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手術不用刀(3)
- 說漂亮話,辦漂亮事,做漂亮人大全集
- 趙穎 車坤
- 4550字
- 2013-09-08 10:01:07
當對手攻擊里根年紀大時,里根承認了這一點,但是他馬上反客為主,攻擊對方年輕和缺乏經驗,這種反駁非常巧妙。
人生在世,有時候難免會受到別人突如其來的攻擊,此時你需要保持冷靜,選擇適當的反擊語言和談話技巧,才能化解危機。
據說過去在日本有一位叫三木武吉的保守派政治家領袖,不但有過人的口才,還有隨機應變的智慧,是當時日本政壇上獨領風騷的人物。
某次會議上,他受到一名在野黨議員凌厲的人身攻擊:“三木武吉先生,你身為公職人員,應當為人表率,而你卻金屋藏嬌,擁有四位姨太太,真是太過分了。”
三木武吉不慌不忙地說:“我看這位議員先生大概是文員出身,不太精于算術,而且說話也欠考慮,我并非只有四位姨太太,而是五位。你難道忘記我娶第五位姨太太時還寄一張燙金請柬給你?”話一說完,整個議會堂頓時爆笑起來,而那位議員也失去了再次咄咄逼人的立場及氣勢,最后只得草草收兵,不了了之。
未成年人由于初入社會,常常不知天高地厚,頗有初生牛犢不畏虎之氣勢,因此說服這種人更需要掌握其心理。
如果你想去教化這些年輕人,就必須先擊倒對方賴以依存的思想支柱。最好的辦法不是你講一番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原則,而是讓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宗旨作出具體說明,等對方說完后,你便不屑地說:“原來這就是你們的精神支柱啊。”
這時,對方會因你的回答而突然間覺得自己變得很渺小,他難免會垂頭喪氣,以后再做任何事時必會仔細思考一番。
當你突然遭到對方咄咄逼人的襲擊,該如何說才能轉危為安呢?
如果你所遇到的質問或責難相當尖銳,不妨避實就虛,用“這件事我們以后再談好嗎?”等策略來緩和當時的緊張氣氛。
在某大學的課堂上,教授正在講授先秦歷史,突然有一名好奇的學生提出一個與該節課內容毫無關系的問題:“請問老師,孔子一生仁慈,為何要殺少王卯呢?”
教授先是一愣,然后很用心地回答這個問題,但那位學生似乎想為難這位教授,一直不斷地與他爭論,弄得教授差點下不了臺。
任何人如果碰上這種不講道理的人,都不容易全身而退。雖然這位教授可以正面回絕學生的提問,但這種方法無法使對方心服口服。
事實上,這位教授不妨這樣說:“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我們可以下課再詳談,現在是上課時間,讓我們上完課再說吧!”
如此一來,想必那位學生也不好意思再堅持下去。
假使在一種不正式的吃飯場合,你可以用另一種策略來避開對方的唇槍舌劍,例如,以“這個時候我們只喝酒,不談其他問題”來推辭,便可四兩撥千斤,輕松地將對方的話題引開。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你碰到的并不是一位很有理智的人,他不是提出一個問題,而是滔滔不絕地說話,既無條理,也沒道理。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的辦法是聽他講完后,再發表你的意見。
有一名鞋店老板就曾遇到過這樣的事,一位小姐花整個下午的時間在鞋店里挑選鞋子,結果批評的意見提了不少,鞋子卻是一雙也沒有看上。
最后,這位小姐干脆請售貨員找來老板,當著許多顧客的面滔滔不絕地說了一些如“這雙鞋的后跟太高了”、“我不喜歡這種皮料”、“你們的服務態度真不好,我選了一下午的鞋子,居然沒有一個人過來幫我出點主意”之類的牢騷話。那位老板就像一名聽話的小學生一樣,一直站在旁邊聽她發表“高論”。直到那位小姐說完后,老板才緩緩地說:“對不起,請你等一會兒。”然后便走到鞋架旁,他拿出一雙鞋擺在小姐的面前說:“小姐,我想這雙鞋最能襯托你的氣質。”那位小姐半信半疑地將鞋穿上,結果不但大小合適,而且顏色、樣式都令她十分滿意。那位小姐滿意地說:“這雙鞋好像是專門為我定做的一樣。”最后,她高高興興地付賬離開。
做生意,人們都知道秉持“顧客至上”的信條。一般而言,無論顧客說什么,你都不可以反駁,除非顧客有侮辱你人格的話,否則你就應該像那位鞋店老板一樣聽她講話,然后再發表你的意見,不給顧客唱反調的機會。
這位鞋店老板十分懂得這種顧客的心理,也知道如何用說話攻她的心。
他先讓對方發表意見,也許他根本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但他的態度令顧客十分滿意,最后抓住機會輕輕一擊,對方很快就敗下陣來。
事實上,這位小姐可能看了好幾家鞋店,都沒有人懂得她的心,也沒有人有耐心聽她抱怨,更沒有人能在她抱怨后,適時給她一個建議,直到遇到這個老板。
因此,遇到這類不講理或專門找麻煩的人,不妨善用上述的方法,絕對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或沒耐心地應付,否則硬碰硬的結果會讓你后悔莫及。
6.慎于言——點到為止
曾有位圣人說過:“聞過則喜”。但是在生活中有幾人可以做到呢?
“好話一句嚴冬暖,惡言半聲三春寒。”之所以批評者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那個被批評的人沒有真正意識到其中的“好”,反而認為是有害的。
