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責任式創新:科技進步與發展永續的選擇作者名: 梅亮本章字數: 1483字更新時間: 2019-01-05 10:24:36
2.2 責任式創新的概念源起與假設前提
人類的創新潛力遠超過實際的創新產出本身,并產生對社會的持續影響。研究被看作人類知識的延伸,也反映道德觀念和公眾利益??茖W解放背景下,科學家制造可靠知識的責任與其社會范圍內更廣泛的責任間存在沖突
。好奇心驅使的研究能產生新知識,但這些知識只涉及可以做什么
,而其創造進步的同時會產生危害性的結果這一事實被廣泛忽視
。基于對波蘭尼科學共同體自治的質疑,科學家在創新的同時缺少對社會責任的自我審視,同時對自身創新實踐缺乏一種預測未來結果的能力
,由此引發科學與社會邊界問題,以及科學對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與討論,強調科學家需要在專業自治與公民職責間尋找平衡
。20世紀下半葉,科學與創新在研究政策中的交互性更強,技術創新同時產生收益與危害
,納米技術、轉基因、電動交通、干細胞研究、在線社會網絡、生物技術、機器人、核能、軍事與安全技術被界定為爭議性技術創新
,關于新知識、新技術的目的性和非目的性影響,使創新的責任議題受到重視。
美國2003年頒布了21世紀納米技術研究與發展法令,最早提出了“責任式發展”概念,關注最大限度提高納米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意義,同時降低技術創新的負面影響,以解決國家最緊迫的社會需求。而后,關于“責任式創新”的討論興起,并展開了10多年的研究與政策討論
。歐盟政策委員會負責人Von Schomberg于2011年提出“責任式研究與創新”,意指行為主體承擔責任的透明與交互的創新過程,其實現創新過程與市場輸出產品的(道德倫理)可接受、可持續和社會滿意(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等屬性
。歐盟委員會“地平線2020”框架計劃進一步將概念確定為“責任式創新”,強調其是指通過對現有科學與創新的集體管理以探索創新的未來的活動
。核心概念的總結如表2.1所示。
表2.1 責任式創新的相關概念比對

來源:梅亮,陳勁.創新范式轉移——責任式創新的研究興起[J].科學與管理,2014,34(3):3-11.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創新與政策》2014年第9期轉載。
不同于責任式發展關注技術與風險屬性,責任式創新關注更廣泛的創新政策與科學治理問題,排除了對研究與創新未來結果的簡單預測,強調未來固有的不確定性,并認為科技創新與治理模式不能再用傳統的科學與研究方法應對。技術創新的同時,政策制定者與民眾等其他主體需要了解創新的正向與負向知識,明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方向與未來目標、新興科技領域的未來挑戰,并對技術創新的未來意義、價值、收益等作出解釋
,從而推進負責的科學治理模式,實現科技創新對社會需求與倫理價值的滿足
。
同時,責任式創新關注研究過程的參與與自省,以推動科學與技術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研究范式的推進需要一些共同的基礎,從而建立科學研究的哲學核心。責任式創新的概念提出與演化伴隨前提假設:(1)科學與技術能夠增加我們對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感知,但會產生無法預知的危害
,現有的科學與技術主要的創新模式開始出現問題,其并沒有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影響與價值;(2)科學與技術創新長期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
,但其對于社會價值的貢獻鮮有被討論過
; (3)科學本身的自治屬性賦予科學家獨立于社會、經濟、政治而制造可靠知識的職責,然而創新更廣泛的社會價值意味著科學與知識所承擔的社會道德義務,科學家獨立的知識創造與更廣泛的社會道德義務兩者之間存在沖突
。以上的前提成為責任式創新內涵的基礎。責任式創新的提出,其本質目的不是成為創新的障礙,而是激勵創新的成功,從而使創新真正驅動增長,并獲得嵌入社會遠景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目標下,責任式創新關注兩個根本焦點:(1)創新的利益相關者是否有能力界定研究與創新的適當結果和影響?(2)如果支持某一項創新活動,如何成功地引導創新結果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