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老秦人收書西歸故土,舊武卒喋血北望家園(三)

  • 秦亭
  • 曉風干
  • 4568字
  • 2019-01-14 21:30:43

一騎輕騎飛出龍門關,直追已在奕國借道歇息的晉國大軍。

晉國大軍已出行十日,正趕上立夏時節。

立夏之后,陰雨便會紛紛綿綿無窮無盡,很少會有晴天出現。于是中原的農人們便在剛立夏時趕緊在田間勞作,或鋤草、或松土、或修渠、或施糞,有些井田之上還能看見這樣的景象——奴隸們長長的排列著,列隊縱橫交錯,蹲在井田之中,一小寸一小寸地松土施糞鋤草;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著身體,小心翼翼地躲著幼苗,引水灌溉。

奕國位于大河南川。此時奕國已是氣溫回升,暖陽懶散,一片祥和之氣。奕國長川沃土一百多里,盡是公家井田。此刻的井田之上,密密麻麻地栽滿了無數奴隸。現任奕伯曾經驕傲的站在國都奕城的城頭之上,看著累死累活大汗淋漓的那些勞作的奴隸們,驕傲地說:“此番盛世景象,天所不能及也!”

然而晉國大軍一到,奕伯便再無先前驕傲之氣。

晉國上將軍公孫弋率軍出了龍門關,借道忝、小唐、茹、南山四國,連續奔波九日不止,終于要在第十日的時候在奕國扎營歇息。于是上將軍公孫弋遣前軍副將柳云給奕伯遞交晉國國書,國書所言如下:

“晉銳師所到之處,望河南①諸國國君謹慎站隊,道旁相迎,全力助之。

移曉河南列國,咸使知聞。

晉公暮,周王三年三月二十。”

國書旁還有忝、小唐、茹、南山四國回執國書和蓋章。回執國書所言如下

“已曉,定傾忝國之力而助之。糧五萬石、鹽百石、戰車五十乘、鐵百斤、布千匹以慰三軍。大晉銳師,東出天下,所到之處,莫不系劍。

忝伯②苜,周王三年三月二十二。”

“已曉,定傾小唐之力助之。糧一萬石、鹽八十石、戰車十五乘、斧鉞劍戟千柄、牛皮百張、鐵百斤、出兵三千以助晉公爭雄。

唐伯媞,周王三年三月二十六。”

“已曉。茹國愿助力。出軍五千。

茹子吥,周王三年三月二十八。”

“已曉,南山助力之。布九百匹、糧三萬石、鹽兩百石以慰銳師東出。

南山子湳,周王三年三月三十。”

奕伯看著晉國國書和河南四國回執國書,久久不肯做以回執。前軍副將柳云見狀,在奕國王宮大殿內放聲高言道:“晉國銳師勢不可擋!大晉之銳師一掃寰宇,誰敢爭鋒?!”話如霹靂驚弦,那柳云怒目圓睜,殺氣騰騰。

奕伯一時癱坐在原地。朝堂上的幾十名官員無一人敢在此刻作聲,連動都不敢動一下。大殿一時間極為安靜,甚至都能聽得到奕國左右像木頭一般杵著的大臣們的急促呼吸和砰砰心跳。

良久,奕伯才抬手虛弱的說道:“大將軍少安毋躁,我這就準備,這就準備。”

“大軍已在奕國界外等候多時。敢問奕伯,奕伯還要準備多久?我三軍銳士還要等待多久?!!”柳云喝道。那奕伯此刻早已嚇癱了去,就連那發冠也抵不住柳云的喝聲而滾落在地,銀絲披散在肩,竟狂露頹態。

奕伯顫巍巍的道:“請大將軍指教。”

臺下大臣們皆是顫聲放言道:

“請大將軍指教。”

那柳云哈哈大笑,拔出劍來,轉身直指殿外:“開關,接引三軍。儀仗規格皆為王族大禮。勞駕奕伯了。”

