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一般的君主,所注重的是珍寶,所接近的是親戚,所愛護的是屬民,所珍惜的是爵祿。圣明的君主則不是這樣。他最看重的不是珍寶,最接近的不是親戚,最愛護的不是屬民,最珍惜的不是爵祿。所以,他不會因為重視珍寶而破壞政令,就是說使得它比珍寶更珍貴;不會為親戚損害國家,就是說“社稷比親戚更重視”;不會為珍愛其屬民而違背法律,就是說“愛法勝于愛人”;不會為珍愛爵祿而減弱威信,就是說“威信比爵祿更看重”。君主如不明白這四條,就會一無所取。所以說:治人就像治水一樣,養人就像養六畜一樣,用人如同用草木一樣。君主自身能按照規律辦事,群臣就遵從政令,百官就斷事嚴格,誰也不敢營私舞弊了。在評定功勞的時候,不能無視法令規定。寵臣、侍從、大族、權貴和大臣們不得憑借特權加功。關系遠的、地位低的、不知名的有功也不得隱藏。這樣,犯罪受刑的人不會埋怨上面,有功受賞的人也不會助長貪心。于是,臨陣的將士們都將愿意為國奉獻生命,以求為國立功了。這是治理軍隊的最重要規律。
上面這章題為“四傷”。
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制器,而器無敵;存乎選士,而士無敵;存乎政教,而政教無敵;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存乎明于機數①,而明于機數無敵。故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機數者,用兵之勢也。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王道非廢也,而天下莫敢窺者,王者之正也。衡庫者,天子之禮也。
是故器成卒選,則士知勝矣。遍知天下,審御機數,則獨行而無敵矣。所愛之國,而獨利之;所惡之國,而獨害之,則令行禁止。是以圣王貴之。勝一而服百則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觀多則天下懷之矣;罰有罪、賞有功則天下從之矣。故聚天下之精材,論百工之銳器,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駿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后,獨出獨入,莫敢禁圉。成功立事,必順于禮義。故不理不禮天下②,不義不勝人。故賢知之君,必立于勝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右為兵之數。
[注釋]
①機數:戰機與作戰計劃。②不理不勝天下:無理的戰爭不能取勝天下。
[譯文]
使用軍隊的策略,在于聚集財富使財富無敵,在于注重軍工技術使軍工技術無敵,在于生產兵器使兵器無敵,在于挑選戰士使戰士無敵,在于控制教育使教育無敵,在于磨練使磨練無敵,在于檢察各國情況使檢察工作無敵,在于作戰策略正確使作戰策略無敵。這樣軍隊還沒有走出國境,就有八個方面無與倫比。因此想要輔正天下,財富不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財富蓋過天下而軍工技術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軍工技術蓋過天下而兵器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兵器蓋過天下而戰士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戰士蓋過天下而控制教育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控制教育蓋過天下而磨練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磨練蓋過天下而檢察工作不能蓋過天下,就不能輔正;檢察工作蓋過天下而不懂得作戰策略,就不能輔正。所以作戰策略是用兵的要害。最重要的是掌控形勢,其次是要制定計劃。所以武器齊備,軍容整肅,將士們就有取勝的把握。掌握天下大勢,制定正確的作戰策略,就可以無可匹敵。對于友善國家要特別給予好處,對于不友善的國家要專門給予處罰,這樣就能威懾天下。因此圣明的君主很注重這種做法。戰勝一國而威懾百國,天下就都會懼怕;輔正少數弱國而影響很多國家,天下就都會順從;處罰有罪的人,賞賜有功勞的人,天下就都會順從。因此,要聚集天下最好的材料,選用工匠們制造的先進兵器,春秋兩季進行演練,先進的列為上等。生產出的兵器,不經查看不使用,不經檢閱不收藏。集中天下的豪杰,占有天下的勇士,這樣就可以做到像飛鳥一般的舉動,有像雷電一般的進攻,像風雨一般的行進無所阻擋,獨來獨往,進退自如,無人敢于控制。要獲得功業,一定要符合真理正義,沒有真理不能戰勝天下,沒有正義不能戰勝他人。圣明的君主,一定會立于不敗之地,所以能輔正天下而無人敢于阻擋。
上面這一章題為“為兵之數”。
