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慧眼識茶

茶的最大標準就是“好喝”
茶葉的評價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標準很多。此外,茶葉的評價和個人的口感、審美情趣、當下情緒等有很直接的關系,所以,我們往往會遇到茶友一起喝茶,結果對同一款茶的評價不盡相同的情況。比如我們評說一款茶說它的香氣高揚,如果有的茶友喝過同類的比它香氣還要突出的茶,他就會評價為香氣揚但尚不夠尖銳,這是因為大家的品飲經驗不同而造成的。
另外,很重要的問題是,在實際品飲的過程里,我們很難把評價標準做到量化。比如我們評價一款茶的葉底,說它勻凈,那勻凈到什么程度?很難有數字指標。這需要不斷的經驗累積,你看到的、品飲到的茶的樣品數量越多,則你的評價將會越準確、越中肯。實際上,發現、品嘗更多的更好的茶品,也是我們在茶的世界里遨游的前進動力和美好追求。
評價一款茶是好茶,最主要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是外形漂亮?是香氣突出?是茶湯清澈?是葉底美觀?好像都不夠。那么是什么呢?我覺得,就是兩個字——好喝。這個“好喝”是在健康衛生基礎上的一種綜合感受。我們評價茶葉要做的就是:利用感官的標準盡量地描述這種感受,并且細化。這也是我們通用茶葉評價術語的來源。

清茶入口,感悟著生命里的另一種顏色和滋味。人生的旅程里有多少初嘗的苦澀,就有多少隨之而來久存的香甜。
茶葉評價基本術語
外形描述
描述茶葉的外形應該包括嫩度、色澤、勻凈度、整體成茶狀況等。常用的外形描述術語有:
緊結——干茶比較厚重,給人質量好、密度高、重量重的感覺;
勻整——干茶條索或者顆粒等形狀均勻、整齊,碎茶少;
光滑——茶葉表面光滑、平潔,雜物少;
挺直——茶葉條索俊秀,彎曲度少;
披毫——茶葉表面披覆毫毛;
肥壯——茶葉尤其是大葉茶條索肥大、厚重、完整;
粗松——和緊結相對;
瘦弱——和肥壯相對;
黃綠——茶葉綠色較淺而帶淺黃;
鮮綠——茶葉色澤青翠碧綠;
深綠——茶葉色澤墨綠而有光澤;
青灰——茶葉色澤暗淡,黑中透綠;
砂綠——通常形容烏龍茶,茶葉表面如青蛙皮綠而油潤,帶有砂粒狀白點;
花雜——茶葉葉色不一,老嫩不一,雜亂;
油潤——茶葉色澤鮮活,光滑潤澤;
撒面——主要指緊壓茶表面薄薄覆蓋一層等級高、條索漂亮的茶葉,而內里的茶等級低于表面;
金花——茶葉上呈圓形顆粒、顏色金黃、沒有菌絲的益生菌;
霉菌——茶葉上色澤青灰或白、有菌絲或一吹即散成霧狀的霉菌,
對人體有害,霉菌茶葉不能飲用。
香氣描述
茶葉的香氣描述包括香氣的類型、高低、濃淡和持久性等,包括鼻子聞到的香氣感覺和嘴巴嘗到的香氣感覺。常用的香氣描述術語有:
高揚——香氣明顯,散發速度快;
青味——新茶所帶有類似青草般的氣息;
甜香——茶葉香氣中混有蜂蜜或者焦糖般的香氣;
花香——茶葉香氣中混有蘭花、梅花等香花般的味道;
低沉——和高揚相對;
淡薄——香氣不夠持久,味道不夠濃郁明顯;
煙味—— 一般形容生普洱,茶葉沾染柴煙的味道;
堆味——形容熟普洱發酵過程中形成的特有味道,一般很難完全避免,
因此堆味本身是個中性詞,主要看其濃烈程度;
參香—— 一般形容熟普洱,類似人參湯的味道;
棗香—— 一般形容熟普洱,類似干棗的甜香味道;
荷香—— 一般形容生普洱,類似荷花般的香氣;
樟香—— 一般形容生普洱,類似樟木的清香;
梅香—— 一般形容老生普,帶有青梅般的香氣;
薯香—— 一般形容優質紅茶,帶有紅薯干般的味道;
雜異味——例如臭味、酸味等。

