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泥潭中的困苦掙扎——2009年高考作文命題管窺
2009年高考大幕悄然落下,全國各省市作文題目也拂去神秘的面紗浮出水面,縱覽全國各省市作文題目,你會驚奇地發現,貌似平和的外衣下大都潛藏了刻意的匠心,偽裝的大氣和內里的矛盾糾結所呈現的扭曲面孔紛紜出現,這充分說明高考作文命題在矛盾的旋渦中已走在了痛苦的十字路口。
開放性與限制性的糾結難以調和
高考作文命題的要義在于通過學生根據命題的寫作展示不同的能力,繼而選拔出人才。針對不同地域、背景、知識結構不同的廣大考生群體,賦予絕大多數學生的話語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顯示出不同層級的寫作水準和能力,而不是僅僅打開部分學生的話語機制,激發少數人的創作潛能,就成為高考作文不懈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無形之中就由“開放性”來承擔,因此,2009年各省市作文幾乎都顯示出廣泛的開放性,“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成了流行的標簽。貼在外面的雖然好看,但是不是就和內在的本質相一致,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態度上的開放和大度是不是就彰顯了試題本身的真實開放?命題人的一廂情愿是不是就真的解決了廣大考生面對試題時的手足無措?命題人在寫下這個開放標簽時的舒心一笑,是不是就真的代替了考生直面題目時的緊鎖眉頭?我看未必然。看一看全國各省市的題目,有時也會汗毛倒豎,手心里出汗。材料的多義性、模糊性,題目的費解性、深刻性的確令參加高考的孩子費盡周折。例如從全國一卷所示的材料來看,立意有不同角度,這些不同的角度都有其立足點,單從語境本身來看,每個動物說的都有道理,如果從任何一個角度立意來寫,未嘗不可,但是從命題者命題的意圖來看,是有主導立意的,其主導立意就是“人各有所長,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寫其他的角度是不是就會走偏啊,我們不得而知。再如廣東卷的“常識”,從命題者角度來看,甚至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個好題,平易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很有話說,因此博得了一片叫好之聲,但是把這個題目端給十七八歲、閱歷不深、思維尚不發達、認識還很膚淺、與社會隔絕的象牙塔中的孩子,他們是不是會集體失語呢?看似簡單,實則門檻不低。再諸如:北京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江蘇的“品味時尚”,浙江的“綠葉對根的情意,遼寧的“名人代言”等,都存在類似的毛病。題目形式上彰顯的開放度和題目本身及命題者意圖所釋放的限制性,讓題目看似有普適性,實質上遠離了大眾。
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勉為其難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包括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包括文字運用表達的能力,當然還有謀篇布局的能力等。能力的考查是基本的層面,能力之上還有一個價值層面。對歷史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民族國家的熱愛,對當下社會的關心(心懷天下,心系國家),對人類未來世界的憧憬等。對于能力考查的基本層面,只要學生有話可說就能有效考查,對于價值層面的考查,就令命題者大傷腦筋。時代發展之迅速,信息化,經濟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可以說,社會瞬息萬變。不關注當下社會,豈不失掉了教育的責任?高考作文應該肩負起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于是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受教育背景、心理規律,拋到九霄云外,硬性將現代話題進行“拉郎配”,塞給學生一個閃爍著現代色彩的、明晃晃的題目者,不乏其人。譬如,遼寧卷的“名人代言”,江西卷的“獸首拍賣”,江蘇卷的“品味時尚”,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天津卷的“我說九零后”等,毋庸諱言,以上這些題目的確是當下社會中的活躍元素,是極具流行性的熱門話題,但是,流行性的吸引眼球,難道就是時代性嗎?時代性的渾厚和博大,難道僅僅是流行性所能包含的嗎?我們承認流行的東西包含著時代的因素,但是立足于國際視野、時代前沿,立足于民族未來、人類發展的時代性,絕對不是熱鬧的流行話題!命題者試圖拋開傳統價值觀念(愛國、愛家、誠實、善良等),而對流行話題趨之若鶩,恰恰是陷入了傳統性和時代性的雙重迷失。時代性和傳統性這兩塊泥土在命題者那里難以捏合,他們真是捉襟見肘,勉為其難!
