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C2B浪潮(《商業評論》精粹)
- 商業評論
- 17字
- 2019-06-17 11:49:31
派登洋服:智能制造還缺什么
案例故事一
定制軟件不給力,版型數據無處覓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智能制造的故事。你可能納悶,不是新零售么,咋講智能制造了?是的,我們“邁向新零售”案例課的主題是圍繞新零售,可你覺得新零售就只是零售的事嗎?沒有產品,新零售賣什么?有智能制造,新零售是不是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所以說,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未來新的商業價值鏈。
那么,我要講的這個智能制造故事的主角是誰呢?他們就是陳樂春和他創立的派登洋服。
從定制店到代工廠再到智能制造
陳樂春不是一開始就做智能制造的。他沒有任何理工科背景,在中國美院學設計出身,90年代初下海開起了西服定制店。10多年時間,在全國開了40多家連鎖店,在國內男裝高級定制市場排第一。
要不是2003年在杭州買了一塊地,建了幾萬平方米的廠房,陳樂春現在可能已經有上百家定制店了。既然有了廠房,總不能空著吧。陳樂春想到了做代工。于是,他跟一家英國代工商合作,為國外品牌生產男裝。就這樣,他從定制零售業進入了服裝加工業。代工的國際品牌最多時有40多個,工人數達到1千多人,一年生產33萬套西服、20萬件配套產品。
做代工后,陳樂春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工廠。沒有他來打理,定制店生意很快下滑,現在只剩下2家直營店和20家加盟店。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都清楚,外貿代工這條路并不好走,它是個“被剝削”的活兒。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外貿形勢急劇惡化,代工利潤越來越薄。一開始,陳樂春做一套西服還能掙個20塊左右,到最后,只剩五六塊了,連1美金都不到。
眼看著要養不活整個廠子了,陳樂春開始思考新的出路。
他給派登選了兩條路。一條是做電子商務,賣成衣。當時電子商務正火熱,陳樂春也想試一試。2010年,雅庫男裝官網上線。雅庫是派登專門建立的成衣品牌。第二年,天貓旗艦店開張。
另一條路是做智能制造。陳樂春堅信,裝備和技術的升級一定是未來的方向。服裝廠要升級,方向就是智能柔性制造,滿足個性化需求。恰好當時一個做西服定制生意的美國客戶找到陳樂春,想讓他做西服定制,又有一家美國公司開發了一套量身定制軟件,問他想不想試試。就這樣,陳樂春買了一套軟件,并在2010年花重金從國外請了一位版師和一位工程師,開始建設定制軟件所需的西服版型數據庫,同時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
工廠改造和版型數據庫建設前后花了3年時間,之后陳樂春又用3年拿實際的海外訂單對整個定制系統進行了測試。如今,派登智能工廠有員工200人,一年生產10多萬套西服、襯衫和褲子,最大產能可達50萬套。西服定制7天做完,再用5天送到全球客戶手中。相比之前的代工,定制加工費每套在500元以上,毛利率能達到50%~60%。
到這里,你可能要問,智能化改造這個過程難嗎?派登是怎么完成智能化改造的?別著急,我們接著來講。
硬件軟件不是事兒
在陳樂春看來,工廠的智能化改造在硬件方面沒有想象得那么復雜,也不需要一下子投入很多錢,完全可以從一個小流水線的改造開始,有個幾百萬就夠了。
如果有其他服裝廠愿意成為派登的合作伙伴,派登可以給他們安裝一臺自動裁床,再把他們倉庫里的物料進行編碼,掃進電腦,然后給每個工位安一個顯示終端,加個流水線吊掛系統,派登有了訂單,把數據傳過去,他們就可以生產了。整個改造用不了二三百萬。
就算有工廠想自己進行全面的智能化改造,硬件和軟件都自己來,買個定制軟件也用不了多少錢,派登從美國公司買的那套軟件,也就幾十萬人民幣。
不過,定制軟件用不了多少錢,并不表示誰都能做智能定制工廠。如果有個定制軟件就能做的話,賣軟件的那家美國公司也不會到現在在中國才賣掉了4套軟件。
那家美國公司在業內是全球老大,派登買他們軟件的時候,他們在中國一共賣了4套,包括了派登的這一套。幾年過去了,聽說還是4套,沒有人再買過。
為什么賣不動?原因是,做定制生意,首先得有一個成熟的工廠;還要有能夠滿足客戶需要的成熟版型數據,這個需要靠積累;然后要懂得量體工藝;最后還要有一些客戶。算下來,能夠滿足這四個條件的工廠并不多。
數據庫建設最關鍵
由此可見,智能化改造,硬件和軟件都不是問題,難的是數據庫。你雖然買了定制軟件,但這個軟件是個空殼,整個定制是要靠數據來驅動的,沒有數據,這個軟件就毫無用處。所以,你得自己建立服裝的版型數據庫。智能化改造的最大難點就在這里。
建立服裝的版型數據庫,得一個款式一個款式地建。對于某個款式,首先得有一個準確的原版,然后在這個原版的基礎上進行變化。比如,衣服可能會長,可能會短,有口袋或者沒口袋,口袋在左邊或者在右邊,每一種可能性、每一種變化都要單獨記錄,成為一個模塊。把這個款式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到了,并一一記錄下來,這個款式的版型數據庫就算建好了。
西服、襯衫有多少款式,每個款式又有多少種變化,大家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建版型數據庫是個怎樣浩大的工程。
派登建西服版型數據庫是從2010年開始的,到現在仍在不斷完善中。別忘了,陳樂春創業頭十幾年做的就是西服定制,后來又做了近十年的西服代工,他積累的西服版型數據已經很可觀了。
就算這樣,買了定制軟件后,陳樂春還是從海外請了一個專業的版師,前后花了近300萬,用3年時間才建好西服版型數據庫?,F在,市面上西服的款式仍在不斷創新,所以派登的數據庫還在持續補充和更新。
別把數據扔了
國內有很多服裝企業,這幾年堅持著要轉型升級,總覺得能夠翻身,可幾年下來希望渺茫,有的老板干脆就不干了。陳樂春很為他們感到惋惜。
他覺得這些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幾十年做外貿加工積累下來的版型數據和技術。這些東西如果能夠融入數字經濟,把大數據與智能化改造結合起來,就可以讓外國消費者直接向中國工廠下訂單,把工廠的產品賣給他們,那中國的競爭力一下子就上來了?,F在這些老板都不干了,那些國外品牌就都去了東南亞國家,國內的服裝生產就會出現技術和數據斷層,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從陳樂春的惋惜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在智能制造中,數據是何等的重要。不過,你可能仍有疑問:有了數據,有了智能制造,我們的轉型就算成功了嗎?派登變成智能制造后,它的生意又怎么樣了呢?我們下回接著來講。
商評君:
你怎么看陳樂春的幾次轉型?你對智能制造有什么樣的看法?你的企業有這方面的打算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