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曾國藩做人準則:須謹言慎行
- 學曾國藩做人準則 學胡雪巖做事之道
- 翟建輝
- 6403字
- 2018-09-10 14:54:10
【曾國藩箴言】
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箴言解讀】
不要到處說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反過來應當默默的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那些或者相似的缺點和錯誤,有的話就要悔過自新,盡快改掉。
一、事不密,則成害
曾國藩在練兵時,每天吃完午飯后,大多總會邀請幕僚們一起下圍棋。一天,有一個人急匆匆的走過來,向他告密說某個統領就要叛變了。而這個告密人就是那個統領的部下,曾國藩聽后頓時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將領將那個告密者斬首示眾。過了一會兒,被告密的那個統領以為自己沒有什么問題了,就前來給曾國藩謝恩,此時曾國藩臉色一變,陰沉著臉,命令左右馬上將這個統領斬首。
幕僚們看到曾國藩把告密者和被告密者都殺了,感到十分迷惑,不知如何是好。曾國藩看到他們迷惑的樣子,笑著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明白的了。”他接著對幕僚們說:“剛才的告密者說的是真實的情況,但是我如果不殺他,這位統領知道自己己經被告發了,勢必會立刻叛變,但是由于我殺了告密的人,就可以把統領騙來了。”
曾國藩這一招可謂殘忍,以后還會不會有人主動向他告密,也很值得懷疑。但是為了能夠成功地把叛變者引出來,這招瞞天過海確實是個萬無一失的方法。其實那個告密者可以做的更秘密一些,不讓任何人知道他去告密,這樣才不會弄得連自身都被牽連進去。
當今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保護自己的穩私,不泄露自己的秘密,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對手,使自己不利的一方變為有利的一方。
比如在與客戶談判時,如果讓對手發現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自投羅網”,是給對方機會,讓對方很輕易地就打敗自己。做生意是如此,即使我們平時不是做生意的,也要學會隱藏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個不是欺騙對方,是處事的一種方圓手段。
小李和小張結伴上街購物,小李看到一件非常漂亮的裙子,她滿懷喜悅之情去向攤主問價格,她的神情已經告訴了對方,她非常喜愛這件裙子,而且非常想買。于是貨主就向她要了100元,不管怎樣討價還價,最終還是以80元兩人成交。
同伴的小張在過了一會兒之后,同樣去了這家攤位。但是她沒有表現得像小李那樣急不可待地想要買回那件裙子,也沒有表現出非常喜愛之情,而是漫不經心的隨便看了幾下,她采用了一個與小李不同的方法,她先問了別的衣服,如上衣,褲子等的價格,最后才問一下那件裙子的價格。像是很無心的問,貨主依然向她要100元,但是她表現得要不要都可以。說著便要離開那兒,貨主急忙給她降了價,一下子就降到了80元,但是她還是沒有要,而是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50元還差不多”。貨主急忙說:“再商量一下,你再加一點”。而小張說:“我就出50,多了我不要”。貨主為了多賣一件,只好同意以50元的價格賣給她。
這就是巧妙地隱藏自己的秘密所起到的作用。同樣的東西,兩個人由于表現的不同,所以價格也就不同了。這就是處事的方圓之理。運用好了圓,并沒有傷害到別人,也沒有欺騙別人,而是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為自己多省下了一部分額外的開銷。
二、小心駛得萬年船
曾國藩認為:“做人應該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鋒芒太露。”“勿露所長”這些都是古人給我們的告誡。
戰國時候,陳軫被秦魏王器重,但是陳軫不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這令他身邊的惠子很是擔心,一天,惠子對陳軫說:“楊樹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樹,無論怎樣種都能夠成活。但是,如果是一個人在種樹,有十個人在拔樹,那結果又會如何呢。”種樹難而拔樹相當的容易。他意在告誡陳軫不要太過鋒芒外露,不然后果慘重。因為鋒芒太盛,想拔掉他的人也就多了。