若夫曲制①時舉,不失天時,毋壙②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于計數。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計未定于內,而兵出乎境,是則戰之自勝,攻之自毀也。是故張軍而不能戰,圍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實,三者見一焉,則可破毀也。故不明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敵人之情,不可約③也;不明于敵人之將,不先軍也;不明于敵人之士,不先陳也。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故事無備,兵無主,則不蚤知;野不辟,地無吏,則無蓄積;官無常④,下怨上,而器械不功⑤;朝無政,則賞罰不明;賞罰不明,則民幸生。故蚤知敵人如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功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人不幸,人不幸則勇士勸之。故兵也者,審于地圖,謀十官。日量蓄積,齊勇士,遍知天下,審御機數,兵主之事也。
故有風雨之行,故能不遠道里矣;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有雷電之戰,故能獨行而無敵矣;有水旱之功,故能攻國救邑;有金城之守,故能定宗廟,育男女矣。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風雨之行者,速也;飛鳥之舉者,輕也;雷電之戰者,士不齊也;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獲也。金城之守者,用貨財設耳目也;一體之治者,去奇說,禁雕⑥俗也。不遠道里,故能威絕域之民。不險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國。獨行無敵,故令行而禁止。故攻國救邑,不恃權與之國,故所指必聽。定宗廟,育男女,天下莫之能傷,然后可以有國。制儀法,出號令,莫不響應,然后可以治民一眾矣。
右選陳。
[注釋]
①曲制:這里指軍隊。②壙:通“曠”,荒廢。③約:宣戰。④常:通“長”,首長。⑤功:通“工”,精巧、精良。⑥雕:通“彫”,裝飾。
[譯文]
對于軍隊要抓住時機發動進攻,不要錯過天時,也不錯過地利。軍事上數目的多少,根本在于經過準確計算。所以,凡是戰勝的原因,都要求必須在國內制定好計劃,然后再發兵出境。在國內事先沒有制定好計劃就發兵出境,這是自己導致失敗。因此,鋪開陣勢卻不能開戰,重圍城邑卻不能進攻,占領了土地卻不能守住,出現了任何一種情況,軍隊就可能被消滅。所以,不掌控敵人的政治,不可發兵;不掌控敵人的軍情,不可交戰;不掌控敵人的統帥,不可事先進行軍事行動;不掌控敵人的士兵,不可先鋪開陣勢。所以必須用多數去攻擊少數,用治理的國家去攻取混亂的國家,用富強的國家去攻占貧窮的國家,用賢能的統帥去攻擊無能的統帥,用經過訓練的士兵去攻擊臨時征集未經訓練的士兵,這樣就可以做到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所以,對于作戰沒有準備,軍隊沒有將領,就不能事先掌控敵情;荒野沒有開辟,土地無人負責,國家就不能收藏財物;官府沒有規則,工匠憎恨官吏,造出的兵器就不會精銳;朝廷政令不修整,獎懲分明,百姓就茍且偷生。因此,事先掌控敵情就能無所匹敵,擁有積蓄的財物就能持久作戰而不會供應不足,兵器制作精銳就能連續進攻而不易損毀,獎懲分明,百姓就不會茍且偷生;百姓不茍且偷生,勇士就爭先恐后。所以,用兵的根本就是詳細地了解地形地勢,不斷研究天文氣象,精確地統計物資積蓄,嚴格地訓練士兵,全面地掌控敵情,慎重地抓住時機,運用策略,這些就是軍隊主帥的任務。
發兵如風雨,就不怕路途遙遠;用兵如飛鳥,就不怕山河險阻;動兵如雷電,就無所匹敵;有像水旱一般的毀壞效果,就能夠攻占別的國家,拯救別人的城鎮;有像金城一般的防守,就能夠使宗廟穩定,繁殖人口;再有難分難解的統一政治,就能夠發號施令,明確法制了。這是因為:發兵如風雨,就可以快速;用兵如飛鳥,就可以輕捷;動兵如雷電,就會使敵兵來不及布置陣勢;水旱一般的毀壞效果,就會使敵方顆粒無收。金城一般的固守,就有條件賄賂敵人派出臥底;水乳交融的政治,就可以防止邪說和浪費風俗。而軍隊不怕路途遙遠,就能夠威服遠地的臣民。不怕山河險阻,就能夠戰敗依據險境防守的敵國。無所匹敵,就必然令行則止。攻人之國,救人之邑,又不借助盟國,就必然是軍隊指向哪里,哪里就得服從。穩定宗廟,繁殖兒女,無人敢于破壞,然后就可以穩固政權。制定法令,頒布命令,無人不來應答,然后就可以管理和團結民眾了。
上面這一章題為“選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