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曾國藩做人準則:穩妥為上策
- 學曾國藩做人準則 學胡雪巖做事之道
- 翟建輝
- 5614字
- 2018-09-10 14:54:10
【曾國藩箴言】
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箴言解讀】
凡是工作上的事情,都需要深思熟慮之后再去實行。從古至今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具有遠大的志向和謹慎細微的性情,這兩者缺一不可。
一、先走再跑,自然之道
曾國藩作為晚清三杰之一,無論從事業上,還是學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謂功成名就。
曾國藩之所以他會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都是因為他從小到大都堅持不懈地努力。譬如他修身養性可謂自始至終,從未間斷;教育子侄,孜孜不倦,言傳身教等等。年少時的曾國藩,并不聰明,相反還有些愚笨。相傳曾國藩讀書時,常常看書到深夜。一次,他背一篇文章,一直背到深夜還沒記牢,于是在房內反反復復背誦。有一個小偷躲在窗子底下,本來想等讀書人睡覺后撈點好處,可是,等來等去,就不見他睡。心想怎么會有這么笨的人,背了這么許久竟還背不下來,于是干脆站起來把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有待查證,但是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曾國藩并不是什么神童,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人,他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的勤奮和努力才終成大才的。
從他訓練湘兵,鎮壓太平天國來看,開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訓練不足和戰略失誤,剛開始和太平軍作戰時好幾次都是潰不成軍,曾幾次都要自殺,但都被救了下來。但是憑著其“屢敗屢戰”的精神,到后來才慢慢有了起色。
可見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只有經歷過常人所沒有經歷的痛苦和付出常人所沒有的艱辛,才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冰心也曾經這樣說過:“成功的花兒,我們只驚艷它盛開時的美麗,卻沒有看到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王安石的一首詩亦寫到:“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可見成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從來沒有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成功!不經歷風雨哪兒能見彩虹?
文靜幾年前畢業于一所專科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在她剛到上海的時侯,常常為了一頓飯錢而省吃儉用。然而誰能想到短短幾年內,她已經成為了某大型銀行上海分行的營銷主管,年薪12萬呢?
她在上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個小超市的收銀員,工作不算很辛苦,但是待遇很低,每月交完房租后幾乎連吃飯都維持不下去。和她一起來上海的同學大約有50個人,但是最后幾乎都走光了,只有她和另外3個同學堅持留了下來。她的努力工作沒有白費,3個月后她被錄取為這家超市的正式員工了,但是工資仍然很低,吃住還是很困難。不得已,她只能換一份工作了,她的第二份工作是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的銷售業務員。在這種銷售行業,業績高才能拿高工資,所以她的壓力很大,經常加班到晚上10點,第二天還得早早的起來上班,常常累得一回家倒在床上就睡著了。漸漸地,憑著努力,她的業績很快地提高了,工資也漲了不少,日常生活也能夠負擔得起了。但是她覺得做這一行并不與自己的專業對口,于是她又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某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員。
為了開展業務,提高業績,她和她的同事在地鐵口、車站、公園、校園等很多地方擺過攤,推銷過信用卡。并且靠著努力,她的業績越來越好,也有了自己穩定的大客戶。后來她就轉正為上海區的銷售代表,工作越來越有起色。但是她有自己更大的發展目標,信用卡業務是2005年才開始在國內推廣的,發展的空間很大。當她看到某一大銀行因為進入這一領域較晚,因而發展前景非常大時,就決定要到那個大銀行中去。因為在那里自己的發展前途非常大。后來她憑借著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工作經驗,被這個大銀行所錄用。經過一番努力,她終于坐到了現在的位置。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專生在職業生涯上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歷程。它告訴我們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需要踏著踏實的腳印一步一步達到。人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個胖子,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經歷過磨煉的人,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二、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是說一個還沒長胡子的年輕人沒有上了年紀的人辦事穩妥。這是人們專門說男子的能力的,放到現在已不能概括全部,畢竟現在的女子已經頂了半邊天,精明能干的年輕女子到處都是。
不過,這句話不能光從表面來理解,要知道,一個人的經驗是和自己的年齡成正比的。經驗越多,做起事情來也會思考更加周密,辦事也才會更加讓人放心。
