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今有土之君,皆處欲安,動欲威,戰欲勝,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而不務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曰:人不可不務也,此天下之極也。曰:然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閑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賢人進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于是財用足,而飲食薪菜饒。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禮義,故處安而動威,戰勝而守固,是以一戰而正諸侯。不能為政者,田疇荒而國邑虛,朝廷兇而官府亂,公法廢而私曲行,倉廩虛而囹圄實,賢人退而奸民進,其君子上諂諛而下中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于是財用匱,而食飲薪菜乏。上彌殘茍,而無解舍,下愈覆鷙③而不聽從,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處不安而動不威,戰不勝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以此觀之,則政不可不慎也。
[注釋]
①五輔:五輔是指德、義、禮、法、權五項治國措施。②務:致力于。③覆鷙:覆,通“愎”,固執。鷙,一種兇猛的鳥。
[譯文]
古代的明君之所以能取得人人皆知的好名聲,建立偉大的功業,顯著于天下并被后世所記住,沒有聽說不是因為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強暴的國君之所以國家滅亡,損害國家,顛覆宗廟,在天下名聲被埋沒,從來沒有聽說不是因為得不到人民的擁護。當今占有封土的君主,都想有安定的地方居住,行為能樹立威信,作戰能夠勝利,固守牢靠,大的要在天下稱王,小的要霸占諸侯,如果不深得人心,輕者軍隊失敗土地減少,重者喪失生命國家滅亡。所以說,人心不可不注重,這是天下的最高原則。所以說,獲得百姓擁護的辦法,最好是給予好處,而給予好處的方法,最好是通過政治來教化。所以,善于掌政的人,總是使土地開墾而國家富足,朝廷安閑而官吏明潔,公法通暢而偏曲禁止,倉庫充實而監獄空乏,賢人舉用而奸佞罷黜。貴族崇尚公正而鄙視狡猾,士民重視勇武而輕視財物,平民喜歡從事農耕而討厭吃喝玩樂。于是財物富足而人們飲食柴火蔬菜都很豐沛。所以必須政府經濟富足,賦稅有所減免,百姓才沒有埋怨,樂于遵從。上下和睦,嚴格遵守禮義,才能做到安于處所而行動嚴肅,作戰勝利而駐守堅固,從而一戰而輔正諸侯。不善于掌政的人,田地荒涼而國庫空乏,朝廷擔憂而官府雜亂,公法禁止而偏曲橫行,倉廩空虛而監獄充實,賢人罷退而奸臣進用,貴族諂媚成風而排斥公正,士民重視財利而輕視勇武,平民好逸惡勞討厭農耕,于是財物缺乏而飲食柴火蔬菜都很困難。君主更加殘忍刻薄無所減少,百姓愈漸狠毒頑固拒不遵從,上下違背背信棄義,所以居無定所而行為不震,作戰不勝而駐守不堅固。因此輕者軍隊失敗土地減少,重者喪失生命國家滅亡,由此看來,掌政不可不謹慎看待此事。
德有六興,義有七體,禮有八經,法有五務,權有三度。所謂六興者何?曰:辟田疇,制壇宅,修樹藝,勸士民,勉稼穡,修墻屋,此謂厚其生。發伏利①,輸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②,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③,潰泥滯,通郁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薄征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③,資乏絕,此謂振其窮。凡此六者,德之興也。六者既布,則民之所欲,無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聽上; 聽上,然后政可善為也。故曰:德不可不興也。
[注釋]
①伏利:潛在的利益。②將宿:指送迎。③潘渚:回流與淺灘。④罷露:同疲露,衰敗、敗壞。
[譯文]
德行有“六興”,道義有“七體”,禮儀有“八經”,法令有“五務”,權力有“三度”。那什么是“六興”呢?管子說:開墾田地,建造住所,學習農事,教育勉勵群眾,修造房屋,這些稱為改善百姓生活。開拓內在利益,發放滯留的產品,修建道路,方便市場交易,注重商人的往來,這些稱為給百姓運送財物。開通堵塞成澇的溝渠,疏通池塘水溝,疏導淺灘的回流,除去泥沙積石,疏通閉塞了的河流,重視修建渡口及橋梁,這是為百姓提供方便。降低征稅比率,放松刑罰,免除悔改的罪犯,寬容小過錯,這稱為實行寬松的政策。奉養長老,愛護幼小的孤兒,體量喪偶的男女,關心百姓的健康狀況,慰問受害和死亡的家屬,這稱為救人之危。給挨凍的人衣物,給饑餓的人食物,救助貧苦的人,救濟沒有房屋的人,幫助物資缺乏的人,這稱為救助窮困百姓。凡是能做到以上六點的人,就是德的推行了。六點都做到,那么百姓所想要得到的,沒有不能得到了。百姓如愿以償了,就會服從君主的命令,這樣,君主的政事就能辦好。所以說:德,不可以不推行。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后明行①以導之義。