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本領
社會上有兩句流行的話:現在的教授越來越像商人;現在的商人越來越像教授。這兩句話只是描述了一種現象,其對與不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過去是大學商學院的教授,業余時間在外面講課掙錢,圈內人把這叫作“走穴”,也叫“撿錢”。曾經一度,大概在2000年前后,是我“撿錢”最瘋狂的歲月,嘴邊的一句戲語就是:撿錢撿得腰疼。
為了叫好也能叫座,我習得了一種本領,把課講成一系列的故事,講成故事串講。有一次在海南,聽課的人大概有一萬人,是一家摩托車公司邀請的。來了幾千個經銷商,幾千個供應商,還有幾千個員工,在海口市人民大會堂,上下兩層,濟濟一堂。
這對我來說是人生的一大挑戰。要把這一鍋人炒熱,得需要多大的鍋、多大的鏟子和多大的勁道。于是,我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地講,一口氣講到了12點,全場鴉雀無聲,聽得真是過癮。
中間不敢停場,不敢中場休息,一休息人就喊不回來了。等到中午散場之后,聽他們在那議論:“來了個什么老師,真能侃,聽得我們屁股都疼了。”
其實我也不想這么干,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要不這么講,我根本壓不住陣。多少年以后,很多聽過我課的人回憶起來,記住的還是那些有趣的故事,管理學在我那兒就成了一堆故事。管理學的系統思想并沒有在他們的腦子中扎根,他們依然是管理及其系統工作的門外漢。
管理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不是玄學更不是故事。故事是拿來解釋概念的,重要的是要傳授一套概念體系,一套有關企業組織與管理的概念體系。
故事是現象形態上的事情,是表象,是比喻。每個人都要通過聽故事來完成轉換,在頭腦中構建起一套抽象的概念體系,這樣你才能夠獲得足夠大的思維廣度和足夠強的心智模式,才能夠面對自己具體的事情進行思考,產生思想。
現在想起來,這不是在辦教育,這確實是在走穴、在撿錢,在江湖中游蕩,浪得虛名?,F如今我已經退休了,教授這個職位還給了大學,創辦包子堂。雖然說包子堂是一個互聯網化的教育機構,但在大多數人眼里,我是一個CEO,是一個老板,是一個商人。很不幸,按照世俗的說法,商人更像教授,這回真的要當教授了。我希望大家尤其是那些年輕人,有志于學會管理本領的年輕人,請到包子堂來接受教育。
管理是一種本領,而且在當今產業社會,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本領。這種本領不可能在教室里聽聽課就能學會,就能掌握。即使你是在一流大學的殿堂里,只是聽聽課,聽聽那些大咖的演講,根本不可能學會這種本領。
很多人以為,從大學的殿堂里出來,自己就有了高端思維。這完全是一種誤會,你就是聽一年這樣的課(當然你要有錢,要有很多錢),你也學不會管理這種本領或本事。
我相信,王永慶肯定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進過EMBA和MBA的殿堂。他相信,管理是一種實踐,需要在事上練。王永慶說過,管理不是什么玄學,而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在很多情況下是自找麻煩的事情,今天你不去找麻煩,過幾年麻煩就來找你,到那個時候企業就過不去了,企業就真的會遇到過不去的麻煩了。華為明文規定,禁止任何員工去上MBA和EMBA。明茨伯格專門寫了一本書,書名為《管理而非MBA》。
這些都是明白人,我不知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不相信明白人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