公,看起來光鮮亮麗。他們工作上熱熱鬧鬧,身邊有不少同事和朋友,可很多人心里都清楚,當自己遇到一些難題時,是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來傾訴和解決的,孤獨正侵擾著他們。

還有很多都市白領的生活并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豐富多彩,他們每天承受著工作的壓力,卻又生活單調,下班回到家后也通常是在看書、看電視、打游戲、上網聊天中度過,缺少與別人的交流,即使周末也是這樣。

第6種孤獨:外鄉人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事的是與體力勞動相關的職業,盡管為城市建設做出了極大貢獻,但仍不免受到一些職業價值觀不健全或是頭腦中存在偏見的人的歧視。

此外,由于文化水平低、經濟收入少、工作不穩定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很難融入城市生活中,在居住、就醫、子女教育等很多方面也得不到保障,這使得他們很難也不愿意在城市扎根。同時,他們因為長時間遠離故鄉,無論是看待問題的角度還是文化價值觀念等都難免會發生變化,和村里人也無法達成共識,這使得他們也不愿意回到原來的地方生活。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使得他們處于比較尷尬的處境,自然容易孤獨。經濟能力和思想、環境受限,他們又難以找到排泄孤獨的途徑,城市孤獨對這類人而言,是一顆隱藏的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爆發。

第7種孤獨:名人壓力

“古來圣賢皆寂寞”,無論古今中外,孤獨這個詞對于名人來說都不陌生。很多鉆研、創作或訓練的過程,他們無法與人分享,只有自己堅持下去,熬過了那些孤獨的時間,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成功。

而在現代社會中名人們又要面對一種另類的孤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暴露在大眾面前,于是,在享受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要背負著一些流言蜚語和更大的壓力,面對更深的孤獨。

第8種孤獨:因為愛情

2015年的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這樣的數字足以說明單身者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2017年5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也提到了青年婚戀的發展措施,可見婚戀問題也受到了國家的重視。

對于某些人來說,單身可能意味著自由,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長期單身可能會帶來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交際能力下降、缺乏自信、缺少責任感、心理失衡、性情孤僻等。缺少伴侶的陪伴,并不是家人朋友的關懷、事業的成功所能取代的。

城市中的高離婚率,網戀、速食愛情的流行,也說明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愛情的信仰危機。這是一種社會道德問題,也同樣是一種心理問題。害怕孤獨,想要有人陪伴,但又追求獨立、自由,難以忍受束縛,有這種心態的人害怕受傷,害怕付出真情,所以選擇孤單,不再相信真正的愛情,最終造成的后果是更加感到孤獨。

第9種孤獨:寵物情緣

在早晨或傍晚的公園中,總能看到很多人來遛寵物,比如狗、貓、鸚鵡等。都市孤獨人群缺少與人的交流,很多選擇養寵物做伴。有的丁克家族選擇不生孩子,卻養寵物來當他們的“寶貝”,他們認為生孩子后生活就不是自己的了,而養寵物可以給兩個人帶來新鮮感和心靈上的寄托。

孩子們喜歡養寵物來陪他們玩耍,年輕人喜歡養寵物來當興趣,老年人喜歡養寵物來做伴,不管因為什么理由選擇養寵物,都不同程度地說明了都市人們的孤獨和缺少陪伴。

第10種孤獨:購物狂

都市女性大都喜歡購物,然而有的人卻達到了可怕的“購物狂”級別。購物狂多指那些不假思索大肆購買各種物品卻不管所買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人,這種現象較常出現在女性身上,她們尤其喜歡在各大商場打折的時候瘋狂購物。

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大家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癥狀的女性重視購物的過程遠超過購物的結果,購物的過程結束了,通常追求也就結束了,快感之后帶來的是后悔不已,錢沒少花,大堆的商品卻很少是真正有用的。

購物狂潛在的原因多是因為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精神孤獨,企圖用瘋狂購物的方式來填補,而現代興起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這種情況的發展。