滋味描述
茶葉的滋味描述一般是指滋味的類型、厚薄、濃淡和順滑程度等。常用的滋味描述術語包括:

醇厚——茶湯內質厚重,味道不刺激;
厚重——茶湯壓舌,味道殘留度高,內質飽滿;
鮮爽——茶湯味道鮮美,清爽宜人;
順滑——茶湯潤滑舒暢,不黏滯,入喉快;
淡薄——茶湯感覺寡淡,滋味殘留度低;
苦澀——茶湯中有苦味和澀感。苦澀是茶的本味,并不是不好的感覺,只要苦能回甘,澀能轉化,也是好茶;
回甘——茶湯先有苦感,然后從喉嚨中上升一種甘甜;
鎖喉——茶湯帶來的喉嚨干甚至刺痛、緊縮的感覺;
麻舌——茶湯帶來的舌面針刺、不舒服的感覺。
湯色描述
茶葉的湯色描述一般指茶湯色澤的種類、清澈度和明亮度。常用的湯色描述術語有:

通透
茶湯清澈,色澤濃淡一致,透明度很高;

清澈
茶湯中雜質少;

明亮
茶湯整體感覺不渾濁;

飽滿
茶湯感覺密度高,有膠質感,豐富充沛;

淺綠
湯色綠色較淡,柔美;

黃綠
湯色綠中帶黃;

橙黃
湯色淡橙色;

橙紅
湯色深橙色;

金黃
湯色亮黃,如琥珀般;

渾濁
湯色不通透,雜質多。
葉底描述
茶葉的葉底指沖泡過后、一般已經完全舒展的茶葉。葉底描述一般包括葉底的嫩度、色澤、均勻度和冷香味道。常用的葉底描述術語有:

全芽
葉底基本都是芽頭,基本沒有葉片;

柔嫩
葉底葉片彈性和韌性都比較理想;

細嫩
葉底帶有芽頭和細小的葉片;

肥厚
葉底肥厚,葉脈明顯,粗糙;

黑死
黑茶等發酵太過,葉底黑而喪失彈性;

潤澤
葉底葉片滋潤而有光澤;

雜色
因為使用的茶葉批次不同、殺青手法不同等,造成的葉底顏色不統一;

粗老
與幼嫩相對,指采摘時間相對較晚的茶葉,一般所含莖梗較多。
選茶要看、聞、嘗、摸
茶葉的評價術語怎么使用呢?在日常生活里,怎么操作才能較好地評價一款茶葉?還是那個原則:充分調動你的一切感覺器官。