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碰撞沒有火花
立足于現實的能力考查,立足于學生的心理實際、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讓學生展現他們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思想認識水平、生活境界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最現實的。但是近兩年卻有一個怪圈就像牽牛的鼻繩一樣,牽著命題者懵懵懂懂地走,這個鼻繩就是:文化性,也叫文學性或者是文學趣味。命題者總覺得我們今天的經濟已經發展到天上去了,人們都吃得大腹便便,整天精神空虛得要命,需要文學來填補他們精神的空白,或引領他們的精神境界。或者說,經濟發展的迅速,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過多的被外物役使,人類在社會飛轉的車輪下迷失了自己,讓學生成為專業的文學創造者,或擁有文學情趣,成為一個文學人,或者能用文學雨露去滋潤這個被物欲的烈火燒干的世界,大有必要。因此,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理想化的、文學情味甚濃的作文題目也粉墨登場,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浙江卷的“綠葉對根的情意”,湖南的“踮起腳尖”就是典型的例子。題目看起來詩意盎然,這正是命題者理想性的最佳體現。讓寫作者覺著很有詩意可能就是他們根本的初衷,但是這種理想性的背后是什么呢?他們可能沒有很好地關注。在讀過題目,享受過文學情韻剎那快感之后,即刻陷入了一種空洞無語的茫然。不知道話該從何說起,能力的考查這個現實性目的是不是也很遙遠了啊,理想的包裝沒能兜住現實的底子,這也是命題者沒有預料到的悲哀。
共性與個性相遇一起走失
高考作文關注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能讓大多數學生吐露心聲,這是個基本準則,作文題目如能完成這個任務,就是很好地落實了“共性”的要求。適合大家的才是共性的。但是,高考作文還具有選拔的功能,還要讓學生在共性的基礎上凸顯出個性,方能見微知著,擢拔人才。既適于共性,又彰顯個性,這對矛盾也讓命題人頗費周折,絞盡腦汁也未能很好奏效。譬如,重慶卷的“我與故事”,山東卷的“見證”,四川卷的“熟悉”,都失落在這對矛盾中。
以上三省的作文題目,一看就感覺非常簡單,誰沒有故事,誰沒聽過故事,甚至自己都有動人的故事;誰沒見證過事情的過往,誰的生活里沒有痕跡;誰沒有自己稔熟的事情,誰不會記得熟悉的面孔,這些話題的共性不言而喻,但是生活經歷的相似性、生活的逼仄性、認知結構的相近性,勢必會使學生寫出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故事或人物,林林總總地寫出來,又沒有高超的技巧可言,勢必會給閱卷老師造成“千人一面”之感。都差不多,就不會有高檔次,大家于是一同失去了受到眷顧的機會,這就是共性的迷失。另一個方面,話題的熟悉程度,就是話題的透明程度,話題透明度如此之高,基本內涵已經全部參透,沒有預留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空間,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也難以有上乘發揮,其卓越的個性也沒法得到充分展現,鮮明的個性也淹沒在這個爛熟透頂的大眾題目里了。
高考作文命題被諸多矛盾糾纏,欲罷不能,欲脫難休,已經走上了一條狹隘的道路。要想解脫這個困境,還是要返璞歸真。回想八十年代的一些作文題目,我們就感到很是懷念,它們是那樣的簡單和明晰,照樣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能力和價值觀,譬如,1985年“因學校被化工廠污染,給《光明日報》的一封信”,1988年的“習慣”等等,不費周折,但又空間開闊,令人回味無窮。
肩負太多使命的高考作文該卸掉一身的鎧甲輕裝上陣了。
卸掉鎧甲之時,就是高考作文重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