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儒林外史
  • (清)吳敬梓
  • 3671字
  • 2019-04-28 18:51:58

前言

吳敬梓,清代滁州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乾隆十九年(1754)病逝于揚州。他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別署秦淮寓客。他的著作,除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外,今存《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輯佚詩文三十多篇。另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詩說》七卷(一說八卷),尚有未成書的《史漢紀疑》,均已佚失不傳。

吳敬梓出身于名門望族。曾祖吳國對是清初的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提督順天學政。曾祖兄弟五人,就有四人是明末清初的進士。祖父吳旦以監生考授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吳晟和吳昺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和榜眼。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間,他們一家“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這就是吳敬梓在《移家賦》中所羨稱的“五十年中,家門鼎盛”的黃金時代。

他的父親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出任江蘇贛榆縣教諭。為人耿直恬淡,不慕名利,對吳敬梓的思想和品行有一定影響。吳敬梓從小聰穎好學,才識過人,并有理想和抱負??滴趿荒辏?722),他考取了秀才,同年父親病逝。吳敬梓不善于治理生計,加上性情豪爽,慷慨好施,過著“千金一擲買醉酣”(金兩銘《和(吳檠)作》)的浪子生活。沒有多少年,田廬盡賣,奴仆逃散。雍正七年(1729),他到滁州應科舉考試,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由于家產揮霍和科舉失利,鄉里豪紳把他看成敗家子,“傳為子弟戒”(《文木山房集·減字木蘭花》注腳)。

雍正十一年(1733),吳敬梓懷著“逝將去汝”的憤懣心情離開故土,移居南京,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并與各階層人物廣泛交游,既有文人、學者,也有道士、伶人。這就大大地開闊了生活視野,并為創作《儒林外史》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乾隆元年(1736),吳敬梓赴安慶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云《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吳敬梓晚年生活十分艱苦,經常處于饑寒交迫之中,“囊無一錢守,腹作干雷鳴”,“近聞典衣盡,灶突無煙青”(程晉芳《寄懷嚴東有》詩)。冬夜苦寒,每夜繞城步行數十里,以此“暖足”。艱難困苦折磨了吳敬梓,縮短了他和廣大人民之間的生活距離,也造就了一代偉大的小說家。

居住南京時期,吳敬梓把他體驗的世情,經歷的人事,經受的冷暖,看到的嘴臉,統統傾注在《儒林外史》的創作中,完成了這部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杰作。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代表作。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托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儒林外史》開頭寫了兩個歷盡辛酸的老童生,頭撞貢院號板的周進和中舉發瘋的范進,令人讀后捧腹大笑,骨子里卻隱藏著悲劇內容。作者身為士人,洞察其中奧秘,暴露其丑態格外深刻,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作者還進一步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虛偽性。按照清代科舉制度規定,優貢是要憑所謂優良的品行來決定應舉資格的。書中寫了兩個“優貢”:一個是匡超人,專干包攬詞訟,假造文書,冒名代考,還在賭場中抽頭得利,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儒林惡少,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另一個是嚴貢生,他橫行鄉里,狡詐無賴,無惡不作,這樣一個劣紳,竟被前任周學臺推舉為“優行”,又替他“考出了貢”。作者把兩個臭名昭著的儒林敗類和“優貢”聯系起來,是對科舉制度虛偽性鞭辟入里的有力揭露和諷刺。

書中也歌頌了一些理想人物。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指出“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并“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吳敬梓正是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王冕是作者所肯定的上上人物,其為人“嵚崎磊落”,不慕榮利,不隨流俗,蔑視功名富貴,講求“文行出處”。以作者自己為生活原型的杜少卿,不甘受禮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協,言行上帶有離經叛道的色彩。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和閉門著書、不愿做官的莊紹光,他們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這些人物,在吳敬梓筆下,都是理想人物。全書結尾出現的市井四“奇人”,他們澹泊名利,自食其力,作者也把他們放在正面人物的位置上來加以稱贊。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吳敬梓用酣暢的筆墨寫下層人民,歌頌人間真情,傾注了對他們真摯的愛。如相助相恤的牛老爹和卜老爹;伶人鮑文卿對貧苦手藝人倪霜峰的照顧以及收養倪廷璽;甘露寺老僧對寄住寺內的牛布衣的親切照顧,并和眾鄉鄰為他料理后事等,感情純厚真摯,樸實無華,感人肺腑。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熱情地歌頌正面人物,兩者是交錯地混雜著。書中上演著一幕一幕的“人間喜劇”,展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秀才和斗方名士,也有官吏、鄉紳、衙役、書辦和豪奴,還有地主、鹽商、藝人、醫生、俠客、和尚、道士和節婦等等,林林總總,五光十色,堪稱是中國十八世紀一幅全景的風俗畫。