身藏鋒芒而不露,是明智的處世之道。鋒芒太露,常常使人身敗名裂。適時掩藏自己的智慧,以免招致別人的嫉妒和陷害。不要自作聰明,在人前適當的表現傻一點點;該糊涂的糊涂,該明白的也糊涂。用糊涂包藏自己的鋒芒,利多于弊。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盛開嬌艷的鮮花易被人采摘。人處在這個社會中同花一樣,當你志得意滿之時,如果不懂得藏起鋒芒,勢必會像花一樣被摘掉。
李廣是漢代令匈奴兵聞之喪膽的大將軍,平時處事與將士同甘共苦,打仗的時候也身先士卒,在軍隊里得了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美名,并且受到部隊官兵的敬仰和愛戴。但是他戰功顯赫,卻終身沒有被封侯,最后還被迫自殺。這就是因為他不懂得韜光養晦,總是把自己的鋒芒顯露出來,讓小人有了進讒言的機會。
后來他又因為鋒芒太露,遭人猜忌,性格自負的他怎可“認輸”,依然保持他倔強的性格,結果終于死于他的鋒芒之下。曾國藩可以說一個懂得“守拙”的大智若愚的人。當他所統率的湘軍,在其九弟曾國荃的領導下,在攻占南京、平定太平天國前后,是曾國藩湘系集團的極盛時期。4年多時間里共有21個湘軍集團首領先后出任督撫,封疆大吏等,把持清政府半壁江山。他們編織成了一個特殊的關系網,呼吸相從,禍福相依,成為了晚清實際主政的勢力。然而,這也造成了清朝統治者階層的恐慌。
為了避免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危害朝廷的威脅,清政府立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提拔和重用曾國藩部隊中的湘軍將領,使他們和曾國藩的地位相當,逐漸打破曾國藩與他們的從屬關系,疏遠他們之間的感情。甚至使他們與曾國藩因政見不和,分庭抗禮,以便朝廷的控制和利用。
曾國藩看到這些,知道朝廷是怕他叛變,另立新朝。反復衡量之后,決定自動裁軍,減弱自己手中的兵權,向朝廷表明自己的一片衷心,直到皇室不再害怕他對朝廷會造成威脅。他的這些主動當然是朝廷所希望的,于是便不再懷疑他,使得曾國藩在這之后得以安享自己的晚年。
三、禍從口出是真理
曾國藩早年也曾倔強,脾氣暴躁,好和人爭斗,但是為官之后,經過一番磨礪,悟出了為人處世應當外圓內方的道理,并且也身體力行,最終成為一代中興名臣。
一個人要外圓內方,就是在堅持自己原則的情況下,圓融于世事,尤其是說話方面更應該注意,因為一個不小心,你所說的話就有可能給你帶來災難,這一點在官場尤為重要。曾國藩也是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輩子謹言慎行,甚至在公開場合都很少開口,從而有效避免了很多言語上的失誤。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適合在什么樣的場合說,都是要經過認真推敲的,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的話肯定會帶來不可預計的災禍。
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當今這個社會,學會轉一轉彎說說話不是更好嗎?別人會欣然接受,取得更好的效果。相反如果直言相告會使對方難以接受。在不損失自己任何利益的情況下,說幾句靈活的話勸解別人又何樂而不為呢。口不擇言必定會給自己留下后患。所以說,在這個信息發達的年代,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從前在山上有一位老者,他長著雪白的胡子,但是從來沒有人問到他的年齡,所以說現在誰也不知他到底有多大了。但是所有的人們都十分尊敬他,無論誰家有問題,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跑去找他,請他給出一些忠告。但是每次老者總是面帶微笑的對來者說:“我能提些什么忠告給你呢?”有一天,又有一個年輕人來請他給自己提忠告。同樣地被老者拒絕了,這個年輕不管怎樣,就是不走,一直纏著老者告訴他一些忠告。老者無奈之下,只見他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直釘,一撮螺釘。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
他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因為木條太硬了,釘子砸彎了,他不得不再換一根。就這樣,一會兒工夫,有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然后老者又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這下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釘進到木條里面去了。釘子是釘到木條里面去了,同時那根木條也裂開了,再也不是完整的一個木條。