東晉時候的權臣劉裕出身于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最終成為掌控朝廷最精銳的北伐軍。并且趁機北伐,攻滅了后秦,收復了故都洛陽,取得了北伐的重大勝利。他憑借的是其貨真價實的軍功和百戰不死的運氣。但是關鍵時候劉裕卻回到朝廷進行權利角逐,而讓自己12歲的兒子劉義真坐鎮軍中,僅安排了一名參軍為長史和幾名將領輔佐兒子,以致后來劉義真受小人挑撥,殺了輔佐的長史,導致軍心大亂,群龍無首。劉裕還下令調令軍隊統統進入城中來保護他,使“關中郡縣悉降于夏”,使長安變成了一座孤城,給當時的西夏創造了良好的進攻條件。后來劉義真在被換下之前又縱容軍隊洗劫長安城,使老百姓呼天搶地,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群情激憤下發生了民變,使西夏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長安城,白白丟了北伐的勝利成果。這可謂“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典型的事例。紙上談兵的故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曾經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因此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和別人講起軍事理論來侃侃而談,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他很驕傲,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了,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后來,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進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雖然年事已高,打仗仍然很在行,這就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用了反間計來離間廉頗和趙王之間的信任,說廉頗將要向秦國投降。并且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果然上當受騙,派了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的母親向趙王請求說不要派趙括領軍,趙王不聽,趙母就請求趙王不要因為趙括的戰敗而牽連家人。于是趙括就領兵前往迎戰秦軍。他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導致趙軍大敗,40多萬趙軍盡被活埋,而他自己也被秦軍亂箭射中身亡。
從以上的實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驗對人的重要性。也明白曾國藩做事謹慎小心的辦法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毛躁有礙周全
曾國藩曾說“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乘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最怕不能果斷,考慮周全了該做就做。否則瞻前顧后,變來變去,以觀其效的話,往往要打破原計劃。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必須馬上需要決定的問題,有時候一猶豫就失去了機會或者做錯了選擇。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過程中,實行的是兵勇自募、糧餉自籌,且兵為將有、家兵家將的軍事體制,因而在事實上湘軍處于一種半獨立狀態,不同于八旗、綠營諸將帥。曾國藩也認為,他們自練兵、自籌餉,就如同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因而,他們有時候稱自己的湘軍為“義軍”“義旅”,以有別于八旗、綠營等“經制”之兵。其《討粵匪檄》雖然氣壯如牛,但卻始終不敢稍違這種身份,但也不能旗幟鮮明地稱是自己的軍隊,與朝廷無關。只能立足于維護地方百姓利益,維護孔孟名教之道、朝廷安危和天下興亡,并且還不能稱是奉天子之命征討,就像大將軍出征那樣,然而,他們手中握有實力,因而不是滿清貴族的奴才。
因此,從實質上講,曾國藩的湘軍集團與清政府之間屬于兩個相互依存的政治軍事實體,既有共同利害也有矛盾沖突。但是其中矛盾時隱時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清政府離不開曾國藩的湘軍,湘軍也離不開清政府,否則就難以發展,當他們面對太平軍、捻軍時,更是如此。但是,他們真正的關系為君臣之盟,曾國藩的湘軍必須尊重和維護清廷的皇權,這樣清廷則才會承認他們的合法性,授予種種軍政大權,使他們在戰爭中獲得巨大的實際利益。否則,就是叛軍。他們在權利分配上又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既包含著滿漢之間的矛盾,也有著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這些矛盾若處理不當,沖突不能及時化解,就必然會危及他們的這種同盟關系。所以,在長達18年的鎮壓太平軍、捻軍的戰爭中,他們雙方雖然屢有爭斗,尤其在湘軍攻克天京前后的同治三四兩年間,他們所以能夠兩次度過最深刻的政治危機,在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得以化解于無形,主要就是由于曾國藩思慮周密,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良臣亡的道理,把握住了統治者帝王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心理。在功高震主之時,就引身自退。最后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這在中國政治史上雖然也有同樣的情況,但是能夠做到全身而退的臣子確實是很少的,歷史上幫助國君建國后卻被殺害的大有人在。可見思慮周密,并且為自己留有后路是多么的重要。
四、別總是不耐煩