看
看茶的外形和色澤。綠茶、白茶、黃茶一般是條索,烏龍茶通常是蜷曲的,黑茶可能特殊一些,因為允許使用幾個級別的茶青。但是一般就掌握兩個字——勻、凈。勻就是均勻,不要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有薄有厚,要保持一個相對的平均;凈就是不要摻雜著其他東西,比如普洱茶餅不要有茶果等;高等級的綠茶也不要芽頭里摻雜較多葉片。從色澤上來說,不要發“悶”,就是感覺死氣沉沉的,哪怕是普洱熟茶,也是有一定鮮活感覺的,不是完全的碳化。當然,平常還是要多累積茶葉知識,尤其是自己喜歡的茶葉品種。有的朋友喜歡龍井茶,跟我說有正宗的梅塢龍井,拿給我看,說:你看白毫多豐富。大部分的綠茶白毫批覆是很好的,但是正宗的西湖龍井是沒有白毫的,所以,這些知識一定要多累積。
聞
聞也是重在兩個字——厚、透。厚就是說香氣要穩重,不是高火產生的米香,不是艷香,不是俗香,更不是酸、煙、霉氣,是青葉透出的自然之氣,除了花茶,就算上好的大紅袍之類的高香茶,也是類似蘭花神韻的香,不是直接的花果香。當然,熟普洱發出的是陳香氣。透就是說這個香是綿長的、均勻的,不能聞第一下直沖鼻子,以后越來越淡。
摸
級別高的茶葉嫩度高,葉質肥厚有彈性,反之則葉質硬而薄。還有是看看茶的濕度。應該干燥而且可以捏成不結塊的粉末,不要感覺潮濕。摸過茶的手指上也可以再聞一下香氣,不要有異味。
弄不準的茶葉一定要沖泡
茶葉一是從外觀角度來評價,另一個是從沖泡角度來評價。尤其是弄不準的茶葉,一定要沖泡,通常茶店也都有茶樣供顧客沖泡。
沖泡首先是看茶湯的顏色,易不易于發散,有沒有過多的雜質,是不是清澈透亮的;然后聞一下香氣,看有沒有異味,熟普等要看堆味是不是太強;接著品嘗茶湯,看是不是醇和厚重;然后看葉底,是不是仍然保持彈性,邊緣比較整齊,破碎少,大小也比較勻凈;最后再聞一下冷茶或用過的品茗杯的味道。尤其是有沒有類似氨氣之類的味道,如果有就說明化肥施用的比較多,對人體健康也是有影響的。
通過沖泡幫助我們分辨很多問題。首先是高山茶、老樹茶和平地茶、臺地茶的區別。高山茶的品質是比較好的,除了高山小氣候有利于茶樹累積有效物質之外,高山上的土壤的有機物質含量也豐富一些,所以高山茶的價格要比平地茶的價格高。老樹茶也是茶性較強,臺地茶就相對來說孱弱一些。所以品茶湯的時候,高山茶、老樹茶都是滋味醇厚,較耐沖泡,茶湯浸出迅速;而平地茶和臺地茶相對來說就滋味淡薄,不耐沖泡,茶湯出湯彌散慢一些。從葉底來看,高山茶和老樹茶的葉底也都較之肥厚、彈性大。
其次是沖泡有利于我們辨別春茶和秋茶。春茶因為經過一個冬季的休養,加上春天萬物生發,地力厚重,所以春茶的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春茶的滋味就會醇厚,這也是我們通常以春茶為貴的原因。但是秋茶也有秋茶的好處,秋茶雖然有效物質相對較少,但是因為秋季氣溫降低,茶樹也準備越冬,芳香油的含量就會上升,所以秋茶的香氣是很突出的。所以在沖泡的時候能夠掌握這兩個因素,就能夠比較容易分辨出春茶和秋茶。
最后是對新茶和陳茶的區別。綠茶、黃茶貴新,通常來說,這些茶存放超過一年就沒有什么品飲價值了。新茶的香氣馥郁,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中能感到柔和清爽。而陳茶,因為芳香物質不斷揮發,所以香氣轉向沉悶,茶湯略顯渾濁,滋味轉淡。當然,普洱茶是越陳越好。新的普洱湯色明亮,顏色呈蜜黃色或黃綠色,青葉香香氣突出,茶湯較澀,入口茶氣強,葉底呈新鮮茶葉感覺;而老的普洱茶湯色紅濃,陳香突出,葉底呈褐色,滋味醇厚,入口順滑,回甘有力。烏龍茶是一個比較兼容的茶種,新茶也很好喝,而我也喝到過25年的老觀音,別有風味,也很不錯。

泡茶的水溫宜按茶葉的老、嫩來分,老茶可用95℃的開水直接沖入;嫩茶則應低些,80℃左右比較適合。
茶葉品質好壞有三個決定因素
首先是茶的產地。我們主張一定要選擇原產地的茶。我在云南大理看到引種了很多年的鐵觀音,品質比福建的差了很多。能說云南的土壤不肥沃嗎?云南的磚紅壤很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生長,那么多老茶樹的品質都非常的優秀。可是種鐵觀音就是不佳,鐵觀音要福建山區的碎石土。大名鼎鼎的凍頂烏龍雖然是大紅袍的同種,現在名氣也很大,可是它種出來就不是大紅袍了,只能是凍頂烏龍。所以茶的原產地是很重要的。
在弄清原產地的基礎上,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再弄清這個茶園的位置。這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龍井茶有的茶葉鉛含量超標了,反復查生長和制作過程,沒有問題,那么是怎么回事呢?有片茶園靠近高速公路,汽車尾氣多,里面的鉛就被茶樹吸收了。弄清茶園位置的意義就在這里,看它容不容易受到其他污染。此外,相對來說,高山茶比低地茶的品質要好一些。高山茶園,云霧繚繞,晝夜的溫差比較大,有利于茶葉里的有效物質的積存,品質通常會高一些。
其次看茶的制作管理。看茶有沒有通過各種應該有的認證。比如普洱茶從2007年起必須要有“QS”標志,這是強制標準,沒有就是假冒產品,當然2007年以前的不算,個人定制的小范圍流通的也不算。這是茶葉產品品質控制的一個國家保證,沒有這些,不能說這個茶的品質就是有問題的,但是對于民眾來說,有了這個,品質是應該放心的。
最后還要看什么呢?看賣茶的地點。有的超市這邊賣茶,那邊賣肉,這樣茶就很容易被二次污染了。不僅僅是味道,細菌也容易滋生。有的茶店,散茶不加蓋,這也很容易出問題。在玻璃缸和陶缸里的茶,加了蓋,溫濕度又很適宜的,茶的品質就相對有保障。

