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很聰明嗎
課改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方式,課改讓我們從更為寬廣的視野看待課程、課堂,使我們更理性、更人本化地看待學生所做出的一切,我們不再簡單否定,而是對某些問題會做出多方面的嘗試和思考,并盡量找到合理、科學的解決方式。
記得本學期去聽一位老師執教的《狼》,其中有一個環節,令我不能釋懷。當學生讀到蒲松齡寫的《狼》中的一段:“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有學生發言道:“我覺得,狼很聰明”,這個回答,顯然是學生沒能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意圖導致的,有片面理解的傾向,針對這個回答,這位老師當時沒有給予正面的回應,在課后反思時,老師反思道:“不如當初就肯定學生的主張,過后再慢慢引導學生正確領悟。”我為老師不簡單否定學生,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做法表示贊賞,我覺得這就是課改帶來的變化,老師不再簡單否定了,而是學會肯定和等待了,這就是教學理念上的飛躍。
但事后,我又重新思考這個環節,總覺得,還有文章可做,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否定是不對的,不置可否也是不正確的,那怎么辦?自己上一上,看一看,讓實踐來回答。
于是,我也嘗試上蒲松齡的《狼》,在學生討論狼的特性時,有學生果然提出“狼真的很聰明”的觀點,我抓住這個機會,沒有放松,我深刻地認識到“錯誤往往是指向正確的路標”,學生回答的失誤恰恰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契機。
我就問:“這位同學,你用了‘聰明’這個詞語,你對狼很贊賞,是嗎?”學生頓時語塞,此時我即刻把問題推向全班,“同學們,你們都讀過了文章,蒲松齡寫這篇文章目的是贊揚狼的‘聰明’嗎?如果你認為是,請闡述你的理由;如果你認為不是,請你從課文中找到依據。”學生就思考,就再去讀書,一會兒,一個學生就舉手,他說:“老師,從全篇來看,作者是在諷刺狼,而不是在贊美狼,我覺得用‘聰明’來說狼的特點是不妥當的,課本末尾作者這樣寫道,‘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我就說:“你能聯系上下文整體來理解和閱讀,非常好。你能嘗試翻譯一下剛才你找到的這句話嗎?”學生翻譯道:“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學生翻譯完畢,我就接著說:“同學們,你看,作者用了一個詞語來說明狼的特性,是哪一個呢?”學生異口同聲:“黠”,我說:“‘黠’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狡猾”,我就說:“很好,用這個詞語來說明狼的特性是準確的,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對比思考‘聰明’和‘狡猾’的區別在哪里呢?”學生討論、思考,然后回答,“‘聰明’是褒義詞,‘狡猾’是貶義詞,對于自己要贊揚的人或事用褒義詞,對于作者要貶低、批評的人或事用貶義詞,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在批評狼的狡詐,不是贊揚狼,所以還是‘狡猾’比‘聰明’準確。”學生說到這里,我才如釋重負,對于一直縈繞心頭很久的問題終于得到了合適的解決。
現在再來回顧這個重教的過程,我會發現,我沒有簡單地否定學生,也沒有不置可否讓學生不明就里,而是繼續推動這個問題向前發展,讓這個問題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中、同學的對話中、老師的對話中,逐漸加以明了。
在以前,我可能就簡單地把這個問題處理掉了,是課改讓我轉變了理念,抓住學生失誤這個契機,把課堂推向深入,讓學生的失誤也實現它應有的價值,同時也讓學生在討論和認識深化中端正了認識,修正了錯誤。學生由不會到會,由錯誤認知到正確認知,這就是教學的過程,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