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場景營銷引爆你的生意(《商業評論》精粹)
- 商業評論
- 1435字
- 2021-04-09 20:53:13
突破行動三:準成品,行嗎?
用戶的痛點倒逼鄧超他們必須改變思維模式。之前,他們一直是從“我”出發,把產品和服務武裝到牙齒,崇尚的是“產品為王”的產品思維。他們的腦子里都是“我要做出來牛產品賣給你”,而完全沒有考慮用戶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樣做才能為用戶帶來價值并創造更高的價值。
其實,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體”,而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狀態。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User Centered Design, UCD)在工業界已經應用多年。使用UCD進行產品設計,是從用戶的需求和用戶的感受出發,圍繞用戶為中心設計產品,而不是讓用戶去適應產品。產品的任何一項特征,都需要考慮用戶的使用習慣、心理期望和使用感受。
鄧超帶領16位廚師組成的菜品研發團隊開始鉆研嘗試,終于在2013年創造了一個新的品類,叫準成品,并以“筷好味”作為品牌名。
品類創新,本質上也是一種商業創新,其核心在于尋找顧客心智的缺失,然后,根據心智的特點和規律設計產品。準成品的客戶價值主張是:有鍋有油,三分鐘做熟。“三分鐘”這個點是準成品與半成品最大的不同,因為半成品根據食材不同,烹飪時間是不一樣的,仍須顧客自己掌控火候,而準成品不管什么食材,經過前期預處理后,在烹飪環節都只要三分鐘就能做熟出鍋并保持口感。
這個產品推出后,顧客滿意度有所提升,黏性也加強了,因為它解決了做菜的三個核心痛點:一、便捷。消費者買回準成品后,只需簡單翻炒,三分鐘就能出鍋,并且幾乎沒有油煙。二、口味好。所有準成品都是按照門店標準統一配料,與門店菜肴品質完全一樣,滿足了現代人渴望在家吃飯但又怕口味不好的需求。三、價格低。通過讓消費者參與到做菜的“烹飪”工序,門店廚師的成本被節約下來,通過規模化集中采購和原產地采購,以及遍布社區的門店完成最貴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消除了渠道費用,準成品的價位只有同一菜品門店價格的五到七成,甚至比消費者自行去超市或菜場買菜還便宜。
有互聯網“預言帝”之稱的科技雜志《連線》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認為:“所有創新都發生在事物邊緣,所有的顛覆都來自邊緣,都是從主流未曾關注的領地開始,侵蝕主流。”
準成品的出現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邊緣創新。 “準成品針對痛點進行設計,并完全符合客戶需求,應該非常有競爭力吧?但是,數據告訴我們,這個產品有一定的粉絲,但遠未達到我們的期望。”鄧超再一次提到了大數據。“原因在于兩個。第一是PC互聯網的使用不方便,而當時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第二是教育成本過高。準成品因為是個新的品類,名字還算直接,但也需要一個理解的過程。即使把準成品帶回家,如果翻炒、火候控制不好,做出菜的效果口味差異也會很大。說到底,操作還是不夠傻,不夠智能,還是個技術活兒,要靠手藝。”
準成品并未在半成品基礎上有實質性的突破。2013年年底,轉機隱隱出現。當時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互毆”,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公司簡稱)開始發力O2O(Online to Offline ),催生了移動端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越來越多,下單不再局限于某幾個固定場所。BAT幫金百萬擴展了下單場景,發展會員變得容易了。但有個關鍵痛點依然沒有完全消除,那就是許多顧客還不能真正理解準成品,有的顧客還是不會操作,不知道該如何翻炒,還是要教育。于是,金百萬讓銷售人員在餐廳拿一口家常炒菜鍋做演示,教顧客如何烹飪準成品。然而,線下餐廳數量有限,能面對面、手把手教的顧客是少數,準成品概念依然難以規模化普及。鄧超強烈地意識到:若想引爆市場,金百萬必須找到一根“雷管”。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0年第1期)
-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研究報告(2021)(《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比較(總第81輯)
- 新酒飲賽道(《商界》2020年第10期)
- 經濟學中的構建主義和生態理性(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IV)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5期)
- 打造職場女王范兒(《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雪球專刊247期:一位成長股投資達人十四年的修為路
- 蹚過逆全球化暗流(《復旦金融評論》第2期)
- 實用投資進階指南·簡七講座精華(一)
- 中歐商業評論精選集·領導范兒
- 如何變得更高效?(《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團隊管理新學(《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第3期)
- 雪球專刊137期:實用公司分析框架
- 哈佛商業評論·什么樣的工作,算是好工作?(精選必讀系列)(全8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