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干等級,按等級高低,征取數量不等的實物稅,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這些實際上都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
齊桓公九合諸侯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
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于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他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迅速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聯合中原各國攻楚的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了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宋、魯、鄭、許等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禍水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于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志。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至關重要,正如孔子所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晉文公退避三舍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后,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為他的父親立幼子為太子,曾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斗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營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于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于是北進抵抗晉兵。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王的承諾,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到達城濮(在今山東境內)與楚軍對峙。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于晉軍善于“伐謀”“伐交”,并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后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
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晉文公會諸侯于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也就是霸主),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視人才,在位期間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又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但在后來的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給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在周襄王時期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于是稱霸西戎。
楚莊公一鳴驚人
楚國原是南方的諸侯小國,春秋初期由于兼并了漢水流域的一些小國而逐漸強盛起來,開始雄心勃勃地爭霸中原。楚國在城濮之戰后,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達今天的云南,北達黃河,同時,經濟文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楚國到了楚莊王時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乘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但是楚莊王終日郊游圍獵,沉湎聲色,并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于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之后,莊王親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吳越爭霸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闔閭戰敗,因傷身亡,其子夫差立志報仇,于次年打敗越兵。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后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后不久,歷史進入戰國時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發起,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范蠡的這番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但時間久了還是引起了勾踐的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戰國風云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后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后因長期內亂,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歷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斗爭。公元前362年,魏國被秦國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給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實力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并周圍弱國、擴大勢力范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斗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斗爭中十分活躍。秦在這期間基本占據上風,先后制伏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方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后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李悝、吳起變法
戰國初期,魏文侯當政期間(公元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其主要內容為: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抑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選拔官吏;又制定《法經》,分《盜經》《賊經》《囚經》《捕經》《雜經》《具經》六篇,以加強法制。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李悝變法”。李悝變法增加了魏國的國力,使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變法同時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各國紛紛變法強國,最終匯成了一股時代潮流,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成效最顯著的一場變法運動。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被“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于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變法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遭遇挫折。
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間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實施的改革,對戰國末年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主要內容如下: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封建經濟;統一度量衡。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主要內容如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以增強軍隊戰斗力;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并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
蘇秦合縱
秦國經過變法,國力日益增強。面對不斷強大的秦國,六國感到非常恐慌。為了抵抗秦國,有人建議六國采取聯合的策略,稱為“合縱”。也有人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建議拉攏各國與秦國合作,破壞六國的聯合,這種策略稱為“連橫”。蘇秦和張儀是“合縱連橫”的主要代表人物。
蘇秦,戰國時期韓國人,主張聯合其他國家對抗強大的秦國,為此他四處游說。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連橫說秦惠王,其主張未被采納。憑著堅強的毅力終于在燕國打動燕文侯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于洹水。
在燕文公的支持下,蘇秦繼續去游說趙國。
蘇秦來到趙國,對趙肅侯說:現在的局勢是,趙國是崤山以東最強的國家,同時也是秦國的心腹之患。秦國之所以沒有起兵攻趙,是擔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背后遭受韓、魏兩國的算計。但是秦國攻打韓、魏兩國很方便,因沒有險要的山川作保護,秦國只要占領一些土地,很快就會威脅到這兩國的國都。韓國、魏國不是秦國的對手,就會依附秦國,俯首稱臣;到那時秦國沒有了后顧之憂,馬上就會把矛頭指向趙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