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利用工具,提高效能

(一)圖畫是很好的一種語文教學工具

1.幾幅圖畫——《活板》教學中的“工具”

這里所說的“工具”,是指教學中的手段或憑借。攀巖需要工具,譬如抓手和繩索;舉重需要工具,譬如抓柄、抓環;工具的創生和利用極大地促進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和感知,把學生置于一種情景體驗之中,并讓學生在某種具象的工具引導下對抽象的知識進行順利且有序的學習和體驗。

我在教授《活板》時,就有效地利用了“圖畫”這個工具,讓學生把活字印刷的過程理解得十分清楚。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第四幅圖:

第五幅圖:

第六幅圖:

第七幅圖:

第八幅圖:

我利用以上圖畫這個“工具”,完成了三次轉換:

(1)為圖畫配文字解說(用課文原句)——利用圖畫,讓文字、圖畫相互轉化,互為印證,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也就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活板》,從文章中摘取和圖示相關的內容,即是活字印刷的每一個程序。

第一幅圖:“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

第二幅圖:“火燒令堅,每字為一印”;

第三幅圖分為六個步驟,依次是:a.“先設一鐵板”; b.“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c.“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d.“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 e.“持就火煬之”; f.“藥稍融,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第四幅圖:“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

第五幅圖:“瞬息可就”。

第六幅圖:“用訖再火令藥熔”。

第七幅圖:“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第八幅圖:“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了“活板”印刷的流程信息,達到了把握文意的目的。實質上,這是借助工具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這比單純讓學生抽象地從文中提取,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更能增加形象感。

(2)文言解說圖畫——利用圖畫,擺脫書本,提取信息,再次印證,檢驗信息留存,檢驗文言語句的疏通和文意的理解程度。

這一步,是在課文和圖畫相互對照和印證的基礎上,讓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擺脫課本限制,用原文句子口頭解釋圖畫內容。這一步和第一步的不同在于,隨著對文意的理解加深和對活板印刷流程的清晰,以圖畫為依托,檢驗學生熟讀后的信息留存,為熟讀成誦奠定基礎,這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3)白話解說圖畫——利用圖畫,擺脫書本,白話解說,疏通文言疑難字句,促進學生達到深層次理解。

這一步,實質上有兩重功效:一是讓學生借助圖畫復述活板印刷的程序,檢驗學生閱讀后的信息提取和留存;二是檢驗學生對疑難句子和重點詞語的翻譯和解釋,達到疏通句子和重點詞語的目的。通過這一步,把功夫做細,在理解整體程序的大背景下,打通語言文字關。

經過這三步轉換,既達到了整體感知和信息提取的目的,也疏通了字句,還讓學生形象地體會了“活板”印刷“活”的特點,既重視了“言”,也兼顧了“意”,達到了文言文教學的“言”、“意”互通的境地,真可謂一舉兩得。

2.畫出圖畫,整體感知,疏通文意——《核舟記》教學中的“工具”

教學《核舟記》時,對文章的核心部分“大蘇泛赤壁”的說明是文章理解的重點,如果不借助工具,讓學生口頭表達,難度較大,且語言混亂,而且難免掛一漏萬。鑒于此,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也充分利用了圖畫這一工具,這次是讓學生閱讀文章,然后,分組畫出圖畫,把課本文字的內容轉化成圖畫,從而達到理解文章、疏通文章的目的。

第一步:閱讀課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先認真閱讀課文。這一步是熟悉課文內容,將課文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即將課文的“言”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意”。

第二步:畫出圖畫——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由小組中的某一個同學執筆畫出圖畫,其他同學旁觀指導,并及時根據課文內容,對畫中內容提出修改意見。這一步的實質,是將學生彼此理解的“意”轉化成“象”(形象),是進一步將文章的理解明晰化、具體化、形象化的過程,這里面飽含著個性化的理解和創造。

學生分為四組,依次畫出圖畫:

第一組畫出的圖畫

核舟記

第二組畫出的圖畫

核舟記

第三組畫出的圖畫

核舟記

第四組畫出的圖畫

核舟記

第三步:解說圖畫——用白話解說圖畫內容。每個小組輪流上臺解說,先用實物投影儀將圖畫投到屏幕上,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來解說本組所畫的圖畫,如有缺失,其他組員補充解說。這一步的實質,是將創造的“象”再轉化成自己理解的“言”,這個環節,也是疏通字句,達到文意理解的關鍵環節,通過這個環節的轉換,學生就對核舟上所雕刻的內容有了透徹的理解,同時也體會到了微雕藝術的精妙,領略到核舟的“奇巧”。

3.利用圖畫,對比印證,突破難點——《竹影》教學中的“工具”

教學《竹影》時,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豐子愷借助父親之口所表達的藝術觀點,我曾設計過一個教學環節“看圖說話”。如下圖:

看下面這幅圖,整合課文中的語言,說一說“如何畫竹才能不缺乏畫意”?

