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曾國藩做人準則:孝悌是大義

【曾國藩箴言】

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箴言解讀】

孝順和友愛是一個家庭的祥和的瑞兆。人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在其他事上或許并不能全部得到應驗,但唯獨在孝順和友愛上做得到則能夠立刻獲得吉祥歡慶,做不到的則會立刻有災禍降臨,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不應驗的。

一、對父母都沒有孝心,還何談其他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孝在禮儀中固不可少。古人對孝非常重視,百善孝為先。百姓以孝治家,君主則以孝治天下。地方大臣舉薦人才時也以孝悌作為人才的標準之一。不孝在封建社會也是一項很重的罪名,如果父母把子孫告到公堂說他們不孝順,那么輕則這些子孫會受到皮肉之苦,重則被斬首示眾。

而在當今社會,孝順也是獲得別人尊重和敬仰的首要條件之一。我們可以想象,一個連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愛護的人會真心愛誰。“烏鴉反哺”,“狐死首丘”,甚至連動物都知道回報生養(yǎng)恩情,那么人作為高級動物更應該孝順父母。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舜,是黃帝的后裔。他的父親又聾又瞎,因而性情非常暴躁。

而他的母親則十分賢淑,舜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幼年的生活過得相當美滿。但是,后來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不久就離開人世,只剩下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然而,自從他的母親去世后,他父親的性情變得越來越壞。再后來,父親娶了繼室,生下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從此,他的父親對這位繼母更加寵愛。然而,他的繼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覺得舜不是她的親生兒子,常常看他不順眼,就常在丈夫面前說舜的壞話,而舜的父親信以為真,便常常責打舜。

而舜的弟弟為人傲慢,對舜也很仇視。即使如此,孝順的舜沒有因此而心生怨恨,仍然百般孝順,對弟弟也很友愛。

可繼母和弟弟還是怕他會分去大半家業(yè),想把舜除掉,一次又一次設計陷害他,而舜每次都設法避開禍害,而且從不介意。還承擔了全家的勞動工作,在歷山耕種。據(jù)說當他20歲那年,他的孝行傳遍千里,連上天都感動了。天子堯通過地方官吏的推薦而得見舜,非常贊賞他的為人,便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并命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觀察他對內(nèi)對外的為人。舜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媳婦的義務,并照顧弟弟,不能因為出身高貴而破壞家庭的規(guī)矩。他還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嚴格,一點也不遷就他們,使他們?yōu)槿烁叶睾裰斏鳌W罱K,舜的孝行和品德感動了繼母和弟弟,并使他父親也感到悔恨,一家人終于過上了和和睦睦的生活。因為舜的品德和能力,堯最后禪讓給舜。國家在舜的治理下一片太平。

就如曾國藩所說,孝順和友愛做到了會立即得到回報。上面舜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曾國藩本人也非常重視孝悌。他對長輩非常孝順,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范,還反復告誡家人說,如今人們都將“學”字看錯了,如果細讀“賢賢易也”一章,則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問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于“孝悌”這兩個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到十分便是十分“學”;所以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應當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日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他的意思大概是學問是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在家庭中,應當在孝順和友愛兩方面下工夫。做到了使長輩沒有一時不安樂,沒有一日不順適了,而后做到使兄弟妻兒都感受到和睦和恩愛,這樣家庭才會秩序井然,彼此和睦相處。

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他從來不因為自己是家中長子長孫,并且為官最高,權(quán)勢最重而驕傲自滿,責罵他人。相反,他從不以輩分和身份壓人,而是把自己看作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他與父母親族、兄弟姐妹相處和睦,處處以寬厚行事,以身作則,使得曾氏家族跳出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怪圈,成為了百年而不衰之家族。根據(jù)調(diào)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余年間,共出有有名望之人才240余人,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出現(xiàn),而沒有出過一個紈绔子弟。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其長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后承蔭出仕,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清代末年,在與沙俄談判中,憑著其堅強的斗志和談判藝術,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其次子曾紀鴻是著名的數(shù)學家,還精通天文、地理,著有《對數(shù)詳解》《圓率考真圖解》,并且計算出了第100位的圓周率。其孫輩中曾廣鈞23歲即中進士,是當時翰林院中年紀最輕的。其曾孫輩則多出國留學,成為了著名的學者,各有專長。

父母是一個人的源頭和根基,不孝順父母無異于舍本逐末,截源斷流。孟郊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不偉大的子女,而沒有不偉大的父母。我們應牢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無私的愛,用我們的一生來回報他們。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語有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只孝順他自己的親屬長輩,不只教導自己的子孫。而是大恩于人,大懷攬?zhí)欤钅馨莺蛺勖瘢粌H孝養(yǎng)自己的長輩而且同樣孝養(yǎng)別人的長輩,不僅撫養(yǎng)自己的后代也善待別人的后代。