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②,以行禮節;整齊撙詘③,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懞純固④,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夫民必知義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調,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后動威,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故曰:義不可不行也。
[注釋]
①明行:指以身作則。②比宜:公正友愛,親密無間。宜,通“誼”。③撙詘(qū,曲):約束、克制。詘,同“屈”,約束。④敦懞純固:敦厚樸實。
[譯文]
說是民眾已經懂得了“德”,但是還不明白“義”,然后就應該以身作則、教導民眾實行道義?!傲x”有七體。什么叫七體呢?回答是:以孝悌仁慈的心態來供養親屬。以恭敬忠信的心態來侍候君上。以公正友愛的心態來落實禮節。以端正制止的行為免于刑殺。以節儉的方法來防止饑荒。以忠厚老實的態度來防止禍亂。以和諧的關系來防備敵人。這七個方面都是道義的內容。民眾只有懂得道義才能行為折中,行為折中然后才能關系和諧,關系和睦才能安于定所,安于定所才能行動有威信,行動有威信才能作戰勝利而駐守堅固。所以說義是不可不施行的。
曰:民知義矣,而未知禮,然后飾①八經以導之禮。所謂八經者何?曰: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也。故上下無義則亂,貴賤無分則爭,長幼無等則倍,貧富無度則失②。上下亂,貴賤爭,長幼倍,貧富失,而國不亂者,未之嘗聞也。是故圣王飭此八禮以導其民。八者各得其義,則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為人子者孝悌以肅,為人兄者寬裕以誨,為人弟者比順以敬,為人夫者敦懞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夫然則下不倍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凌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也。夫人必知禮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讓,尊讓然后少長貴賤不相逾越,少長貴賤不相逾越,故亂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禮不可不謹也。
[注釋]
①飾:通“飭”,端正,整頓。②失:此處言失其節制。
[譯文]
可以說,人民知道了 “義”,還未必知道 “禮”,應當整飭“八經”來教民禮節。什么是八經呢?答道:上與下有規則,貴與賤有區分,長與幼有次序,貧與富有限度。這八個方面是禮的內容。上下無規則就會混亂,貴賤無分別就會有爭斗,長幼無次序就會有反叛,貧富差距太大就會超越規范。上下混亂,貴賤爭斗,長幼反叛,貧富差距太大,而國家不陷于動亂的,還沒有聽說過。因此圣明的君王整飭這八禮來教誡人民。八方面都各得其所,作君主的就能公平而不偏愛,作臣子的就能忠誠而不營私,作父母的就能用慈愛教導子女,作兒子的就能用孝敬對待長輩,作兄長的就能寬容教導,作弟弟的就能友善遵從,作丈夫的就能厚道淳樸,作妻子的就能用貞操勉勵自己。這樣一來,居下位的不會冒犯上位的,臣子不會殺害君王,貧賤的不會超越富貴的,年少的不會欺負年長的,疏遠的不會離間親人,新的不會離間舊的,小的不會欺壓大的,邪惡不會損害正義。這八項就是禮的內容。所以人一定要懂禮才會誠敬,誠敬才會禮讓,禮讓才能做到少長貴賤不相超越,少長貴賤不相超越,混亂才不會發生。所以說,“禮”是不可不嚴格遵從的。
曰:民知禮矣,而未知務,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務。五務者何?曰:君擇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辯①事,官長任事守職,士修身功材②,庶人耕農樹藝。君擇臣而任官,則事不煩亂;大夫任官辯事,則舉措時;官長任事守職,則動作和;士修身功材,則賢良發;庶人耕農樹藝,則財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務也。夫民必知務,然后心一,心一然后志專,心一而志專,然后功足觀也。故曰:力不可不務也。
[注釋]
①辯:辦,處理。②功材:努力學習。
[譯文]
管子說:百姓懂得禮了,但還沒有懂得務,這樣就必須發布法令來依照百姓的能力使用他們了。使用人力有“五務”?!拔鍎铡笔悄切┠??回答是:君主按臣子的才能有選擇地任命他們,大夫當官做事,官長任事且盡忠職守,有識之士培養德行認真學習,平民百姓種植農物莊稼。君主任命臣子做官,所以國事就不會細碎紊亂;大夫做官治理國家大事,各項事情就能及時辦好了;各官長辦事且盡忠職守就使各種正是處理得有調不紊了;有識之士培養德性認真學習,就會出現有才能的人才;平民百姓種植農作物就會令財物用品充足。故而說,這五點是任命人力的標準。所以,臣民必須先明白自己的責任,然后才能人心一致,人心一致就能夠專心致志,這樣就能夠干出一番可觀的功績。故而說:使用人力,不能夠不使各人有各人的責任。