這一組呈現的是兩幅竹子圖。一幅是“中國畫”,一幅是“西洋畫”,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說一說 “如何畫竹才能不缺乏畫意”,從而理解“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 “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中國畫”、“西洋畫”的區別,就把握住了“中國畫”的實質重在“寫意”、“寫神”,而“西洋畫”重在“寫實”。

如果沒有這個圖畫工具,這些觀點未免過于抽象,初中孩子是難于理解的,有了這個工具,就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了,促進了疑難的化解與疏通。

關于圖畫這個工具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舉不勝舉,僅僅提供上述幾個例子,以供參考而已。

(二)一封信——是一個導入“工具”,也是總攝課堂教學的“工具”

2015年3月份,我在浙江的義烏,講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小石潭記》,我設計了一封邀請函作為課堂的開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請為“小石潭景區”建設助一臂之力

來老師,您好!

我是湖南省永州市“小石潭”景區管委會,聽說您今年教初二,正要學《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因此給您寫信,想讓您帶領您的學生們一起參與景區的文化建設。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讓“小石潭”景區名揚天下,近幾年來國內外前來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隨著景區的快速發展,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煩心事。集中起來說,主要有五大問題:

一是景區門口的文化標志牌上所鐫刻的《小石潭記》原文,很多人反映有些字過于生僻,不認識,不知道怎么讀,影響對小石潭的理解和認識;

二是也有的人反映《小石潭記》很多字不知道什么意思,無法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影響“小石潭”景區文化氛圍和自然景物的融合;

三是景區缺乏朗誦《小石潭記》的優秀播音員,游客不能在千古名篇的誦讀中欣賞美景;

四是景區缺乏熟悉《小石潭記》內容的導游,致使游客不知道去哪里,看什么景點;

五是景區缺乏能將自然景色和《小石潭記》文化特色結合起來的優秀講解員。

現在給您寫信主要是想請您帶領您的學生們,幫助解決以上五個主要問題。如果您和您的學生們能夠為我們提供幫助,你們將成為“小石潭”景區的榮譽公民,可常年免費來“小石潭”景區旅游觀光。我們也真誠希望“小石潭”景區的建設能融入您和您學生的智慧。期盼回音。順祝工作順利!

此致

敬禮

湖南永州“小石潭”景區管委會

2015年3月16日

緊接下去,整個課堂的教學,就緊緊扣住以上五大問題展開,學生投入,活動熱烈,緊扣文本,學習真實有效。這封邀請函,既創造了教學情景,又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樂于助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五大問題實質上是五個緊扣文本的語文活動,完成了這五個活動,《小石潭記》這篇文章無論從字句疏通還是到文意理解,以及到知人論世、情感把握,一一化解。小小一封信,打開了解讀一篇文章的窗子,令整個課堂教學有序、有效、有趣地進行。

(三)一個圖表——解決問題的“工具”

2015年4月份,我在高密孚日中學講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楊絳的《老王》,在讓學生把握老王這個人物的境遇和所做的事情時,我設計了一個“貧困人口救助申請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貧困人口救助申請表

學生利用這個圖表,把老王的一切信息提取殆盡,同時,通過救助的方式,也培養了學生的憐憫孤弱之心,同情善良之德,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也有很好的熏陶感染。另外,“申請原因”這個欄目,是對老王境況的條理化和概括化,是對信息的進一步提取和加工,是在以上信息基礎上的更高層級的概括活動,是對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的提升訓練。

這個圖表不僅僅蘊含著基本信息的提取,同時也蘊含的價值觀的教育,可謂一舉兩得,這樣的工具開發利用,深深植根于文本之中,并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依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一篇頒獎詞——鍛煉表達能力的“工具”

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為魯智深所打的痛快淋漓的三拳拍案叫絕,魯智深的三拳之妙,足以令人贊嘆不已。