促使購物欲膨脹的心理因素也和現代女性壓力過大、缺乏健康的宣泄途徑有關。心理醫生認為,雖然購物能帶來快樂和幸福感,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欲、多參加集體活動、進行適量運動、參加公益活動等,獲得的心理滿足會更加積極和持久。

第11種孤獨:夜生活里的吶喊

都市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讓很多年輕人倍感壓力,所以很多人需要通過一種新鮮、刺激的方式來排解內心的壓力和孤獨情緒。

白天面對著家人、同事、領導,年輕人們大都穿著得體,壓抑隱忍,到了晚上他們需要將感覺釋放,于是各種派對和夜生活正流行起來。酒吧成為很多都市年輕人的夜隱之所,他們可以濃妝艷抹、大聲尖叫、開懷暢飲、盡興跳舞,和白天判若兩人。

雖然有些夜生活的方式并不利于健康,但對于壓力大又孤獨的現代都市人來說,大都樂于選擇這種方式發泄,他們認為這比找人傾訴更有效。

第12種孤獨:情感危機

這里所要說的情感危機,不是指男女感情,而是指當下充斥于城市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情感現象。

演示焦慮:把平淡無奇的生活過度美化,放到網上引起圍觀人的羨慕。我們經常會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看到一些過分熱衷于曬照的人,照片的內容可能五花八門:游玩的、吃大餐的、開豪車、住豪宅的……但無一不在展示自己生活得有奢華,而且這些照片必然都經過精心處理。這類人習慣于把自己的不愉快和陰暗面都隱藏起來,展示一些甚至不屬于自己或偽造的美好。而每次在現實生活中看見別人生活得好,自己就會很沮喪。

信任危機:因為親身經歷過,或是經常看到、聽到一些可以摻假的事,比如學歷造假、慈善作秀、食品不安全、電信詐騙……我們漸漸變得對一切持懷疑態度,甚至過馬路時看到摔倒的人都不敢扶!

獨善其身:因為對城市缺乏認同、對社會缺乏信任、對他人缺少了解,很多人越來越習慣于自己的孤獨,不愿與他人溝通,不愿付出關心,選擇獨善其身。

3.社交網絡時代,我們相互傳染孤獨

2017年1月22日下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的總量);互聯網普及率為53.2%;手機網民占比達95.1%,線下手機支付習慣已經形成。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我們已步入社交網絡時代,美國以Facebook為代表,中國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社交網絡的范圍越來越廣,不僅逐漸取代著傳統的電話聯絡,甚至已經滲入到線下的生活,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社交、娛樂、消費生活。

Facebook、Twitter、MSN、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使我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也變得越來越簡單。不可否認,社交網絡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它成本低、傳輸速度快,可多人同時交流,我們可以借此擴大人際關系圈,相對平等地進行交流,消除了我們的一些社交顧慮,但對著這一社交方式的普及,一些問題也出現了。

程序員王磊熱衷于網絡社交,他在網絡上的朋友更是遠多于線下的朋友。在網友眼中,王磊思維活躍,也樂于助人,經常幫助大家解決一些計算機相關問題,然而王磊的室友卻覺得他是個很無趣的人,平時話不多,也很少出門,不上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宅在家。王磊自己也覺得在網上和人溝通沒有距離感,很多話也可以斟酌完再說,但在生活中則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他甚至害怕與人相處,離開了網絡就倍感孤獨。

網絡的虛擬性給人們制造了一種幻覺:溝通看起來很輕松,我們不用付出便有人陪伴,彼此有關聯又可以互相隱身,但是無須付出真感情、沒有眼神和動作的虛擬社交。久而久之會讓我們現實交際能力退化,導致社交障礙甚至產生自閉、抑郁等心理問題。社交網絡越聒噪,人們心里反而越容易孤獨。

心理學家們通過對大量人群長期的研究發現:孤獨感會像感冒一樣傳染給別人,女性之間比男性之間更容易傳染。這項研究結果提醒我們:保持社會交往很重要,就如你需要經常鍛煉預防疾病一樣。

孤獨的人往往會不自覺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孤獨感,這可能會導致后者也漸漸感到孤獨。本質上來說,網絡其實是一群人孤獨地狂歡,他們習慣于用網絡傳播情緒,而當孤獨感最終由個體映射到集體,孤獨也成了時代的傳染病。