花茶就不是好茶嗎?






單純地認為花茶就不是好茶是不正確的。甚至有的人看見別人喝花茶,就認為別人沒什么品位。這個態度是不科學的。茶葉作為食物的一種,是為人體生理需求服務的。就像山西人愛吃醋,不是因為一開始就愛吃酸的,而是因為山西水質硬,堿性大,人們去尋找酸性食物加以中和,才逐步發明了醋。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主要是因為北京的氣候比較凝滯,空氣流動不是特別快,尤其是夏季容易產生讓人情緒低落的天氣(俗稱“白眼子天”),而茉莉花茶能更好地散悶除郁。所以北京人喜歡茉莉花茶和天氣水土是有很大關系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歷史上有名的花茶,像是荷花香片、珠蘭花茶、玫瑰紅茶,工藝都很講究,價格也不低。當然現在比較多的是茉莉花茶,好的茉莉花茶甚至要反復窨制七次。挑選花茶,很多人有個誤區,挑花多的茶。其實,花多的茶往往不是好茶。
窨制花茶要用半開之鮮花,隨著鮮花逐漸開放,香氣從淡到濃逐漸吐出,而茶葉是很好的吸味劑,就開始逐步吸收花香,一吸一吐,經過多次窨制,就成為花茶。但是干花是沒有任何香味的,所以,花茶窨制完成后,都要提花,就是把干花從茶葉里揀出來。所以,品質越好的花茶,里面的干花應該越少。我們在沖泡花茶的時候,也應該嗅到花香,而不是很沖鼻的香味,好像空氣清新劑一樣。如果是這種味道,很可能是在茶葉里噴灑了香精,對身體是有害的。
辯證看待明前茶

明前獅峰龍井。
“明前茶”是最近幾年炒得比較熱的一個概念,尤其是對貴新的綠茶來說。對我們消費者而言,直接影響到購買價格。因此,我想專門說說“明前茶”。
首先要明確明前茶的概念。“明前茶”是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葉。明前茶和雨前茶都屬于春茶,我們知道相對來說,春茶的品質更佳。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茶樹中累積了較為充足的內質,而春天日照強度較弱,雨水也沒有夏天那么充沛,茶樹內質持續累積而不會被稀釋。而內質的充足,使得春茶的芽葉肥壯而持嫩性強,葉質柔軟,富有光澤,茸毫較多,色澤鮮綠。特別是清明前,茶樹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很少,所以明前茶便更珍貴了。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達到一個內外平衡的最佳水平,因而也深受愛茶家喜愛。
“明前”是個時間概念,明前茶主要針對綠茶,因為綠茶貴新,尤其是小葉種、成型細嫩的綠茶。最突出的例子是西湖龍井,崇尚“清和”之味,韻味在淡中追尋,明前的茶就如同青澀少女,純真宛然,能夠很好地體現龍井的這一特點。至于其他種類的茶,紅茶需要全發酵,普洱茶重在陳放,對于是否明前沒有實質性的必要;烏龍茶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搖青、走水、炭焙等工藝的水平,是否明前也不是考量因素。就連綠茶也不都是明前茶最好,比如滇綠、瓊綠。云南、海南很多茶山在清明前就已經氣溫較高,茶葉早已發芽展葉,明前茶甚至都已屬老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高山綠茶要明后甚至谷雨才發第一撥茶,根本就沒有明前茶可用,所以也不是很看重是否“明前”。
明前茶之所以被炒得熱火朝天,和大家的兩個認識誤區也有關系。
一是認為明前茶等級高。其實明前不明前,和茶葉的等級無關。茶葉等級標準的國家標準很少,但是從傳統上來說,要看外形條索的緊結、肥壯程度,色澤的翠綠油潤情況,整碎比例,是否干凈,香氣狀況,滋味濃醇厚爽與否,葉底勻凈還是破碎等因素來進行綜合的評定,不是單單看一個時間概念來決定的。
二是認為明前茶的滋味一定好。明前茶香味清雅,味道鮮爽,甚至可以推斷今年整批茶的質量狀況。但是個人認為,明前茶其韻已成,其味尚弱。相比而言,明后茶的滋味要好得多,濃醇厚順。
另外從采摘的角度來說,大多綠茶以明前一芽一葉初展為極品,可是也有例外。比如洞庭碧螺春,采摘一芽一葉制茶,成茶滋味過于寡淡,三葉、四葉的反而滋味才能發揮出來。而六安瓜片還可以等葉片更大時采摘。