拳打鎮關西不是劈頭蓋臉亂打,而是有選擇、有步驟地一拳打一個部位,很有節奏感。三拳的效果,全從鄭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產生的不同感覺寫去:打鼻子,從嗅覺寫,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從視覺寫,紅黑紫,頭暈目眩;打太陽穴(近耳根),從聽覺寫,亂嗡嗡昏厥過去。就這樣通過一連串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魯達三拳,各盡其妙,絕不雷同。

三拳不打在一處,顯示出他粗中有細,三拳就結果了鄭屠的狗命,足見他嫉惡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這三拳,結束了他的“提轄”生涯,從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終上了梁山。

文中以調侃口吻暢寫三拳之下,開肉鋪的鄭屠,又開了油醬鋪、彩帛鋪,最終還做水陸道場“超生”自己。讀罷之后,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為作者對英雄魯達熱情贊頌的強烈愛憎所感染。

魯提轄慷慨大方,重義輕財。比如他請史進,贈金老。一聽說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邊帶來的五兩銀子全放在桌上,還向史進、李忠借錢來幫助他逃生。當李忠不爽利只摸出來二兩銀子時,便將這銀子丟還了他。

他嫉惡如仇,見義勇為。這一點可算梁山泊英雄的共同特點。魯達拳打鎮關西這一段充分說明這一點。

他性急如火,又心細如發。如他聽到金老父女哭訴之后,不能忍受,馬上就要去打死鄭屠。但從他救助金氏父女脫身的安排,又是非常細心、周到的。從這里也反映出他焦急、暴躁的缺點,如在酒樓聽到隔壁哭聲,“便把碟兒盞兒都丟在樓板上”。

他勇而有謀,膽大心細。他救金父女,不顧風險;戲耍鄭屠,不畏強暴;出逃避禍,頗有機智。這些都寫得很生動。魯達粗中帶細,與李逵粗而兼蠻、武松粗而兼狠是不同的。

鑒于以上特點,我覺得在充分感悟魯智深“三拳”之妙的基礎上,借助渲染出來的對魯達的敬佩之情,借助一個工具,抒發孩子心中的情感,實屬必然,因此,我就想到了頒獎詞。

首先,讓學生明了頒獎詞的特點:

(1)情感性。飽含情感,真摯贊美人物的事跡與精神,以達到以情感人的藝術效果。

(2)深刻性。對人物事跡的評價,必須體現一定的深度,觸及人物的精神內核,將人物的壯舉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3)簡潔性。頒獎詞非常精練簡潔。寥寥數句,即見人物的神韻與風采。

(4)針對性。因人定論、因事定調,有針對性地表達出每個人的個性特點。

其次,讓學生明確頒獎詞的寫法。

大筆寫意,點明人物的事跡。寫意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在這里,引申為一種敘事方法,是指從大處著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欽敬的事跡,簡要概述,如同畫寫意畫,力求用最簡潔的筆墨,勾勒出豐滿的筆下之物。因此,頒獎詞不要求詳盡地交代人物事跡的來龍去脈或是細枝末節。在新聞傳媒非常發達的時代,人物事跡點到為止,人們自然心領神會。

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們創作出了許多精彩的給予魯達的頒獎詞。

人性淡漠,你卻心如烈火;世人袖手,你卻揮拳而起。粗中有細,豪放勇毅,有勇又有謀;重情重義,嫉惡如仇,情義定雙全。

——初二(11)班楊晴天

魯莽粗獷江湖氣,智慧果斷粗中細,深明大義不畏險,好一花僧魯智深。

——初二(11)班佘宜軒

他很粗魯,粗魯時他會大打出手;他會消遣,消遣時他會悠游自在;大打出手,正義之拳痛擊邪惡;悠游自在,自在中消耗鎮關西的耐心。粗是義氣,閑是計謀。有勇有謀的好漢子——魯智深。

——初二(13)班尤澤仁

你的勇武,萬人莫擋;你的豪爽,令天地失色;你的聰明之處就是讓別人看不見你的機智。林沖墻外的一聲贊嘆,讓你把他當作一生的知己;素不相識的金氏父女的一通話,讓你不惜搭上性命打抱不平。你粗中有細,智勇超群;你扶危濟困,令人動容;你匡扶正義,感天動地;你,就是魯智深——一百零八顆星中最璀璨的一顆。