曾國藩一生以孝悌為先,在家庭內(nèi)部以身作則。一部《曾國藩家書》就是現(xiàn)代最好的家教教材。在家庭外部,曾國藩也盡可能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盡可能幫助那些向他求助的貧困的族親。從下面摘錄自他的一封家書的幾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他的兩個弟弟不同意他資助族戚之后,他勸說自家兄弟的苦口婆心。

致溫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初十日

“……所寄銀兩,以四百為饋贈族戚之用。”

“……兄己亥年至外家,見大舅陶穴而居,種菜而食,為惻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謂曰:‘外甥做外官,則阿舅來作燒火夫也。’南五舅送至長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甥婦來京。’余曰:‘京城苦,舅勿來。’舅曰:‘然。然吾終尋汝任所也。’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饑寒之況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則大舅、五舅者又能沾我輩之余潤乎?十舅雖死,兄意猶當恤其妻子;且從俗為之延僧,如所謂道場者,以慰逝者之魂而盡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我弟,以為可乎?”

“蘭姊、蕙妹家運皆舛。兄好為識微之妄談,謂姊猶可支撐,蕙妹再過數(shù)年則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愛,縱彼無觖望,吾能不視如一家一身乎?”

“歐陽滄溟先生夙債甚多,其家之苦況,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喪,不能稍隆厥禮。岳母送余時,亦涕泣而道。兄贈之獨豐,則猶徇世俗之見也。”

“楚善叔為債主逼迫,搶地無門。二伯祖母嘗為余泣言之。又泣告子植曰:‘八兒夜來淚注地,濕圍徑五尺也。’而田貨于我家,價既不昂,事又多磨。嘗貽書于我,備陳吞聲飲泣之狀。此子植所親見,兄弟嘗欷久之。”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婦孤兒,槁餓無策。我家不拯之,則孰拯之者?我家少八兩,未必遂為債戶逼取;渠得八兩,則舉室回春。賢弟試設身處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

可見,曾國藩的家人當時已經(jīng)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可是俗話說,皇帝還有幾門子窮親戚。曾國藩也是農(nóng)家子弟出生,雖然他后來入朝為官,使家人可以不愁衣食,但他的那些農(nóng)村的窮苦族親還是挺多的。而曾又是非常注重孝悌之人,為人方面也非常熱忱。因而看到那些不如自家的,甚至有的當面向其哭泣的族親時,肯定也是非常傷心的。所以愿竭盡所能周濟他們。

在現(xiàn)在社會,“窮親戚”可以說是一個貶義詞。一個人被別人稱為是窮親戚,肯定會覺得非常沒有尊嚴。而那些祖祖輩輩在農(nóng)村的人一旦走出農(nóng)村,走進城市里面以后,很多都開始看不起來自老家的那些“窮親戚”,覺得他們很麻煩。其實他們哪里就變得很高貴了呢,最多是錢多了一點。當然絕大多數(shù)人在進入城市之后還是盡自己所能幫助原來的鄉(xiāng)土親友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在回報鄉(xiāng)土的養(yǎng)育之情。這些人是會感恩的人,他們并沒有因為身份或者金錢上的變化就使心靈變得扭曲。

三、孝悌還包括兄弟友愛

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之一。“孝悌”本身包含兩層意思:“孝”和“悌”,即善事父母和尊敬兄長。孝與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為了適應古代的家庭宗法制度而由孔子提出的關于如何管理好家庭的思想。儒家將“孝悌”視為“仁”的根本,從而提出了一個與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這個在外國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理論,在我們看來卻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細胞,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單位,唯有家庭關系安定和睦了,社會才會健康和諧發(fā)展,國家也才會長治和久安。孟子也說過:“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曾國藩家書里面有這樣一段話,表達了他對“悌”的重視。“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寫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十七。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家庭和睦了自然就會帶來福氣。如果一家之中,對兄長的話弟弟沒有不答應的,對弟弟的請求兄長沒有不回應的,如此和氣蒸蒸而家庭不興旺的,從未見過;與此相反的做法而家庭不衰敗的,也從未見過。

