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晉大地話蒼茫(1)
- 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曾一
- 2916字
- 2016-12-13 11:36:50
◎走西口的無奈與機遇
他們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鄉之外的遼闊天空,試圖用一個男子漢的強韌筋骨走出另外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他們幾乎都沒有多少文化,卻向中國古代和現代的人生哲學和歷史觀念,提供了不能忽視的材料。
——《抱愧山西》
一曲蕩氣回腸的古老山西民歌《走西口》,據說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不但山西人會唱這首歌,山西附近的陜西、內蒙,甚至再遠一些的青海、寧夏、甘肅也有很多人會唱。為何這首民歌傳播如此之廣?為何這首歌如此哀傷離愁?這就不得不扯出一段沉甸甸的歷史,這段歷史囊括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而這些人的命運又多多少少都會和那個叫“西口”的地方有所牽連。
萬里長城九重關,到底哪里是西口?最初的西口,其實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位于內蒙古和山西的交界——右玉縣,當時的名字叫“殺虎口”。《清史稿》中也有記載,稱殺虎口為“西口”。在民間殺虎口還有“小北京”的稱呼。
殺虎口關樓于春秋戰國時期建成,最初名為參合徑,唐時叫做白狼關,宋時又改為牙狼關,明代時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略,又改稱殺胡口。時至今日,它已歷經了千年風雨,仍不改巍然本色,沉默地記載著滄海桑田、烽火連城、金戈鐵馬、成敗興衰……清朝康熙皇帝西征歸來,路過殺胡口,為了緩解蒙漢矛盾,他特意將“胡”字改為“虎”字,“殺虎口”這個名字也就由此誕生。從此,殺虎口狼煙不再,關門開放,搖身一變為晉蒙文化交流和山西移民的大通道以及商業往來的集散地。
在明朝,為了防止蒙古鐵騎南下侵略,這里曾駐扎著大量的軍隊。在明朝和蒙古部族的關系緩和以后,它就變為雙方往來貿易的市場了。走西口,大約由明代中期開始,大概在清朝末年結束,而走西口的高潮出現在了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口流動量是最大的。走西口總共持續了近三百年,具體說來走西口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因為當時的山西,人口較多,導致生活困難,所以人們不得不外遷謀取生路;二是一部分人為了適應內蒙邊防的需要,走西口去發展商業,開展貿易,后來更是發展成了票號。所以走西口的本質,其實是中國移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明清時期,山西的雁北地區地處晉西北高原,人口較多,土地貧瘠,生活比較困難。在當地流傳有這樣的歌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當時之寒苦可見一斑。明末清初,長城北部是人煙稀少的沙漠荒原,南部中原又連年干旱,頻發饑荒,無數山西難民只得背井離鄉“走西口”。于是山西人口外遷,來到塞北沙漠墾荒謀生。內地人把從殺虎口等長城沿線進入內蒙古草原地區叫走西口或走口外。河曲縣,地處晉西北高原黃河大拐彎處,是當時走西口最為重要的碼頭。山西、陜西、河北等地的農民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遠赴綏遠、察哈爾等地,即今內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遙遠的地區開荒、拉駱駝、做小生意、挖煤。據考證,明末清初,定居于歸綏地區的人口中,七成都是來自山西的移民,并且在當地形成了很多以山西地名來命名的村落。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均出兵平定過西北叛亂,殺虎口也因此成為了戰爭的后勤基地,用以供應大軍糧草。自1690年開始,通往殺虎口的道路變得活躍起來。走在這條路上的,除了一批批奔赴前線的將士外,還有隨軍前進的商人。康熙皇帝親自率領八萬大軍深入草原腹地,戰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軍糧的供應,可是戰場遠在草原,和后勤基地相隔萬里,其間的運輸路線既要跨越沙漠,又要橫穿草原,以當時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來進行運輸的交通條件是極難保證糧草供給的,而且花銷也過于巨大。就在朝廷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為難之際,占據地利因素的山西商人范毓賓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巨大的商機,主動請纓跟隨大部隊前進,為軍隊挑擔運送糧草和補給,這也為成千上萬正因生計發愁的山西農民提供了另一條生路,他們紛紛離開故鄉,就此開啟了大規模的“走西口”歷史。
戰爭結束之后,這里成為山西人進入西北地區的門戶。由于來往的客商非常多,甚至造成了這個地方一度的商業繁榮。殺虎口的歷史變遷,其實可以看成是明、清兩朝時山西歷史的縮影。如果從整個中國的角度審視山西,我們就會看到,山西北鄰蒙古草原,南鄰中原腹地。蒙古牧民需要中原農民紡的布、種的茶來滿足生活所需,而中原的農民也需要蒙古牧民養的馬、放的牛來耕地。這種雙方向的相互需要,勢必會形成商業往來。如果這種商業往來因為人為的原因而中斷,那就只能通過戰爭這種形式來解決。在這里,山西的地理位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將朝廷的統治中心和西北邊疆連接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門戶。在這樣一個大形勢之下,走西口的那些人就有了方向。
窮,就是走西口的原因。“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鄉民唯以墾種上嶺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續命。”當山西這片土地負荷不了它的子民時,人們就只能走出去,于是,《走西口》這首民歌就在村頭、路邊唱了起來。這首歌的內容是妻子送別丈夫、少女告別情郎時說的一些家常話。因為分別過后,相聚之日或許遙遙無期,所以自然要多叮囑一些,生怕漏下了什么。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這是說民歌的地域性很強。那么為什么西北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唱《走西口》呢?這或許是因為當時有很多山西人曾來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一久,當地人自然也就學會了。《走西口》反映了當時的山西、陜西一帶窮苦的勞動人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到河套、包頭一帶謀生的情形。
余秋雨先生在談論到晉商時說“山西商人本來就是背井離鄉的遠行者”,再舍不得走,也得咬牙往前走,因為他們心里還想著有朝一日要再走回來。有些人后來真的回來了,或許是因為歲數大了,或許是回來接走母親和妻子,當然,也有些人再也沒能回來。但是,還是有更多的后來人加入到“走西口”的隊伍中。想不到,一首民歌背后竟然隱藏著一段如此厚重的歷史,竟然包含著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直到今天,他們的子孫還在繼續著“走西口”。
晉商走西口的好處之一就是促進了北部地區的發展和繁榮,使其和中原經濟實現一體化。北部地區人口劇增,并形成商業中心。“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說的就是晉商對開發包頭起到的推動作用。作為今天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包頭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兩百萬。然而如果向前追溯一百多年的話,我們會發現這里不過是一個名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正是因為山西人來這里做生意,才一點點地搭建起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形。復盛公就是一百多年前一戶姓喬的晉商在包頭開的商號的名稱。
“走西口”還產生了一大批富晉大戶,除了蒲州的王崇古、張四維家族外,還有如今被廣為熟知的山西喬家、曹家、渠家等富商。山西祁縣人史大學、張杰和太谷人王相卿創建的大盛魁一直繁榮到清末。在關東貿易中發展起來的以范家為代表的八大家,是清代有名的皇商。因走西口而富起來的山西人數不勝數,山西也成為明代中國當之無愧的首富。
今天的殺虎口,已經很難看到上百年的老房子了,青壯勞力大都外出謀生,全村只剩下五六百人,街道上顯得冷冷清清。殺虎口前的西口古道,仍可見到深深的車轍,當年的故事就安靜地沉睡在車轍里。湛藍的晴空下,土黃色的殺虎堡殘墻仍舊屹立在那里,不言不語。
◎三晉山水三晉人
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開大局面,往往出自于結隊成幫的群體行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個人冒險。
——《抱愧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