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式創新: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的選擇
- 梅亮
- 4375字
- 2019-01-05 10:24:37
2.3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與辨析
2.3.1 責任式創新的概念界定
在政策層面提出責任式創新概念的基礎上,目前的研究基于責任式創新內涵關注點的不同,形成了內在屬性視角、創新過程與管理視角、創新結果評估視角三大類。
基于責任式創新的內在屬性視角:Van den Hoven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種創新活動,其引導創新過程中概念世界、物理世界、制度世界要素的延伸與協同,以擴展創新主體的認知與行動選擇; Von Schomberg認為責任式創新涉及一種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戰略,其驅動創新以實現社會發展目標
,作為概念內涵的反面,包含四種典型的非責任式創新——單純依靠技術推動的創新、忽視倫理規范的創新、單純依靠政策拉動的創新以及忽視技術預見與危機防范的創新
; De Saille則從范式屬性視角,認為責任式創新是歐盟研究領域內基于新的社會契約所建構的,面向科學、社會、政策三者之間的責任共享范式,是對創新本身的再創新(innovating innovation)
; Stahl則從元責任(meta-responsibility)角度,指出不同于責任式發展多關注技術的風險,責任式創新是更廣泛的創新政策與科學治理議題,其強調一種高階的創新責任,致力于塑造、維持、開發、協調、適配現有研究與創新活動相關的主體和過程,從而確保滿意的創新結果
; Wilford聚焦行為主體的責任屬性在研究與創新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認為責任式創新創造了一種變化,使行為主體需關注自身實踐創新的潛在影響并承擔責任
。
基于創新過程與管理視角:歐盟政策委員會首先從政策層面對責任式創新作出解釋,認為責任式創新是實現所有利益相關者創新活動早期參與的綜合性方法,其使利益相關者了解創新活動的過程,有利于對創新活動的結果是否滿足社會與道德需求進行有效評估,從而為創新過程的設計與發展提供價值; Stilgoe等則認為責任式創新本質上是指通過對現有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集體管理以探索未來
; Davis和Laas進一步描述了責任式創新的過程內涵,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種以公眾期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倫理可接受與可持續發展),實現科技創新過程與社會理念融合,以及創新行為主體與社會其他行為主體相互負責的透明與互動過程
;國內學者梅亮和陳勁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個包含多利益攸關主體協同決策,基于現有知識前瞻性評估創新目標與結果,并構建科技治理的適應性制度體系,以引導創新朝社會需求滿足與道德倫理要求方向演進的動態過程
; Spruit則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種集體協同與包容的過程,其實現了對創新過程期望目標評估向創新過程質量評估的轉移
。
基于創新結果評估視角:Sutcliffe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種對創新問題與結果前瞻性的分析嘗試,即在創新活動開始前與過程中考慮社會、道德、環境等結果評估準則,創造彈性響應系統以應對創新的未知結果; Von Schomberg認為責任式創新是行為主體承擔責任的透明與交互的創新過程,其實現創新過程與市場輸出產品的(道德倫理)可接受、可持續及社會滿意(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等標準
; Owen等人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個基于特定創新活動未來導向的復雜集體行動,創新活動的結果應當有效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與道德倫理準則
; Van den Hoven進一步強調責任式創新使創新利益攸關主體能夠在創新活動早期了解創新行動的相關知識與可能結果并對行動作出選擇,這一選擇的基本依據在于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行動的道德倫理可接受,并主張應當將這兩個標準作為科學研究設計與創新開發行動的功能準則
。
基于此,表2.2對三個視角的責任式創新內涵基本聚焦點進行了總結。
表2.2 責任式創新內涵的基本聚焦點總結

來源:梅亮,陳勁,李福嘉.責任式創新:一個“內涵-理論-方法”的整合框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 (3):521-530.
2.3.2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辨析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辨析一:責任還是創新】
如本章2.2小節所述,責任式創新概念最早的明確界定來源于歐盟委員會學者Von Schomberg 2011年對“責任式研究與創新”的界定;Stilgoe等2013年將責任式研究與創新的概念進一步泛化,界定了“責任式創新”的內涵。在總結比對國際責任式創新學者的定義基礎上,梅亮和陳勁2015年界定了責任式創新概念,認為責任式創新是一個包含多利益攸關主體協同決策,基于現有知識前瞻性評估創新目標與結果,并構建科技治理的適應性制度體系,以引導創新朝社會需求滿足與道德倫理要求方向演進的動態過程。然而,已有的關于責任式創新的定義并沒有解釋“責任”與“創新”分別之于責任式創新的意義
,也并沒有有效區分“責任式創新”與“責任式研究與創新”的內涵區別。
作為一種新興研究范式,責任式創新的內涵應包含如下屬性:第一,基于廣義視角,更準確的概念界定應聚焦責任式創新。創新的本質在于知識發明到產品/服務商業化的全過程
,包含基礎研發向應用研發轉化的全過程
。基于這個意義,責任式研究從屬于責任式創新的范疇之中,責任式創新為廣義層面更準確的概念。第二,責任式創新不應當被理解為創新研究與實踐的子領域,相反,其應當解釋為創新不論以何種情境出現,都需要以負有責任的方式呈現
。第三,責任意味著一種結果導向的價值判斷與評價,即創新應當在傳統范式關注技術先進性與可行性、經濟效益兩方面之外,同時實現倫理可接受以及社會期望兩個評估標準
。最后,責任式創新的內涵影射了情境屬性,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責任式創新