可見,曾國藩把“孝悌”作為立家之本,非常重視并且也終身實踐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文化意義上的“孝悌”觀念。他甚至認為孝悌廉恥勝于功名,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他很孝順父母和其他長輩,和其他幾個兄弟都保持著極佳的關系。而他的這些做法同時也給子孫后代起到了垂范作用。他的言傳身教使得曾家后代同樣相處和睦,并且人才輩出。曾國藩的治家和教子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以實際行動表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的成功,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和借鑒。也讓我們明白了,兄弟妻子之間真正的相處之道在于寬容和忍讓。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隋朝,有個人叫牛弘,為人忠厚且學識淵博。他有個弟弟叫牛弼,常常酗酒鬧事。有一次牛弼酒后射死了牛弘的駕車之牛。牛弘回家后,他的妻子就告訴了他,言語之中非常氣憤。牛弘聽了之后卻什么也沒問,只是說把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的妻子做完之后還是很不甘心,又向牛弘訴說殺牛一事,牛弘還是沒問什么,只是說剩下的做成湯吧。過了一會兒,牛弘在看書的時候妻子又向他提起了這件事,他只是繼續(xù)看書,頭也不抬地說:“我已經(jīng)知道了。”始終沒有生氣的樣子。他的妻子見他這樣大度,覺得慚愧,從此再也不提這事了。而由于哥哥嫂嫂的寬宏大量,弟弟牛弼也慢慢地收斂了很多。家中上下變得一派和氣。

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處理家庭關系的立場,和對“悌”的運用。古人這種本著寬宏大量、親善友愛的態(tài)度來處理家庭矛盾的做法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

四、家庭責任不應成負擔

曾國藩在寫給家人的信中反復提到:“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這也是他一生為官的心理寫照。他始終把居家放到做官之上,認為家才是一個人長久的安身之地,而為官只是一個人一生偶然為之的事情,這在他留給子孫的遺囑上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一致的。他認為官場復雜險惡,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會獲罪,從而牽連全家。因此他并不要求子孫后代刻意求取功名。他在給次子紀鴻的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當他身在官場中沉浮時,也時時作上岸打算。

曾國藩對家人的管教是很嚴格的,從流傳下來的曾國藩家書中可以看出。古代長兄如父,所以當他取得功名后,思考的就是要替父親教育好子侄。

《曾國藩家書》時間跨度從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多達30年的翰林院和從武生涯,約有1500封。它們所涉及對象非常多,上至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內(nèi)容也極為廣泛,小至家庭瑣事和人際關系的處理,大至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經(jīng)邦治國的道理的闡述。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從容鎮(zhèn)定,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間蘊涵著真知良言,感人至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這是他一生主要的活動傳記和他治家、治學、治國之主見的生動反映和真實表述。

曾國藩家書從很多側(cè)面反映了曾國藩身為家中長子長孫對家庭的盡職盡責。也正因為他的諄諄教導,他的家庭也從未給他造成任何負擔。他深知“富不過三”,家族的興旺發(fā)達和舒適的生活極易使子孫后代喪失繼續(xù)奮斗進取的激情和勇氣。特別是官宦之家,如果不嚴格管教,家人就有可能仗勢欺人。

曾國藩治家嚴格,嚴禁家人干預地方官員的事務。然而,畢竟不在家人身邊,他的父親及諸弟有時候也依仗權(quán)勢,干預地方事物。特別是他的四弟曾國潢(字澄侯),盡管曾國藩家教極嚴,但其四弟則違教者多、聽從者少,在鄉(xiāng)最為跋扈,常借地方官員之手殺人。

同治年間,湖南哥老會興起,特別是湘西地方。那些人多是原來參加湘軍,被遣散返鄉(xiāng)后,參與哥老會的。曾國潢在家鄉(xiāng),不但剿殺哥老會時賣力,而且地方有什么“憎惡”的人,他就捆送縣府,請求殺掉。并且凡是他有所請,縣官也不敢不服從。有時捆送五六十人,基本沒有幾個能生還的。當時的湘鄉(xiāng)縣令熊某,是個佛教徒,秉性慈善,常接到曾國潢的請求,不答應又拗不過他的權(quán)勢,答應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要他殺人的手令,總要躺著哭幾天。友人問他哭什么,他回答說:“曾四爺又要借我的手殺人了!”有一年,湘鄉(xiāng)縣城新建一個碼頭,按慣例是殺豬宰羊,用“三牲”來祭祀,然而在曾國潢的主持下,卻殺了16個人舉祭。