有研究表明:一個孤獨的朋友有40%~65%的機會讓你感到孤獨;如果你朋友的朋友有孤獨感,那么你感到孤獨的概率為14%~36%;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感覺孤獨,那么你感到孤獨的概率為6%~26%。

很多人習慣性地每隔幾分鐘就看看手機,翻翻微博看大家在做什么,在微信朋友圈秀孩子、秀恩愛、秀美食、秀旅游等,聊天留言若是沒有及時被回復就會感到很沮喪,大家都在互相傳染著孤獨。甚至飯桌上、聚會時大家也在各自玩著手機,哪怕是面對面都要噼啪打字交流,卻沒有任何語言溝通。在脫口秀《冬吳相對論》里,梁冬曾說:“一個飯局在形式上的解散,就是從第一個人掏出了手機開始的。”

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曾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與技術在一起,卻吝嗇把時間分給現實生活中的人?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社交網絡填補了我們原本孤單、無聊、發呆的時間,但同時也侵占了我們原本應該用來工作、聚會、睡覺的時間。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新社交工具,卻也越來越少地擁有一個真實的社會。人生苦短,何必在虛擬中互相傳染孤獨?

社交網絡雖然未必是現代人越來越孤獨的根源,但其推波助瀾的作用卻是不容小覷。放下手機,多出去走走,多接觸大自然,多和朋友聚聚,你的社交不只在朋友圈!

4.別看我外向,其實我很孤獨

一說到孤獨癥,我們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性格內向的人,他們不愿與人交流,把很多事情都憋在心里,所以很多人認為內向的人容易孤獨。其實,那些活潑開朗、愛說愛笑、性格外向的人,同樣也會孤獨,他們有時候也會缺乏自信,也會感到失落、不安、空虛寂寞。

23歲的彤彤是初入職場的新人,她平時很善于交際,和同事的關系也都不錯,整天看起來都是樂呵呵的樣子,上司也覺得她是個樂觀上進的好員工。可是彤彤的母親卻發現她自從上班后就不太愿意和家人說話,下班回到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里。一開始彤彤的母親以為女兒是剛上班不適應,工作壓力大,可彤彤轉正后還是一直如此,她也從來不說自己是遇到了什么問題或困難。彤彤母親不放心,于是就趁休息時間,把彤彤帶到了心理醫生面前。

醫生在聽了彤彤目前狀況的陳述之后,診斷彤彤是得了“外向孤獨癥”,而且還說,現在城市中患有這類心理疾病的患者并不少見。

外向孤獨癥,指一些人在平時生活中人緣很好、很善于交際,給大家以樂觀、自信、開朗、熱情、進取的印象,但是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孤獨的,只是不喜歡刻意表現出來,沒有可以傾訴內心情感的知己,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失落不安。這些人看似“外向”,實則很“孤獨”。

外向孤獨癥不同于醫學上的“人格分裂癥”,外向與孤獨聽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不然,因為外表的開朗與外向并不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2013年10月16日,漫畫家呆呆在微博發表了一組題為“外向孤獨癥8個特征”的漫畫,并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很多網友看后表示漫畫非常生動,紛紛對號入座。漫畫內容本身很簡單,但它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興趣和關注,說明它戳中了很多現代都市人的內心深處,才會引發大家的共鳴。

在這里,筆者就結合這組漫畫,給大家總結一下外向孤獨癥的特征。

1.手機基本不離身。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是隨時帶著手機,外向的人更多的是在意有沒有人聯系自己,害怕錯過各種朋友的消息,還會不斷地刷微博、微信等,擔心自己有什么不知道的,同時也會用手機給朋友們發一些段子、笑話之類的,讓大家開心。心理專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情感饑渴,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同樣也是一種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2.對待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這恰恰是外向的人想要和更多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表現,內向的人則表現為對所有人基本千篇一律。外向的人揣摩別人的心思,按照別人喜歡的方式進行相處,讓別人舒服的同時隱藏了自己的個性,這種努力的迎合也是內心孤獨的表現。