,即各類創新活動是否負責任的評估準則是嵌入特定技術、社會、制度、倫理、價值觀的共演之中
,反映科學與地區發展的社會情境之中,并受到情境依賴的創新倫理、制度、政策等影響
。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辨析二:責任式創新的研究聚焦】
責任式創新反映創新主體對社會生態與倫理價值需求的關注,并將創新置于更大利益攸關主體共同學習與治理的范疇內,預測創新的潛在問題與價值反饋,從而構建主體共同參與的響應性機制。已有責任式創新的研究將研究問題聚焦于創新產品、創新流程以及創新目標三個維度
,但作為創新的新興范式,這種三維度問題聚焦的分類模式存在一定的系統性偏差,缺少關于創新空間與創新范式的討論。全球創新管理的經典研究分類框架基于創新的4P維度,即范式(paradigm)、產品(product)、流程(process)、空間(position)
。范式指代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技術、價值觀、信仰等集的合,是某一科學的研究群體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同時用于衡量某個研究領域成熟的標志
,至于創新的視角,即創新行為主體共同的價值觀、信仰承諾及相關的行為模式。而創新的空間指代特定產品創新(包含服務)與流程創新所嵌入的情境與地域等
。由此表2.3基于國際創新分類的經典4P模型,總結了責任式創新的研究聚焦。
表2.3 責任式創新的研究聚焦

資料來源:梅亮,陳勁,李福嘉.負責任創新:內涵辨析與啟示.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 (2):49-53.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辨析三:責任式創新的主要理論議題】
傳統創新范式在技術負外部性、創新倫理、隱私安全等方面的局限性引發了責任式創新的討論,其理論議題的溯源可從“技術-社會”關系、“經濟-社會”關系、“創新治理”等方面展開。首先,從“技術-社會”的關系角度出發,創新往往過分關注技術的先進性,其引發了過多強調技術進步而忽視技術社會屬性意義下的“現代化偏見”,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建構議題由此引發了理論界的關注
。同時,針對特定技術的管理控制,技術創新引發科學與實業界面向“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持續探討,即人類無法在一項技術生命周期的早期有效預料該技術的社會后果,相反,當負向影響的結果出現時,技術因嵌入經濟社會結構本身而難以被有效控制
;第二,從“經濟-社會”的關系角度出發,創新在驅動發展的同時往往引發“技術創新雙重性”
,即技術創新在產生正向經濟效應的同時往往引發面向道德倫理、環境保護、社會民生等方面的危機,如轉基因工程引發的社會倫理危機
、醫藥與病毒研究實踐的健康安全
、環境與能源創新的可持續性議題
、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隱私安全
等;第三,從“創新治理與政策”的角度出發,舊有的創新模式、科技創新政策、管理方法、科學社會契約線性模式
在應對技術創新,尤其是新興技術在道德倫理、環境保護、社會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存在功能缺失與制度空白(institutional void)
。探索新興技術的管控與治理模式,并將道德倫理與公共價值嵌入創新治理與政策規范的建構過程,成為責任式創新公共治理與制度建設的理論議題核心。
【責任式創新的內涵辨析四:責任式創新研究的時域、空間、層次】
責任式創新作為一個動態演化的概念嵌入特定的時域與空間情境,并在不同的研究層次上展開。
從時域視角出發,責任式創新意味著主體通過對現有科學與創新的集體管理探索未來。然而,創新的本質強調行為主體過去與現在的經驗與資源無法為未來提供合理的引導
,創新固有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排除了主體對創新結果的簡單預測,傳統科學范式和靜態的治理體制存在局限
。同時,責任式創新的道德倫理滿意、社會期望滿足等價值嵌入伴隨時域演變而存在差異,特定創新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依賴于地區發展階段的價值屬性,并對不同發展階段責任式創新的技術關注點與創新模式產生影響。由此,責任式創新應當關注時域屬性,即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前瞻性邏輯與面向過去的回溯性邏輯在當下決策的交織
,聚焦特定的創新,行為主體應整合過去經驗、未來愿景以及當下的關注焦點等,綜合開展創新活動的管控與運作
。
從空間視角出發,責任式創新是歐盟發展的社會進程下提出來的概念,是歐盟政策與民眾對于創新及其共同價值觀的反映。以公共價值追求為目標,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體制的價值取向差異及其潛在的價值沖突引導責任式創新的空間情境的異質性
。譬如發達國家創新模式更多關注以生物科技、納米科學、人工智能等為基礎的高技術產業及其責任演進,而發展中國家更多聚焦于符合其經濟增長的基于社會創新的責任式發展
,同時創新模式更多呈現“借、模仿、拷貝”
,或者“草根創新,自主創新,包容性發展”等
。再如發達國家強調創新驅動發展的可持續性、環境友好、社會滿意,而發展中國家更多聚焦于創新驅動發展而帶來的穩定就業、民生保障、經濟結構轉型等。由此,情境驅動的科學研究與責任式創新將問題嵌入地域發展的屬性之中,同時引導技術進步與科技向符合地域文化、價值觀、倫理體制等相協調的責任路徑演進,并實現更廣泛、更平等的社會普適意義
。
從研究層次視角出發,責任式創新作為公共價值的背書,反映了個人、群體、社會作為一個基本系統單元,如何影響特定創新作用于公共關系的結果,研究由此涉及國家、產業、組織、個人等多個層面的議題討論。國家層次的責任式創新面向國家政策的指導意義
、國家與區域價值體系的引導意義
;產業層次的責任式創新面向納米科學與技術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
、人工智能及相關產業
、通信與信息技術產業
等;組織層次的責任式創新的議題聚焦于責任式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整合,并與企業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等層面的戰略設計與整合,實現企業與異質性社會主體間共享的責任協調,實現企業責任式創新面向社會層面的價值創造
;個體層次的責任式創新面向民眾價值觀、科技社會活動的參與、社會包容與科學社會滿意度的延伸等
,以及責任式創新涉及民眾參與與社會包容過程的程序公平性與透明性
,抑或成本與收益的分配機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