曾國藩主張,為人處世須專在“穩慎”二字上用心。而要做到穩慎,就必須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凡事力求穩妥,謹言慎行,戒驕戒傲,時時刻刻小心行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才會在世上之事風云變幻,處處藏著危機,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業陷入困境甚至絕境的情況下,穩打穩扎,少犯錯誤,使自己的事業有長遠發展。
也有人曾經告誡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曾國藩覺得這句話非常正確。他這里所說耐煩,就是說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遇事冷靜,不可急躁行事。曾國藩晚年的時候在總結自己走過的路時曾感慨地說:天下絕對沒有一帆風順的境遇。大致上,出來為官辦事的人,絕不可能只受到人們的稱贊,而沒有被某些人所詆毀的,或者只有人感恩,而沒有人抱怨的。
在曾國藩看來,古往今來的失敗者,當然也包括那些英雄們,大多數都是敗在氣度不夠開闊、不能耐煩、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上,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
有一天,曾國藩接到他的九弟曾國荃的一封家信,信中說:“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于是曾國藩就諄諄告誡弟弟說,你這已經露出了不耐煩的苗頭了,將來恐怕將難以與人相處。他在給曾國荃的另一封信中說:我一天天老了,也還經常有控制不了自己肝火的時候。但是我總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怒氣,這也就是佛家所講的降龍伏虎。龍就是火,虎就是肝氣。自古以來,有多少英雄豪杰沒有過去這兩關啊,也不僅是你我兄弟這樣。關鍵要抑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他隨便發作。儒家、佛家理論不同,然而在節制血氣方面,沒有什么不同,總而言之,不能情緒化,這樣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
能耐煩的好處就是從容平靜,從容平靜方能產生智慧,方可處變不驚,才能安穩如山。
曾國藩認為,處事能做到耐煩,這主要來源于平時對心性的修養。曾國藩還引用莊子的話說:“美成在久。”意思就是“美名成功于長時間的積累。”驟然為人信服的人,他所得到的信任必定是不牢固不可靠的,因為一個人如果突然之間就名噪一時,那么他的名聲一定大于實際情況。
在給曾國荃的另一封信中,他說到:“老弟你近年來在我憤怒和激動的時候,總是好言相勸;即使老弟自己發生憤怒和激動的時候,也常常馬上收斂。由此看來,老弟你以后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后福也是不可限量的。擔任國家大事的人必須有氣度,憂慮之氣積于心中就變成了負擔,所以說倔強到了極點,就不能不流露為情緒。以后我們兄弟動氣的時候,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勸誡,保留住倔強的品質,除去憤怒激動的情緒,也就可以了。”
當曾國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所進步時,曾國藩便十分高興,寫信給他說:你在忿激的時候,也常常是有發有收,以此來看,你的道德器識一定是不可限量的,將來的福分也是不可限量的。一般來說,干大事的人靠的就是一口氣,這口氣長期郁積在胸中,所以倔強到了極點,就不會不表露出來。以后我們兄弟動氣的時候,要互相勸誡,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這樣就可以了。
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得曾國荃為人處世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多了幾分成熟理智,少了幾分意氣用事,也逐漸磨煉了他的性情,使得他在處理與其他人的關系的時候,更加圓通和游刃有余。
五、賺得起,也要賠得起
曾國藩為人處世最為穩妥,從來都是三思而后行。他深知在官場上一不小心就會得罪權貴,輕者丟官,重則喪命,甚至牽連全家。后來他10年內10次升遷,仕途平坦,這與他的謹慎小心是分不開的,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做事一直以穩妥為上策,行事之初就已經計劃周全,他不但能讓自己賺得起,還讓自己賠得起。
做生意的人,大家都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賺得起未必賠得起。因此做事情的時候也就格外地小心謹慎,但這種謹慎有時候會使人變得猶豫不決,從而坐失良機。起初追求穩妥的目的反而有悖于最終的商業目的。
買賣有賺就有賠,既要賺得起也要賠得起,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若不切實“保本”,那就真的會像一夜暴富一樣,也會一日衰敗。晉商的旺財主渠源禎經商穩健,遇事留有后備,將票號經營賺來的一部分銀子鑄成元寶藏于地窖。雖然此舉在當時被人視為保守吝嗇、眼光短淺,認為應該拿出來擴大投資、擴大規模,但經過歷史的檢驗,恰恰相反。晉商所處的時代是抑商時代,商業本身就被視為末業,更不會有商業保障體系。頻繁的戰亂、官府的勒索、災禍的降臨、同行的傾軋,僅有的“血本”隨時會被“充軍”“交官”“吞食”。尤其是巨商大賈的財富如外露于世,更會成為眾矢之的。
可見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別人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也就不會招惹別人的敵意。渠源禎窖藏的存銀有力地支持了渠家的商業和票業。后來,渠源禎之子渠本翹投資近代工業,贖礦辦礦務局、捐款修鐵路、興辦新式學校等實質上都是窖藏銀兩在起作用。地窖藏住“血本”,也就等于保住了商家性命,任它風云變幻,自有銀子撐腰。渠源禎此舉確是深藏若虛,以靜制動,以退為進之道。
曾國藩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他總是將最壞的結局想出來,并提出解決方法。這才使他的官運亨通,在清末那復雜的政治局勢游刃有余。可見只有思慮周密,行事謹慎,才能在浮浮沉沉的商戰中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并獲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