人們都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被批評者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好意,他當然會從善如流。批評是一種人際互動,方法得當事半而功倍,方法不當事倍而功半。或許,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都希望對方像唐王一樣,而自己可以像魏征那樣直言不諱。可這并非良策,批評是對人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懲罰。在改善人的行為時,鼓勵總是比懲罰效果明顯,一定不能濫用懲罰,那樣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扭曲行為。
批評人要有一個對事不對人的原則。當你批評別人時,應時時刻刻反問自己:“我是不是針對當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誤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擊了?”等。做到這點就可以緩和當事人的心理壓力,如果把矛頭指向當事人,就會無意之中造成傷害。
(1)真誠。
真實的東西永遠能夠打動人。“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件事情你也盡力而為了,盡管結果還是出錯”、“或許你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出錯了”等這樣的話都可以體現出說話人的真誠。
(2)切勿指責。
指責會讓人陷入惡劣的情緒中,從而影響理智判斷。比如,“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怎么每次都犯同樣的錯誤!”、“你真是無可救藥!”
(3)適度。
點到為止,既往不咎。比如,“事已至此,從中吸取教訓最重要”。
(4)寬容理解。
誰都不愿意犯錯誤,尤其是在別人非常愧疚之時,更需要你精神上的支持。比如,“我想你可能很難受。”、“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失誤的原因。”、“我相信你下次肯定會做好。”
(5)分清角色。
弄清楚跟自己溝通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一個長輩還是晚輩,是男性還是女性,是朋友還是對手,是家人還是同事等。如果角色混亂,就會說出不合適的話,不僅達不到批評的效果,反而傷了和氣。有很多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不分對象。
假如一個很自卑的人犯了錯,他本身就很自責,這時適當的安慰就如同雪中送炭,會勝過千言萬語。那么對一個很愛面子的人呢?在批評的同時給他一個臺階,他會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對于一個心服口不服的人,不必要求他一時的結果,要看他日后的行動如何。
(6)暗示。
直接批評一定會讓對方內心不舒服,因為批評就是懲罰。暗示就像苦藥丸外面的“糖衣”,用含蓄間接的方式表達你批評的語言,達到治病救人的最終目的。
(7)注意場合和時機。
批評的場合和時機非常重要,切忌批斗會式的批評。
批評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夠掌握適當的批評技巧和方法,相信交流起來能更容易些。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會犯錯誤。在錯誤面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發雷霆。事后,你很可能會沮喪地發現,你的“善意”并沒有被對方所接受,甚至換來的結果可能會讓你追悔莫及。你的批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采用的態度。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聞過則喜”絕對是少數。如果你一味地指責別人或者簡單說明你的看法,你會發現,除了別人的厭惡和不滿外,你一無所獲。然而,如果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是來解決問題的,而不僅僅是來發泄你的不滿的,你就有可能會成功。
(1)批評要找地方。
受批評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沒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評的時候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所以,在批評別人的時候,為了被批評者的面子,要盡可能地避免第三者在場。
(2)先使對方放松。