3.從小懂得很多的道理。他們大都比較敏感,懂事早熟,也是為了在大人眼中留下好印象。他們接觸的人多,懂得的道理自然也多,還會經常用這些道理去開解他人。

4.有時很神經,有時很鎮靜。大多數時候表現得很鎮靜,給別人留下比較成熟理智的印象,只在少數情況下,可能會表現得很敏感、很神經,而這恰恰是比較真實的自己。

5.有時笑得很開朗,有時很沉默。可以很爽朗的笑,也可以很安靜,這是他們性格的兩面性,其實笑的時候恰恰是在掩飾自己的孤獨,而沉默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6.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他們很敏感,也會受傷,但是不表露在臉上,就算被傷著可能還是在笑著。他們希望別人能夠真正地了解自己,但是大多數時候卻在獨自面對著傷。

7.會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卻沒人安慰。他們胸懷開闊,樂于助人,總是扮演著知心大姐姐、大哥哥的角色,經常去安慰別人,并因此自豪。但是他們自己有心事需要安慰的時候,卻發現身邊沒有適合傾訴的人。

8.喜歡懷舊,討厭現在。他們自小懂事,在成長中更是小伙伴們的良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過得并不理想,或者不如別人,失落感就會油然而生。他們在朋友面前,還是會保持以往的那種樂觀和堅強,可實際上內心很糾結,討厭現在的狀態,向往曾經那個耀眼的自己。

9.情緒很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甚至一個動作控制,但能很快平復或壓制自己的情緒。這種表現的根源,還是在于太在乎別人的感受,選擇偽裝自己。

10.非常渴望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但又自尊心極強,會被人誤以為自負。

11.容易在一件事情上鉆牛角尖,會堅持到底。

12.會經常沒理由地哭泣。

外向孤獨癥患者在人際交往能力學習中,率先掌握了各類技巧,看似早熟,卻內在不穩定,導致了敏感多疑、情緒波動大,會運用技巧掩蓋自己,但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發泄一回。

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一些人經歷過背叛,所以內心非常脆弱,不愿意相信別人,但為了適應工作和生活,他們選擇了藏起自己的真實情感,去做個愿意傾聽別人、表面快樂的自己。與此同時,他們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情感、生活的壓力帶給家人,所以回家后就選擇什么都不說,或者在虛擬世界中傾訴,對于外界的交流失去了興趣。

打開百度貼吧“外向孤獨癥吧”,截至作者寫作本文為止,關注人數已超9千,發帖量已超6萬,這些數字充分說明外向孤獨癥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在外邊談笑風生,回家后足不出戶,獨自寂寞。

“外向的孤獨患者,需要認可。”心理醫生說,其實外向的人更需要他人的溫暖,只是可能他們自己意識不到而已。

如果你是一個外向孤獨癥患者,那么就盡量減小自己的心理壓力,樹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多回歸家庭,和家人、朋友多交流。如果你的身邊有外向孤獨癥患者,就多給他們一點關心和愛。

5.區分孤獨癥與孤獨綜合征

通過前面幾節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對孤獨綜合征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在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為了簡便而將孤獨綜合征簡稱為孤獨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癥。

真正的孤獨癥,也稱為“自閉癥”,是先天就具有的精神疾病。而本書中我們所提到的“孤獨綜合征”,其實完全不同于自閉癥,是后天因孤獨而產生的一些心理綜合征,比如通常我們所說的“手機孤獨癥”“老年孤獨癥”“白領孤獨癥”等。

為了避免大家混淆,下面筆者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兩者的區別,以期大家能進一步加深印象。

概念

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或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因為常常起病于孩子3歲之前,所以也被稱為“兒童孤獨癥”“嬰兒孤獨癥”。

孤獨綜合征: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社交網絡的興起,人們所產生的孤獨心理,多見于成年人。目前,城市中的孤獨者人數正在日益增多,所以也有人將其稱為“都市孤獨癥”“城市孤獨癥”。