“司禮何在?即刻去辦,快,快——”奕伯喚道。

司禮躬著身子顫抖著退了出去。

柳云見狀,這才道了一聲善,隨后大搖大擺出了大殿。

柳云剛跨過大殿木檻,便聽聞身后一片哭聲。他輕蔑一笑,一甩袖袍,掠上天空,直飛回晉軍大營。

第二日,十萬晉軍浩浩蕩蕩進入奕國境內。在三丈寬的官道上晉軍排列如同長龍,蜿蜒綿亙,見起首而不見其尾。公孫弋乘坐的青銅金蓋華綢軺車被四匹翡色駿馬拉在前軍首位,兩側各有鐵甲鐵騎百名護衛;軺車之后是一面大大的紅色“晉”字大纛旗,大纛旗之后則是一輛擂鼓戰車。戰車上擂鼓軍士怒目圓睜,神采飛揚,頗有神兵之風;牛皮戰鼓被敲得咚咚直響,鼓聲磊磊;擂鼓戰車之后的晉國銳士步伐鏗鏘有力,極富節奏;正眼望去,數面旌旗飄揚天空,初陽照射下的戈矛銀光四射,極為刺眼;戰馬鳴鳴,馬蹄篤篤,馬喘吁吁,大呼肺中白氣;戰甲粼粼,鐵甲哐哐,鉞金吟唱,戰車樔軸相錯(見注釋最后),致使黃塵滾滾,隔離天日。兩旁田間竟無一耕作之奴,天空之中竟無一長嘯之鷹,連那云彩都遠遁而去,只留清陽顫顫發抖!

奕君帶領公族之人和百官同百姓共三萬人出國都奕城八十里迎接大軍。

道旁有奕國舉全國之力拉來的二十萬奴隸滿山遍野的站立著。奴隸們衣著粗麻,腳跺著大地,打著拍子,高唱著《詩·大雅·棫樸》。凄美的歌聲響徹原野:

“芃芃棫樸③,薪之槱之④。濟濟辟王⑤,左右趣之。

濟濟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⑥。

淠彼涇舟,烝徒楫之。周王于邁,六師及之⑦。

倬彼云漢,為章于天。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⑧”

這首《詩·大雅·棫樸》,是歌頌當年西周文王郊祭天神后領兵征伐諸侯的歌謠,后來成為周禮中大軍出征所奏的規格最高的奏樂。

公孫弋的軺車沒有采理奕伯,直直向前走去。大軍依舊一片肅然。

于是山頭矗立的奕國司禮一揮禮旗,那奏樂便又變成了另一首通俗的晉國民謠:

“山茫茫。大山之西,桑田男兒,威武雄壯!

山茫茫。九土之地,商旅行行,車來繁忙!

山茫茫。大河之陰,杕木冥靈⑨,千年樹郎!

山茫茫。王城兵場,鐵士銳箭,密翔飛揚!”

“吁——”公孫弋的軺車停了下來。車后士兵猛然矗立,遠遠看去,猶如鋼鐵長河!

但聞車中公孫弋大笑一聲,道旁站立著的奕伯這才長吁一聲,如釋負重,趕忙跑到軺車之前,躬身作揖道:“奕伯在此等候上將軍多時。路途漫漫,請上將軍隨我車駕。”

但聞車中公孫弋又是一聲大笑,隨即便從車中飄出一言:“豈曰無衣?”

車外躬身作揖的奕伯猛然一怔,額頭竟然冒出些許冷汗。公孫弋突兀一言“豈曰無衣”,是想同他詩賦對答!

公孫弋的這場詩賦對答,弄不好,或許會給奕國引來滅國之禍!該死的公孫弋,放著好好的話不說,非要弄什么詩賦對答!