他所作的努力全白費了。這一回老者改換了方法。他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又拿起改錐擰了起來,這樣果然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鉆進木條里了,木條一點也沒裂開。剩余的螺釘,還是原來的那一撮。
老者指著兩塊木板說:“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常說的忠言逆耳、苦口良藥,看起來是對別人好,但是方法很笨。硬碰硬的結果又如何呢?說的人怒其不爭氣,聽的人火冒三丈,兩敗懼傷,關系變得僵硬,又是何必呢。好心也沒有求得好報,情誼早不復存在。方法是很重要的。說話沒必要太逆耳,要說經驗,那就是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學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對方容易接受你的意見,又不傷和氣。”
禍從口出,因此“閑談莫論人非”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條金科玉律。中國古代的銅錢做成內方外圓的形狀,意在指明,“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把談論別人是非的精神用來“常思己過”,既可減少得罪人的機會,又可隨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溝通、合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人處世”。
四、聲東擊西,欲擒故縱
東與西,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東西,聲東又怎么擊西呢?事實上確實可能,因為東與西雖然彼此相反,但又是互相聯系的。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會對它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在其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就會形成一個影響場。所以,使用聲東擊西法時要特別注意事物的聯系性。
兵法有云“敵志亂萃,不皮,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意思就是敵方指揮不當,軍如無頭之蠅,亂掛亂碰,就不能判明和應付突然事變的發生,這是指揮員失去分析判斷情況的能力的一種征象,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將其消滅。此計是用假象造成敵入的錯覺,偽裝攻擊方向而擊敗敵人的謀略。
迷惑別人最關鍵在于要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真實目的,千萬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到,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就是聲東擊西,讓人覺得平安無事,實際上則是暗藏殺機。如果你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攻擊一番,其實按自已經瞅準別人不留心的一個靶子,然后在對方還沒有作好準備的時候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于突然發難而出奇制勝。
東漢末年,有個郡守得了不進飲食的重病,專程請名醫華佗來治病。華佗給郡守切脈后,既沒有開藥方,又沒有針炙,自個兒不聲不響地走了。
郡守以為招待不周,連忙送去財禮,請吃酒席。華佗見財禮就收,見酒席就吃,但就是不開藥方。
一晃10多天過去了,郡守讓兒子去問華佗,而華佗卻帶著錢財走了,還留下一封信:“無恥郡守,枉活人間。”氣得郡守怒不可遏,連聲呼叫:“抓住他!殺了他!”
人馬分頭追了兩個時辰,沒有抓住華佗,郡守又急又怒,氣喘吁吁,大聲咳嗽,口吐出一大灘黑血,吐過之后,郡守覺得好多了。次日,華佗回來,將財禮退還主人,并告訴他:“你的病根已經除掉了。”
華佗利用人的應激心理,先縱他生氣,而后吐出淤血,達到了治病的目的。
這里還有個故事:
明朝時,四川有個楊升庵,中過狀元。皇帝因他諷刺自己,要把他充軍到很遠的地方。
楊升庵想:充軍還是離家鄉近一點好。他就求見皇帝說:“皇上要把我充軍。我也沒啥說的。不過,我有個要求。”
“什么要求?”
“任去口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雞關(今昆明)。”
“為什么?”
“皇上不知,碧雞關,蚊子有四兩,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充軍到碧雞關呀!”皇帝心想:哼,你怕到碧雞關,我偏要叫你去!于是下令:楊升庵立即充軍云南!