——初二(13)班胡新元

一個頒獎詞,實質上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也就是一種讓學生抒發情懷可資憑借的一種工具,在教學情景渲染到恰當的時候,介入這種工具,就能夠恰如其分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種借助工具的創造,是一次創生性的語言歷練。

這個工具介入的時機非常重要,經過老師的解讀和渲染,孩子們覺得魯達打得酣暢淋漓的時刻,也是一個救助孤弱、除暴安良的正義之舉,是憤慨得以抒發的關鍵時候,學生被情緒鼓動著,想借助魯達的這“三拳”一抒胸中的豪氣,這個時候“頒獎詞”來了,學生自然而言地接受了,并利用了這種工具,很恰當地借助它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樣的教學才是妙化無痕的,才是成功的。

因此,工具不是鑲嵌、不是強加,應該是融入和融合。是植根于文本和教學過程的自然生成,是我們遇到了這種工具,而不是突如其來的“強加硬塞”。

和文本和教學融為一體,促進教學的工具才是真的“工具”,否則,為了工具而工具,就是教學的負擔和累贅,大可不必追求。

(五)一次課文變形——促進理解的“工具”

2014年4月份在北京市十八中召開的“黃厚江教學思想研討會”上,我執教《陋室銘》,其中有一個教學環節,我利用了課文變形,變形的課文實質上也是一種工具。

使用這個變形的課文的背景是這樣的,學生對《陋室銘》的首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理解不到位的時候。聽過很多老師的講解,大多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實施教學,普遍的做法是指出這是運用了“比興”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詞。”學生聽后,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因為這種教法停留在簡單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是在這種知識尚未喚起學生體驗的時候,就強行塞給他,他一時消化不了。

鑒于此,我就運用了“課文變形”這個工具,換了一種教法。我的教法如下:

將課文《陋室銘》倒轉成以下情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讓學生將這個變形的文章和原文作對比,看看他們會有何發現,學生們在經過認真品讀后,紛紛表示,最后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變形后的文章里似乎沒有什么用處了,但在原文里它卻有著引出下文,且和下文構成類比、比喻,共同構成、強化整篇文章中心的的作用,這個結論一出,我心下釋然,這就是我們想講想教的東西,通過借助一個課文變形的工具,學生就體悟到了,所以,真正的教未必全都是教師的講,還在于教師能不能借助資源或者工具,啟發學生,給予學生一種思考的依托和路徑,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自主思考。

我們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總善于把問題給學生講清楚,只重視了教師自身的作用,但我們忽視了如何動用一些憑借或手段促進學生探索、思考、體驗,我們只有教師立場,而很少有學生立場。真正的會“教”,不在于全是老師把問題點破、講透,更在于老師通過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自己參透、悟透,這才是教學的真諦!

(六)一個詞語——品味語言的“工具”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語言形式揣摩語言背后的世界,語言形式是外在的物質形式,這種物質形式通過語音、語詞、語義等來呈現,不同的語言組織形式有著不同的蘊含,這種蘊含會因解讀者的背景、個性的不同而理解不同。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指導學生把握文章“寫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體悟“作者為什么用這種語言形式去寫”,這是引領學生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這是語文學習的整體路徑,僅僅把握“寫了什么”,只完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半路途,下一半路途是引導學生來品味“作者為何用這種語言形式來表達而不是用其他語言形式”,這樣,語文教學才完成了整個閉合。

鑒于此,我們在從事語文教學時就應該善于抓住一些語言形式方面的細節,并以此作為工具,進入到語言表述的背后世界,這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但卻被很多語文老師所忽視。

“小切口,大作為”,即從一個小小的詞語或標點切入進去,就能夠領悟到一個闊大的、深奧的語言世界,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語文教學固本的必由之路。

我在教學《老王》時,我就緊緊抓住“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這句話中的“單干戶”這個詞語切入教學,引領學生走進了“老王的世界”。

老王怎么是個“單干戶”呢?哪些方面體現了他的“單”?是什么造成了他的“單”?

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會得到一個深刻的、令人驚異的“老王世界”。

(1)失業的孤單。新中國成立后蹬三輪的組織合作社的時候,他沒能進入,被甩在了合作組織之外,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時代,他真的“無產”了,這難道不是對時代的諷刺?這難道不是在揭示社會這個母體之于老王生活悲劇的成因?

