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遠古傳說戰國亂(2)

成湯在位十二年后去世了,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在伊尹的手里。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流放到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復位。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伊尹因此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太甲死后,傳位于其子沃丁,其后歷經太庚、小甲、雍已、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因此商人稱太戊為“中宗”。商朝中期,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于大約公元前1300年不顧當時權貴的反對,強行將都城遷至殷,并進行改革,推行成湯的政治,革除奢侈惡習,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做殷商或殷朝。武丁即位后,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各方國,大大地擴充了商朝的疆域。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武丁之后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制定了很多嚴刑峻法。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周邊部族用兵,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在現在看來,商紂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商王朝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農業和畜牧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了人工養殖淡水魚。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商朝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除此之外,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上面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因此稱為甲骨文。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現在還形成了專門研究甲骨文的學科“甲骨學”。

在商朝統治的同時代,古埃及王國的統治已進入鼎盛時期,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正在崛起,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帝國也在崛起。它們和商朝東西輝映,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牧野之戰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滅商之前,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后稷”。后來經過公劉的賢明統治,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周本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公劉下傳九世,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姬昌(周文王)即位后,繼承先人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部落。他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對于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了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周文王被囚在羑里,在囚禁期間他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即司馬遷筆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被釋放后,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后來,文王的兒子姬發即位,稱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竟的事業。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歷經初興、中衰、復振、全盛、漸弱等階段后,到了商紂王時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機的深淵。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周文王死后,武王做滅商準備,曾率師東觀兵于孟津,八百諸侯不約而至孟津相會助周王,這就是有名的“孟津觀兵”。武王以時機尚未成熟,率師還周。兩年(公元前1046年)后,紂王殘暴更甚,武王在姜子牙等人輔佐下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孟津伐紂,諸侯會集,其他方國也出兵助周。商紂王也發兵十七萬來與武王對抗。兩軍會戰于牧野,商軍大敗。紂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滅亡。

武王滅商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根據這樣的計算方法,周朝共延續約八百年的時間,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朝代。

周公輔政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國,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結商紂的兒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周公旦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西周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此后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并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

成王死后,即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于政事,平易近民,社會更加安定。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昭王作為天子,竟然在南征楚國的回途中沉水而死。其子周穆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但是難以改變西周逐漸衰微的大勢。之后,經過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加上周圍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即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的措施,反而貪財好利,暴虐無道,壓制民言,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制政策,又命令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對大臣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聽而不聞。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國人(平民或庶人)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周厲王倉皇逃跑,死在外地。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行政。同時這(共和元年)也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后來,周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整頓朝政,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幽王在位期間,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他還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王還上演了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一出鬧劇,弄得眾叛親離,人心盡失,最終自食惡果。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后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是為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東都,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以這一事件為標志,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中國文明在西周時期又有了發展。所以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周人從其始祖時起便非常重視農業,整個西周時期,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這一時期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農具,農作物種類較商代有所增加,而且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對土地肥力的保護,采用了休耕制。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還有在銅器上鑄刻的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周朝禮儀制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禮制。由于儒家的推崇,周禮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夏、商、周所處的時代是我國的奴隸制社會。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夏、商、周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眾多小國中的一個,只是它們的實力比較強大,受到其他小國的擁護,擔任主持公道的角色。儒家對這三個朝代有著獨特的看法。儒家認為,堯、舜、禹的時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而夏、商、周只能算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的“小康社會”。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小康社會”最早的歷史淵源了。

春秋爭霸

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制度的轉變時期。

平王東遷以后,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周天子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國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進行兼并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就出來充當仲裁者的角色,通過會盟的方式發號施令,這就是所謂的“霸主”。歷史上把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過以各自的實力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春秋”得名于孔子修訂的《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復雜,軍事斗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這段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此外,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也發展起來。

曹劌論戰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于公元前684年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于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沖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斗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于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的確敗退,才建議乘勝追擊,終于將齊軍逐出魯國邊境。

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占優的實際情況,采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系,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后,曹劌并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唯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這次戰爭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后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御原則取勝而著稱。

管鮑之交

管仲青年時家里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不過去,就抱怨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說:“不能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通過一些日常的交往,鮑叔牙逐漸意識到管仲是位難得的賢才。

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后來,齊國的國王去世后,公子諸當上了國王,他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不久之后,公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發生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后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就是齊桓公。

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很好。

后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國力大增。

政治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并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范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1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經濟方面采取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在經濟方面,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并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這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噶尔县| 绵竹市| 衢州市| 分宜县| 罗定市| 巩留县| 土默特右旗| 敖汉旗| 宕昌县| 永城市| 阳山县| 苏州市| 无极县| 瑞丽市| 讷河市| 夏河县| 铜鼓县| 凉山| 赤壁市| 专栏| 华蓥市| 绥江县| 香港| 比如县| 宁河县| 手机| 昌宁县| 察隅县| 安福县| 鹤岗市| 汶川县| 象山县| 洱源县| 五原县| 富裕县| 西充县| 廉江市| 富源县| 夹江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