真茶與假茶
有這個疑問的茶友,我想,其實并不是不認得茶,而是很容易出現被不法茶商以次充好、以其他茶冒充名茶而上當的情況。所謂真茶、假茶,實際上是茶葉的等級高低和茶葉原產地是否真實的概念。這個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多逛茶葉城,有比較、有了解、有試喝,再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茶葉的產地特征,以及不斷豐富自己評價茶的水平。
新茶與陳茶
新茶和陳茶是個相對的概念。大體來說,綠茶、黃茶、紅茶都不應該超過一年。超過這個時間,無論你使用什么高超的保存技術,茶葉的色、香、味、韻都會有所減弱,“有形而無神”。而黑茶、普洱茶、白茶貴陳,陳茶反而是更為貴重的,但是我個人認為白茶約在10年,黑茶和普洱茶約在15年的時候達到最佳品飲年份。烏龍茶是半發酵茶,所以有一部分茶友追求喝新茶,因為香氣高揚;一部分茶友喜歡放一放,待到火氣消除再喝,追求烏龍的醇厚,這些都是可以的。我也喝過30年的老烏龍,味道也非常不錯。
如何識別著色茶?
通常染色茶在綠茶和花茶里居多。著色茶的色澤很不自然,同一芽片色澤也不均勻,也不是由內而外的顏色。沖泡的時候,顏色彌散很快。當然,比較簡便的方法是檢查茶葉的碎末。可以拿一小撮茶葉,放在光潔的白紙上,反復摩擦,看紙上有無顏色痕跡;然后把茶葉反復搖動,看有無脫落的碎末,用手碾一下有無顏料跡象;也可以用手長時間捏一片茶葉,待手上有色跡時看顏色是不是自然。