(2)獨身的凄涼(形單影只)“斗室破屋度余生,一燈如豆過晚年。孤影無伴風隨淚,寒枕長夜對愁眠。”“光棍兒”是世俗汪洋里的一根桅桿,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老王的這份苦楚,也少不了社會原因的添磚加瓦。

(3)獨眼的困境。“殘疾人的困境”也是困擾老王的一個重要原因。整個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愛程度,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老王的遭遇,不也在深刻地揭示著社會在人權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嗎?

(4)同行不同道的孤寂。同樣蹬三輪車的,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可以扭曲自己的靈魂,做一些欺負主顧的昧心事,而老王的憨厚和樸實是絕對做不出來的,老王這樣的“好人”卻陷入了困境,這不是在拷問社會的道德和良知的墮落?

(5)同類人的鄙棄和冷漠。老王的世界里,缺少知心朋友的知冷知暖,同層次生活的人的冷漠,讓他分外孤單,譬如同院住的老李,對老王的態度在文中鮮有提及,即使老王死了,他也是輕描淡寫,冷漠異常,在同一屋檐下,卻不能惺惺相惜,更不用說抱團取暖,這難道不是對人際關系冷漠的絕佳諷刺?

(6)“好人”的俯視。很多人認為《老王》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就在于楊絳一家人給予老王的幫助,讓人們感受到了人世間的一抹春色,僅僅看到生活的表象,我們想也許會被感動得一塌糊涂,但是冷靜觀察和品讀,你會發現,這份關愛實在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對下層勞動者有著一種深切的憐憫與同情,但是這種同情與憐憫又是居高臨下的。”有的評論家如是說。別的方面姑且不論,單看老王臨死前到楊絳家送香油、雞蛋這個情節,足以令我們為老王感到憋屈。楊絳把感激和告別化作了一場貨真價實的交易,令老王更感彷徨和無助。當幫助變成了一種施舍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心靈的傷害。經濟關照但心靈相隔,也許這就是老王的真正悲劇。平等不是無知的價值和交換,而是一種真情和心思,老王沒有得到理解、平等和尊重,他的心靈是多么的痛苦和孤單!

孟子說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尊嚴比物質更重要,老王沒有獲得人格平等的尊嚴,僅僅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對象,老王在心靈和情感上受到的侮辱和傷害甚于物資的匱乏。

無獨有偶。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乞丐》的文章里,有過這樣的敘述。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著……一個乞丐——一個衰弱的老人擋住了我。紅腫的、流著淚水的眼睛,發青的嘴唇,粗糙、襤褸的衣服,齷齪的傷口……呵,貧窮把這個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樣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紅腫、骯臟的手……他呻吟著,他喃喃地乞求幫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沒有錢包,也沒有懷表,甚至連一塊手帕也沒有……我隨身什么東西也沒有帶。但乞丐在等待著……他伸出來的手,微微地擺動著和抖顫著。我惘然無措,惶惑不安,緊緊地握了握這只骯臟的、發抖的手……“請別見怪,兄弟;我什么也沒有帶,兄弟。”乞丐那對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著,他也照樣緊握了我的變得冷起來的手指。“哪兒的話,兄弟,”他吃力地說道,“這也應當謝謝啦。這也是一種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舍。

在這篇文章里,乞丐雖然從我這里什么也沒能得到,但是他依然感激異常,為什么呢?因為他從我這里得到了平等和尊嚴。精神的平等,尊嚴的尊重,才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楊絳的愧怍,我想不是簡單的對于老王悲苦命運的慨嘆,或許還有這更為深層的意義吧。

一個“單干戶”的詞語,卻洞開了一個文本的宏大世界,我們老師在語文教學時,要善于解讀文本,在文本里尋找這樣的語詞工具,抓住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內里,去探究文本的豐富蘊含。走進文本,總要打開一扇門或開掘開一個入口,關鍵性的詞語,就是這樣的“門”或“入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肥城市| 石嘴山市| 集贤县| 玉门市| 满洲里市| 宁国市| 楚雄市| 定西市| 嘉定区| 邹城市| 布拖县| 泸州市| 聂荣县| 鹤庆县| 江陵县| 德安县| 常山县| 西藏| 宁陵县| 清新县| 定西市| 苏尼特右旗| 鄂伦春自治旗| 威海市| 贵州省| 潜山县| 库尔勒市| 乌海市| 东海县| 枞阳县| 霍城县| 长岭县| 方城县| 无棣县| 太湖县| 天峻县| 山阳县| 商城县| 会昌县|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