曾國潢在鄉(xiāng)間為人所恨,曾國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誠諸弟:“吾兄弟當于極盛之時作衰時設想,總以不干預公事為第一義。”在倡導“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家風中,對其弟特別強調(diào)“寶”字,即“人待人為無價之寶也”,居鄉(xiāng)勿作惡事。咸豐年間曾國藩奔父喪在籍,聽得曾國潢在鄉(xiāng)間殺人太多,為人所怨,想要懲教其弟。一天,他趁弟弟躺在床上睡午覺,曾國藩計上心來,向夫人要了一個錐子,猛刺其弟的大腿,頓時鮮血直流,染紅了被褥。國潢對哥哥的這一舉動,高聲直呼:“殘暴!殘暴!痛死我了!”曾國藩聞聲反問:“吾只用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殺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經(jīng)過曾國藩這一訓誡,其四弟不僅居鄉(xiāng)有所收斂,待百姓的態(tài)度亦有所好轉(zhuǎn)。曾國藩治家的成功,使得他在官場上從來沒有因為家人的事情而受到牽制,反而其家里人才輩出,各有所長,這可以說是后人為官持家都應當效仿的。

五、尊重他人,才能受人尊重

人人都有自尊,而且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因此,無論何時都要尊重別人,即使他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即使是一個乞丐,他的尊嚴都是不容別人踐踏和侵犯的。

尊重他人,首先照顧別人的面子。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不當面揭人家的短處,不背地里說人壞話,不說侮辱人的話,處處對人以禮相待,多理解別人,多關心別人,這樣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就會尊重你。生活中對別人多一些尊重和關愛,你的人際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在人際交往中,千萬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否則,受損失的一定是你自己。

曾國藩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倔強的人。特別是早年,曾國藩脾氣很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說話時也常常出口傷人,不顧及別人的臉面。一次他在家中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也前來助興。吃飯的時候,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發(fā)生了沖突,結(jié)果曾國藩對著這位朋友破口大罵,幾乎忘了場合和身份。當朋友走后,曾國藩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做得不對,非常慚愧。于是他寫信向朋友道歉,并且以后非常注意控制自己情緒。后來曾國藩能夠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無疑是與他注重修身養(yǎng)性、克制自己的脾氣、待人寬容與尊重別人分不開的。

曾國藩常教導家人說:“仁者,即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并借用孔子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教導子侄要尊重他人。曾國藩對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張“說人長每長一分,說人短每短一分”。他所提拔的左宗棠常因政見不同而對曾國藩橫加指責,而曾非但沒有怨恨,反而非常欣賞左的才氣和能力,寫了一副對聯(lián)“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表示敬左虛己,而與左宗棠冰釋前嫌。后來曾國藩的湘軍也多靠左宗棠等人的協(xié)助才能成為一支力量強大的軍隊,最終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每個人都有受到他人尊重的欲望和需求。如果你堅持別人先尊重你時,你才被動地去尊重別人,那么你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先去尊重別人。

晉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周處,他年少時,縱橫鄉(xiāng)里,從不尊重別人,還經(jīng)常欺負別人,以至同鄉(xiāng)人都很討厭他,人們把他和鄉(xiāng)里的二害合稱為“三害”。一天,同鄉(xiāng)人讓他去殺鄉(xiāng)中兩害,實際上是讓他和兩害同歸于盡。他殺了兩害后,才知道鄉(xiāng)里人的意思。于是從了軍。改過自新,規(guī)范了自己的言行,并向鄉(xiāng)里人道歉。最后,他得到了人們的原諒和尊重。成為了人所皆知的大將軍。從周處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一個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和尊重別人后,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并獲得成就。

俗話說:“欲取之,必予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因為,在尊重他人的時候,同時也在尊重自己。尊重別人,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如果換在你在那種情況下你將何思、何想、何做、何為,這樣一想不通也會通,也就能理解人了。理解了別人,也就尊重了別人。

尊重別人,還要能夠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胸懷。對生活中的瑣事,不拘小節(jié)的人,可能會把這些事不當多大的事,但心胸狹窄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斤斤計較。有時還可能爭得臉紅脖子粗,從而導致失和,搞得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緊張。因此要想與別人的關系不至于失和,就要知道人際關系的基本技巧:學會尊重人,以真誠與熱情的態(tài)度待人,真心給別人關愛,學會傾聽。

尊重別人,應該從小事做起,從小處著眼。尊重人不是大話,也不是空話,要從細微處見真情。多尊重別人,別人自然也就尊重你。這樣你在人際交往中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宁强县| 瑞金市| 沂源县| 高邑县| 安西县| 岑溪市| 探索| 阳西县| 贡山| 鄢陵县| 山阳县| 五常市| 宁津县| 襄城县| 陕西省| 克什克腾旗| 鹤峰县| 云龙县| 阿瓦提县| 甘南县| 葫芦岛市| 潍坊市| 泸定县| 湘阴县| 曲阜市| 南汇区| 土默特右旗| 宜兰县| 资阳市| 泗阳县| 云林县| 沙洋县| 博客| 武夷山市| 澎湖县| 丽水市| 井研县| 崇左市| 磐石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