奕伯暗罵一聲。隨即少傾尋思片刻,便已有對答。奕伯繼續躬身作揖道:“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車中又傳來長笑一聲,隨即飄出一語:“善!奕伯等候勞累,還請駕車帶路。”

這番詩賦對答的內容,皆是出自《詩·唐風·無衣》之語。公孫弋出句“豈曰無衣?”,原意是說難道我沒有衣服穿么?此處公孫弋則是想表示:你看,我晉國銳士精神抖擻,戰甲粼粼,馬嘶烈烈,所向披靡,是你奕國能比得上的?而奕伯對曰“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原意是我的衣服有六七件,只是比不上你的衣服,穿上舒服又美觀。此處則暗暗表示:晉軍果然神勇無敵,我奕國窮山僻壤,物產貧乏,軍紀渙散,老弱病殘,毫無上進,斷然是比不上晉國銳師的。

于是乎,公孫弋大喜言善。公孫弋本來是想讓奕伯直接站著拉馬帶他的大軍進城的,因為奕伯的這番對答極為完美,所以公孫弋便改了主意,讓奕伯駕他的軺車帶路。

奕伯見公孫弋大喜言善,心中剛松了一口氣,隨即便聽見公孫弋要令他去給公孫弋駕車,便暗罵一口雜碎。奕伯抬頭一看,車上的車夫便已經起身下車讓位了。見那車夫雙眼充滿了鄙夷,奕伯心中又是憤怒又是無奈,暗嘆一口長氣,隨即便上了車,坐在駕駛位,拉著韁繩,大吼一聲“篤!”,那軺車才在公孫弋的笑聲和道路兩旁的大雅奏樂中緩緩前行。

兩個時辰后,公孫弋的駟馬軺車這才到了奕國國都奕城西門之下。

這奕城是《周禮》中規格最典型的國都規格。

奕國國君爵位是伯爵,國都奕城是座典型的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平王東遷之后,各諸侯國為了彰顯實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城池規模,突破了西周之時修筑城池的種種束縛。比如秦國咸陽,南寬十四里,北寬十二里,東西各長十三余里,城池在渭水谷底呈梯形形狀;再如晉國大梁,原來大梁城是一座規規矩矩正正方方的七里之城,后來晉國的歷任國君都對其進行了擴張和修繕,大梁城便遇山則納遇水則跨,到如今大梁城面積方圓足有三十余里。

在這種修擴城池的風氣下,即便是那些小國也會或多或少對城池進行修擴。

然而奕國是個例外。奕國封地為奕川,開國國君是西周文王之族弟姬毋。奕國公族因此繼承了王族血統,在此后數百年間常以正統自居,完全繼承了西周官制、田制、稅制、禮制、兵制而無一變通。奕國奉行周禮,數百年來只對城池進行修補而沒有進行擴建。

于是乎,奕國漸漸衰落,千里奕川被列國蠶食,如今只剩百里之地,只有區區數十萬人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奕國仍然位居中等國家之列。

然而晉國卻從不把奕國當做中等國家來對待。晉人是非常鄙夷奕人的——能把天下數一數二的強國完成這副模樣,不是奕人敗家是什么?都把奕國敗落成這副模樣了還不思悔改,還繼續沉醉在往日的春秋大夢里,此等國民與豬何異?

公孫弋身為晉人,自然也是同種看法。

公孫弋的駟馬軺車在大雅奏樂聲中停在奕城南門外后,公孫弋便在左右的攙扶下下了車,絲毫沒有顧及奕伯的感受。車駕上的奕伯便訕訕而下,走到上將軍公孫弋前,指著奕城高大的翁城頗有些自豪道:“上將軍請——”

只見上將軍公孫弋抬眼望去,那奕城夯土墻上荒草凌凌,浮土抖落,基石裸露;甕城大門木漆斑斑,臟穢點點,栓吊城門的鐵鏈銹跡累累,久經滄桑;甕城箭樓廡頂上竟然雜草叢生,昔日琉璃瓦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還顯得黯然失色;城墻上站立的士兵皆顯頹色,衣著黯淡,斧鉞腐朽,不由得輕蔑一笑道:“我隨大軍就在駐扎在城外,不進去也。還請奕君隨我在幕府一晤。”