湯色比較渾濁的是著色茶,正常的茶湯色澤清澈透底。
盡量不要在旅途中買茶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中國很多勝景佳處都是名山名水相伴的。好山好水出好茶,大家在旅行的過程中難免一時心癢購買一些茶葉。我建議最好不要在旅行途中購買茶葉。
首先,茶葉質量難以保證。一種情況是導游推薦的,名為優惠實則價高質次;一種是游客自己去茶攤買的,你不是回頭客,所以通常價格要比賣給當地人貴很多,而且可能是以次充好,以其他品種充當名茶,比如用大佛龍井充當西湖精品龍井。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風景區的茶葉都是這種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里是比較多的。
其次,茶葉比較怕擠壓和濕氣。旅行途中,行裝貴精不貴多,買一些茶葉,既怕壓碎,又怕顛簸導致外形受損,還害怕受潮,是一件比較難辦的事情。
最后,茶性易染,這是陸羽重點強調過的一個問題。所以,在旅途中,你很難控制各種氣味,如果茶葉竄味了,當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情啊。
所以在旅途中買的茶葉,品質難以保證,衛生方面又可能產生二次污染,買回家后,自己飲用可能有損健康;送給別人又可能貽笑大方。所以旅途中買茶不是一個有效的消費行為。
少買挑擔茶
有的時候,我們會碰到有人挑著茶葉擔子來賣茶。這些人通常身著民族服裝,茶葉看起來也很新鮮,很能迎合一些追求新奇和撿漏心理的消費者的需求。
挑擔茶的最大問題是很難保證茶葉生產過程中的衛生。且不說挑擔茶的產地土壤是不是合格,重金屬的殘留是不是超標,生長過程中是不是施了過量的化肥和農藥,加工過程的衛生狀況怎么樣,我們很難說得到了保障。挑擔茶在售賣過程中,路途上有沒有經過污染?在眾多客人品鑒挑選的過程中,有沒有受到交叉污染?這個是很難保證的。所以從衛生角度來說,我建議大家不要買挑擔茶。當然,我的一位茶友看到挑擔的大娘很疲倦,動了惻隱之心,一下子把她的茶全買了,然后泡了作花肥,這屬于另外討論的事情了。
茶有四怕:潮、染、溫、光
茶葉不可能及時喝完,那么,好的儲存方法,不僅可以保持茶葉的品質,也能減少或避免茶葉變質。我們日常應該如何儲存茶葉呢?
我們先應該了解一下茶葉變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受潮,茶葉一旦受潮就會退化得非常厲害,而且會出現異味;二是氧化和沾染異味,茶性易染,一旦吸收了雜味,不管是香味還是臭味,都會令人掃興;三是溫度波動或溫度過高,最適合茶葉的儲存溫度是0~5℃;四是強光。所以茶葉的儲存主要是避免這四個問題。
大批茶葉如何儲存?
儲存大批的茶葉,像我云南的朋友,專門空出一個房間來放茶葉,還擺得滿滿當當的。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要保證適當的空氣流通,但是不要設計對流的窗戶;窗戶上應掛較厚的窗簾;地板上應該用沒有異味的木條加以墊高,下面鋪放生石灰;不同類的茶葉應用竹葉或厚紙箱分隔包裝。此外,不同發酵程度的茶建議隔離存放,否則容易互相影響。
家庭如何儲存茶葉?
當然,一般家庭沒有這么多茶葉,通常采用罐裝儲存法。我比較喜歡用陶罐或瓷罐,紫砂罐因為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氣孔,長時間放置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另外紫砂罐的成本比較高。罐子底下放一層生石灰,然后用草紙或牛皮紙隔開,把用厚紙包好的茶葉放入,可以擺放多層,在茶葉中間位置,就是罐的中心部位,還應該放幾小包包好的生石灰或者竹碳,然后用厚紙把罐口封好,上面放干燥的草墊,然后草墊上要再放生石灰包。按照天氣情況,每隔兩個月應該開罐,把吸了潮氣的竹碳和生石灰包更換,梅雨季節的時候要一個月一換。
還有一種方法是把茶葉用錫紙袋包好,密封之后放在冷藏柜里保存,尤其適合于綠茶和新的烏龍茶。不過這種茶一定要非常的干燥,因為這種方法沒有一點點內外交換的情況,所以如果茶葉本身不干燥的話實際上等于悶著腐爛了。另外取用茶葉的時候,一定要擦干包裝表面的冷凝水,以防茶葉受潮。
能不能使用塑料袋儲存茶葉呢?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塑料袋本身不能有味道,另外要封好口,還要避光保存。
隨時喝的茶怎么儲存?

日常要隨時喝的茶葉怎么儲存呢?我通常都是用小的錫罐子。有的人喜歡用鐵皮罐子,我自己是覺得時間長了茶葉有鐵皮味,而且鐵罐子易銹。當然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紫砂罐了,并且是個不錯的選擇。不論哪種罐子,密封要好,也可以在罐子里再另襯綢布或粗布。
還有一個問題,茶葉最好減少光照。光線對茶葉的破壞作用是很嚴重的,如果受到強烈光線的照射,茶葉中的色素和酯類物質會產生光化反應,使茶葉陳化和變質速度加快,特別是空氣中散射的紫外線容易導致茶葉出現日曬味,所以在貯藏過程中應注意避光。
整體而言,茶葉的存儲要通風、陰涼、干燥、避光。這四個因素是保持茶葉品質的基本條件。

龍泉青瓷罐

青花釉里紅瓷罐

淺浮雕錫罐

粗砂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