曰:民知務矣,而未知權,然后考三度以動之。所謂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①,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此所謂三度。故曰:天時不祥,則有水旱;地道不宜,則有饑饉;人道不順,則有禍亂。此三者之來也,政召之。曰:審時以舉事,以事動民,以民動國,以國動天下。天下動,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權,然后舉錯得;舉錯得則民和輯,民和輯則功名立矣。故曰:權不可不度也。
[注釋]
①天祥:天時。
[譯文]
所以說,百姓懂得了“務”,但還不明白“權”,必須討論“三度”來鼓動他們。“三度”是哪些呢?就是:對上顧及天時,對下考慮地利,對中揣摩人和,這就稱為三度。天時不好,則有水旱之禍;地利不宜,則有饑荒;人和不順,則有混亂。這三者的產生就是執政帶來的。因此,應當考慮天時來做事,以其事鼓動百姓,以百姓鼓動國家,以國家鼓動天下。天下都發動起來了以后,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對百姓而言,他們必須知道衡量,然后才能舉措得體。舉措得體,然后才能和平相處。百姓和平相處,君主就大功告成了。所以說:權是不可不考慮的。
故曰五經既布,然后逐奸民,詰詐偽,屏讒慝①,而毋聽淫辭,毋作淫巧②。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諂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眾,以害民務者,其刑死流。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內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國虧,社稷滅覆,身體危殆,非生于淫③者未之嘗聞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聲耳,淫觀目;耳目之所好,心;心之所好,傷民。民傷而身不危者未之嘗聞也。曰:實壙虛④,墾田疇,修墻屋,則國家富;節飲食,撙⑤衣服,則財用足;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逐奸人,詰詐偽,去讒慝,則奸人止;備饑饉,救災害,賑罷露,則國家定。
明王之務,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稅斂,毋苛于民,待以忠愛,而民可使親。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義其要也。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備用者,其悅在玩好;農以勞矣,而天下饑者,其悅在珍怪;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悅在文繡。是故博帶梨⑥,大袂列⑦,文繡染,刻鏤削,雕琢平,關幾而不征,市鄽⑧而不稅。是故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為玩好。無用之物,守法者不生。
[注釋]
①屏:摒棄。讒慝(tè):進讒言的壞人。②淫巧:指奢侈物品。③(tāo):喜悅。④實壙虛:(用移民)充實邊塞地區。⑤撙:簡化。⑥梨:通“嫠”,弄窄一些。⑦大袂(mèi):寬大的衣袖。⑧鄽(chán):同“廛”,存放貨物。
[譯文]
因此說,上述五條內容既已實行,然后就要驅趕奸民,糾正偽詐,除去進讒言的壞人,而且不準聽淫蕩之詞,不準造奢華物品,如果民眾有邪淫的行為,散布淫蕩的話語,制造奢華物品用來諂媚國君,迷惑百姓,擾動國體,慫恿民眾,妨礙人民正業的,要判處死刑或流刑。因此說,凡是國君對內失去百姓,對外失去諸侯,兵敗而國土被削減,名聲卑劣而國家受損,社稷傾覆,自身危險,而不是產生于對淫蕩的愛好的,是從沒有聽說過的。依照哪些知道是這樣的呢?答案是:淫蕩的聲音讓耳朵喜悅,淫蕩的景物讓眼睛喜悅;眼耳所好的,使心神喜悅;憑借心之所好,就損害民眾。民眾被損害而國君自己不滅亡的事,是從沒有聽說過的。就是說:用民充邊,開辟荒野,建造房舍,國家就會富有;節儉飲食,減少衣服,財用就富足;舉納賢良,追逐功利,廣施恩德,賢人就得任用;驅走奸人,糾正偽詐,除掉讒言邪惡之徒,壞人就無影無蹤;防止饑荒,拯救災害,救助破敗人家,國家就會和諧。
圣明君主的要務,在于重視農業,停止無用之物的生產,然后人民可以富有;舉用賢才,使用能臣,人民就可以得到管理;減少賦稅,不要對人民刻薄,并以仁愛相待,就可以使人民接近。這三項都是造就王、霸之業的大事。事物都有原因,而仁義是其根源?,F在,工匠是足夠靈巧的了,然而人民需用的東西得不到滿意,就是因為君主過于喜歡玩弄好的器物;農民是夠辛勞的了,然而天下還無糧饑荒,就是因為君主過于喜歡珍貴的食物;婦女也是夠靈巧的了,然而人們卻在無衣受凍,就是因為君主過分喜歡精美的服飾。所以,這就需要把寬大的帶子裁成狹窄的,把寬大的袖子變成狹小的,把鮮艷的服飾染成單色,把刻鏤的圖案去除,把雕飾的花紋磨平。關卡上只審查而不征稅,市場上只放置貨物而不征稅。所以,古代的靈巧工匠,從來不運用他的智慧來做好玩的物品,無用的東西,守法的人是不愿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