不同之處

雖然孤獨癥和孤獨綜合征患者在癥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不愿與人接觸,言語、交往能力差,對某些事情或事物有著偏執等,但是兩者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1.認識時間

孤獨癥在臨床上首次描述是20世紀40年代,1943年,美國的醫生Kanner報道了11例患者,并將之命名為“早期嬰兒孤獨癥”;20世紀80年代,關于孤獨癥的研究進入全新階段。

城市孤獨曾是20世紀下半葉的突出問題,現在已成為21世紀不斷蔓延的“社會瘟疫”。

2.人群

孤獨癥起病于嬰幼兒期,男女比例約為3:1~4:1,女孩癥狀一般比男孩嚴重。

孤獨綜合征多見于成年人,從青年到中老年都有,職業從成功人士到白領到打工仔無所不包。

3.病因

直至目前,孤獨癥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孤獨癥可能與遺傳、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感染與免疫、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等因素有關。

孤獨綜合征的內因是孤僻消極的個性,外因是現代都市的擁擠、生存壓力的加大、競爭的加劇、網絡信息的泛濫,另外還有現代城市住宅的封閉性、職業角色的偽裝性等因素。

4.病癥

孤獨癥在我國已被醫學界和教育界確認為一種精神殘疾,是一種會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的病態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智力異常、感覺異常等。患者有視力卻不愿和人對視,有聽力卻總充耳不聞,有語言能力卻很難和人交流,有行為能力卻總違背長輩的安排。患者認知能力相當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也相當差,大都需要人照顧。

孤獨綜合征,孤獨感產生后帶來的通常是情緒低落、焦慮、憂郁、失眠等不健康狀態,會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但它只是一種心理感受,生活還是能正常進行的,不需要依靠他人照顧。

5.治療

孤獨癥的治療目前仍是世界難題,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并且至今也沒有患者能夠被完全治愈的病例。孤獨癥的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就越明顯,最佳治療方法應該是個體化的治療,應堅持以藥物治療為輔,非藥物治療為主,最好形成綜合治療團隊,患兒、患兒父母及老師、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國內目前大多采用中西藥物治療和行為訓練。國際上目前使用的訓練干預方法,為孤獨癥的規范化治療提供了方向,這些方法主要有: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孤獨癥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EACCH)訓練、人際關系訓練法等。由于孤獨癥沒有特效治療,目前還存在數以百種的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不過這些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使用要慎重。對于孤獨癥患者,我們需要更多地付出愛心和寬容。

孤獨綜合征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形成的,因此相對于孤獨癥,在治療上可以更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更適合用心理咨詢與治療,嚴重者再輔以藥物。通過心理干預,可以使患者逐步看清產生問題的原因,從而幫助他們轉變對世界的認知和觀念,引導他們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行動去接納自己及生活的環境,并最終治愈。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孤獨傾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勇敢、堅定地打開心靈的大門,走出個人的思想禁錮,積極融入社會環境,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6.預防

降低孤獨癥患兒的出生風險,應注意如下舉措:在女性懷孕初期(即胚胎神經管形成和發育期),避免濫用藥,特別是抗癲癇類的藥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免受大的精神刺激、創傷;避免接觸冷熱溫差變化較大的環境等。

想要擺脫城市環境下的孤獨綜合征,首先需要人們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和自律:青年人應避免過分依賴網絡,要控制自己使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互聯網產品的時間;人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到,人是社會人,需要與他人交流互動才能更好地融入大環境,要多參加一些聚會、活動;培養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等。另外,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多一些人文關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抚州市| 衡山县| 东山县| 昭觉县| 顺平县| 莲花县| 建始县| 江门市| 喀喇沁旗| 淅川县| 滨州市| 太湖县| 盖州市| 河间市| 荔浦县| 含山县| 苏州市| 虹口区| 潼南县| 射洪县| 青川县| 尖扎县| 清涧县| 都匀市| 玛沁县| 凤山县| 通江县| 巢湖市| 南投市| 满洲里市| 山丹县| 南岸区| 河北省| 肥西县| 县级市| 桂阳县| 安宁市| 东台市| 苍南县|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