奕伯訕訕一笑,已有察覺,早已沒了剛才所顯的自豪之色,訕笑道:“如此也善。那就和上將軍在城外幕府一晤。”

上將軍公孫弋抬手一揮,旗騎兵便將令旗左右一揮,身后大軍之中便見黃塵滾滾,彩色令旗飛揚,大軍便開始活動起來。

大軍五百人一陣,在兩百面陣旗的指引下井然有序的進入奕川井田,不到一刻鐘便搭起了幕府,置好了營墻,安好了營賬。

上將軍公孫弋哈哈一笑,上了軺車。

奕伯見車夫沒有跟上公孫弋上去,那軺車駕位還空著,不由得暗嘆一聲,也上了車,坐在了駕駛位上。正當奕伯準備拉動韁繩時,突然聽見底下站著的車夫大喊道:

“晉公十二年四月初二,奕伯為晉上將軍公孫弋駕車!”

話畢,那軺車左右便突然走出兩名史官。一名史官從袖袍間變出了一張案,將案放置在地上;另一位史官便從袖袍間變出坐榻,隨即跪在其上,拿出一只軟筆和一張帛,記寫道:

“晉公十二年四月初二,奕伯為晉上將軍公孫弋駕車。”

奕伯見狀,只覺得兩眼漆黑,頭暈目眩,霎時便栽落馬下。

上將軍公孫弋見狀,揭開車簾,大罵車夫史官糊涂。隨即起身下車,親自扶起了奕伯,將其扶回到幕府帳中。當晚奕伯蘇醒后便辭別了公孫弋,回到奕城,不在話下。

第二日,奕伯遣奕國大司空姬洛向晉國上將軍公孫弋遞交奕國回執國書。國書所言如下:

“已曉,奕國當鼎力相助。奕國贈布千匹、糧八萬石、鹽五百石、鐵一千斤、兵器各類共萬柄、箭五萬發、弓八百張、勁木五百顆以慰王師。

奕伯庫,周王三年四月初三。”

公孫弋欣然納之。

大軍歇息一日后,公孫弋便再次揮師南下,直叩蘊國鴆關。

——————

①河南,黃河之南

②周朝將諸侯封為五等爵位,分別是公、候、伯、子、男五等。

③芃芃péng,植物茂盛貌。棫yù樸:棫,白桵ruǐ;樸,枹bāo木,二者均為灌木名。

④槱yǒu,動詞,聚積木柴以備燃燒。

⑤濟jǐ濟:美好貌。或音qí,莊敬貌。辟bì王:君王。

⑥奉,通“捧”。璋,即“璋瓚”,祭祀時盛酒的玉器。峨峨,盛裝壯美的樣子。髦士,俊士,優秀之士。攸:所。宜:適合。

⑦淠pì,船行貌。涇:涇河。烝徒:眾人。楫之:舉槳劃船。于邁:于征,出征。師:軍隊,二千五百人為一師。

⑧倬zhuō:廣大。云漢:銀河。章:文章,文彩。倏:長壽。遐:通“何”。作人:培育、造就人。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相:內質,質地。勉勉:勤勉不已。綱紀:治理,管理。

⑨杕dì,高大的樹木。冥靈,莊周《逍遙游》: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樔,chāo,戰車車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澎湖县| 福鼎市| 嘉荫县| 潍坊市| 大足县| 都兰县| 黔东| 中西区| 五峰| 会宁县| 鄂托克前旗| 紫云| 南澳县| 景德镇市| 西峡县| 邵阳县| 日照市| 灵武市| 全南县| 阿坝| 洞头县| 泰州市| 武定县| 莱芜市| 林周县| 奈曼旗| 夹江县| 连山| 启东市| 曲麻莱县| 微博| 资源县| 鹿邑县| 马关县| 河北区| 太和县| 岗巴县| 乐都县| 尚志市|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