《儒林外史》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尤其是諷刺藝術的運用,歷來為評論家所稱道。或用強烈的對比展示人物行為前后的矛盾,給予辛辣的嘲諷,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所表現的市儈嘴臉;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畫人物活動的細節,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內心世界,像嚴監生慳吝成性,臨死前伸著二指不斷氣;或借人物言行,皮里陽秋,以喜劇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從而達到嘲諷的效果,像嚴貢生自稱“為人率真”,“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卻被小廝當場戳穿等等。作者嘻笑怒罵,極盡諷刺之能事?;蛎鞒?,或暗諷,或引人發笑,或令人切齒,無不尖銳深刻,語語中的。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以公心諷世”,指摘儒林時弊,殊少個人恩怨式的謾罵,創作態度嚴肅認真,不愧“諷刺之書”的稱譽。

作為長篇小說,《儒林外史》另一個突出的特色是結構上的獨創性,它一反以前的長篇小說形式,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干,“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雖然這種結構表面上缺少情節的自然聯系,故事也并不一定完整,但這種“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形式,卻足以表現全書一以貫之的深刻意蘊,具有情理上的必然性。作者是對整個儒林文化進行深刻全面的反思和揚棄,而這種“碎錦”式的“散點透視”,恰恰為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最佳模式。

《儒林外史》繼《金瓶梅》之后,在中國小說史上完成了從傳奇性到現實性的過渡,描寫的對象更貼近現實人生: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世故人情,被作者傳神地凸現出來;人物性格再不是類型化了,已由單一變為復雜,是活生生的“這一個”;同時也展示了人物性格發展的復雜過程,人物性格已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情節的發展而逐步展開,以至完全形成。像匡超人由一個忠厚孝順的青年最后蛻變為結交權勢、天良喪盡的儒林敗類,其變化過程的描寫真實可信,很有說服力。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傳》等,它們的成就和價值雖不能和《儒林外史》相提并論,但或體裁模仿《儒林外史》,或全書筆法從《儒林外史》脫化而出,很明顯是受到《儒林外史》影響的。

《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并出版了一些外國學者的研究專著,盛贊《儒林外史》足堪躋身于世界文學杰作之林,可與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或英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儒林外史》脫稿后,“人爭傳寫之”(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已知至遲在乾隆十四年(1749)即有傳抄本。至于《儒林外史》的最早刻本,據清代金和在群玉齋本《儒林外史跋》中所說,是吳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揚州府教授時刊刻行世的,還說“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于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金刻本迄今未發現。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鐫刻的臥閑草堂本(以下簡稱“臥本”),共五十六回。臥本??屉m不甚精,實為后來各本的祖本。此本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詔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即金和跋文所稱的“幽榜”。唐五代筆記小說如《唐摭言》等,已有文士死后追賜進士的“幽榜”。在《儒林外史》之前,《水滸傳》結尾有“忠義榜”,《封神演義》結尾也有“正神榜”,因此,《儒林外史》的“幽榜”是否為后人所加,目前學術界仍存在不同意見。

本書是張慧劍先生在五十年代時以臥本為底本校注的,當時刪去第五十六回,只保留了最后的《沁園春》一詞,并移置于第五十五回之末,以為結束。現在看來,既采用臥本作為整理的底本,刪去第五十六回,割裂原版本,顯然不妥。現借本書重排之機,依據臥本對本書再次進行了核校,恢復第五十六回全文,并標點、注釋。張先生的校注本,是一本優秀的古典文學普及讀物,出版較早,影響很大。但今日看來,并非盡善盡美??紤]到本書是張先生的遺著,只改正極個別的錯字和標點,其馀均未作改動。

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

1995年7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长岛县| 通化市| 蛟河市| 启东市| 上饶市| 内黄县| 通海县| 新闻| 安庆市| 罗田县| 平南县| 商丘市| 曲阳县| 外汇| 江口县| 田阳县| 莱芜市| 铁岭市| 陵川县| 桃园县| 青神县| 宁远县| 枣庄市| 白山市| 大渡口区| 长顺县| 沅江市| 吴旗县| 榕江县| 东明县| 澳门| 汶上县| 东阳市| 五家渠市| 巴塘县| 桐庐县| 迭部县| 称多县| 黑水县|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