楊升庵利用對方的逆反心理,巧用欲擒致縱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要想人際關系處理的巧妙,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順風順水,就不能不學會說話,學會做事。曾國藩可謂深知說話和處世之道,才能任掌權者變來變去而屹立不倒。雖然聲東擊西為歷代軍事家所常用,在職場上,在談判桌上,以及處理事情的謀略上,“聲東擊西”也是一個屢試不爽的策略,同樣大有用場。比如找工作就不能表露自己沒人聘用的情況,在單位想升遷也不能向同事表示真實意圖。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聲東擊西,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直接從這個目的正面去說,而從相反的方面入手實,則說的是正面達到的目的。
說話時聲東擊西,用婉轉的方法把想說的話講出來,有時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聲東擊西法,從人的心理上來看,也是可取的一種方法。愛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現,如果在語言或行為上直接損傷了對方的面子,那么,即使這個語言或行為是善意的,對方也難以接受,而采用聲東擊西法就可以避免這一點。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別人有缺點而不予指出,任其發展,結果是害了別人,但直接指出又恐怕對方接受不了,這時就可以采用聲東擊西的說話技巧。
五、有時沉默就是金
沉默是金,也許并非人生箴言,卻也是許多風雨人生的凝聚。早在白居易的詩中,就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到了語言所表達的極限,便需要用沉默來體會和理解。那時,人才會明白沉默的美,沉默的內涵,沉默的氣魄,才會懂得沉默真正的意義。
我們在做事時有時該沉默時,沉默一下更為好些。沉默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智慧,沉默是一種內涵,沉默是一種氣魄。當用語言無法表達之時,沉默便成了最美的語言,也是最有力的語言。懂得沉默的人給人一種寧靜的美,一種無形的力量,有的人懂得用沉默為自己辯解,那是方圓處事的本事。沉默的女性典雅矜持,沉默的男性深邃練達。人類在漫長的一生中有時不可能不被人難堪地誤解,或者遭到批評。此時你不防用沉默來個有力的還擊。
咸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在家守制時,經過一年深刻的反省,他開始認識到自己以前辦事常不順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曾國藩進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場中的為人之道:“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
“歷觀名公巨卿,多以長傲、多言二端而敗家喪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后來,曾國藩復出后,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官位一次比一次高,有時候甚至連升四級,可以說這與他悟出的道理不是沒有關系的。
曾國藩常自謙地說自己是愚拙淺陋之人,這是自謙之詞,他城府極深,深知官場險惡,禍從口出,從不多說一句話。從而很少得罪人。曾國藩先后曾經歷了三朝:道光、咸豐、同治,當權者換了一個又一個,他卻一直屹立不倒,還一直往上升,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小李在工作中和同事弄得不愉快,受到一位同事的辱罵,心中藏了一肚子的冤氣。從出公司門那一刻起,他就思量著怎樣報復同事。正好路上他遇見兩個小學生指著一個存錢用的瓷人品頭論足。他們年齡足以證明他們對瓷人的造型并不理解。瓷人坐在貨架上聽著他們的指責,無動于衷。他想到了自己,看了看瓷人,他想他連一個存錢用的瓷人都不如,連瓷人對別人的品頭論足都不生氣,瓷人用沉默回擊了批評。他一個大男人竟然為一點小事情義憤填膺,這又是何苦呢。想到這兒,他的氣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他決定以后像瓷人一樣做人,于是也去買了一個帶回家。
此后每當他和同事或者領導發生矛盾,受了委屈,他都會看著那個瓷人,怒氣和抱怨就會隨之消失了。這樣,他在工作中越來越受同事的歡迎和領導的賞識,大家都覺得他為人寬容大度,有氣量。因此他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還好幾次得到了提升。
在職場上,你可以不去攻擊別人,但要懂得保護自己。當有同事惡意攻擊你時,你的最佳防衛方式就是學會“裝聾作啞”。因為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斗的,因為他聽不到也說不出。同事也不會找這種人斗,因為斗了也是白斗。同事如果還一再挑釁,只會凸顯他的好斗與無理取鬧,因此面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后就倉皇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副聽不懂的樣子,那么更能讓對方敗走!
無論在何時,你都可以用沉默來回擊別人。沉默是保護自己的最有利的武器。你沉默了裝作沒聽見,沒看見,別人也不會對你糾纏下去。即使他們視你無思想、懦弱也罷,其實不然,不懂得沉默的人才是真的懦弱之人,因為只有他自己懦弱了,他心里才害怕,才要向你發起進攻,以此來證明他不是懦弱之人,而他的做法正好又印證了他的心跡。
沉默是金,該沉默的時候就沉默,你無須為一點小事就和別人口舌相交,最后肯定能夠得到別人理解和贊賞。而一味地好斗,在嘴巴上不讓別人,反而即便是有理,有時也會變成無理取鬧,落得灰頭土臉地被人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