一般做錯事的一方,都會本能地有種害怕被批評的情緒。如果一上來就開始你的“牢騷”,并且很快地進入正題,那么被批評者很可能會產生不自主的抵觸情緒,很可能會造成他們口服而心不服。所以,先創造和諧的氣氛,先讓被批評者放松下來,然后再開始你的“慷慨陳詞”,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3)對事不對人。
誰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并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好。批評時,一定要針對事情本身,不要針對人。一定要記住,永遠不要批評“人”。因為錯的只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某個人。
(4)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你批評某個人的同時,你必須要告訴他正確的做法,這才是正確的批評方法。你不要只是“指手畫腳”,一定要他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誰的責任,只是想解決問題。而且,你有能力解決。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方法。就算是批評人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要能夠讓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下面的這個例子,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檢查員,他的職責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剛開始,當發現有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時,他就立即很嚴肅地批評工人,要工人馬上戴好安全帽。結果,被批評的工人很不高興,等他一離開,就馬上摘下安全帽表示反感。于是,安全檢查員改變了方式,當他遇見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時,就問是不是帽子戴起來不舒服或者帽子的大小不合適。并且他用愉快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是很重要的,最后要求工人在工作時最好戴上安全帽。結果,工人很樂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貶低他人,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渺小。”的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經常會背后說別人的缺點、批評別人。對此,我們最好不予理睬。但是,當別人的錯誤傷害了我們或周圍的人,或者別人的錯誤妨礙了事情正常有序的進行時,我們需要促使其改變態度和言行,就得進行批評了。不過,我們要注意講究方式方法。
怎樣才能很好地批評或糾正別人呢?首先是目的要明確。我們批評人的目的是要幫助對方改變其觀點、方法、言論和行動,而不是激怒對方、壓倒對方和打擊對方。其次是理解對方的感情,維護對方的自尊。這就要求我們在批評別人時,要充分注意到對方的情感、自尊的承受力。
做到以上兩點,我們就不會再采取爭論和指責的方式與別人爭論,或者不客氣地指責對方的錯誤了。爭論和指責的方式不僅不能解決任何人際矛盾和難題,反而會增加隔閡,增加偏見,加深矛盾。
怎樣才能做到不傷害他人的感情又能改變他人呢?
①贊揚和友善。在批評或糾正別人之前,先提到別人的優點。這樣在肯定和尊重對方人格尊嚴,贊揚他人優點的基礎上,再提出你的批評意見,這樣對方比較容易接受。比如,“小王,你各方面表現一直都挺不錯,大家都覺得你很認真負責,今天這件事你看這么辦是不是更好……”這可以表明你的真誠,從而打開對方的心扉。
②措辭準確婉轉。在糾正別人、批評別人時,不能主觀命令,不能夸大其詞,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糾纏舊賬。你應該委婉地說:“這種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規定,會帶來很多麻煩,你看這樣做是不是更好些?”、“你已經有兩次是這樣了……”、“你出這樣的錯,可能是不小心、缺乏經驗造成的……”等。許多善意而措辭不當的批評往往會出現“好心不得好報”的后果,導致對方的怨恨,甚至關系破裂,根本達不到改變人的目的。所以,在批評、糾正別人時,要三思而后行,要在心里琢磨一下。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更客觀、更準確、更婉轉,更能達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讓人覺得你粗俗簡單、容易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