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黑土地上的中國脊梁(2)

歷史上“八女投江”的殉難地即為松花江支流牡丹江的烏斯渾河,而松花江作為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是東北地區的大動脈。站在烏斯渾河畔,也許你會驚嘆,眼前這條被白雪覆蓋的河流竟然如此的寧靜,卻不曾想,這冰雪覆蓋之下急湍不息的河水,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它對往事的訴說。1938年秋,東北抗聯的八位女戰士以冷云為首,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到達牡丹江支流的烏斯渾河邊,準備與日軍背水而戰。“烏斯渾河”按滿語翻譯是“洶涌暴烈”的意思,而此時又正值秋后漲水……當日軍得知,與他們一千多人展開殊死搏擊的,竟然只是幾位抗聯的女戰士時,便輕蔑地開始勸降。而令敵人瞠目的是,八位女英雄竟毀掉槍械、攙傷相扶,一起步入寒冷刺骨的烏斯渾河,隨即消失在洶涌的波濤中……烏斯渾河在嗚咽,嗚咽的烏斯渾河見證了冷云等八個中華優秀女兒的英勇和悲壯。八位女英雄的事跡一直被人們廣為流傳,就像這烏斯渾河水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流淌。她們中最小的只有13歲,就是王惠敏,最大的也只有23歲,冷云和安順福。往事并非如煙,現在在牡丹江的江濱公園里坐落著這樣一座雕像,它就是為紀念八位抗戰女英雄而塑的。雕像臨江而立,無論是在一片錦簇花團之中,還是在那滔滔江水的映襯之下,它都備顯巍峨壯觀。無論是在晨曦中仰望,在落日下回望,還是在風雨中凝望,都會有一種肅穆的心情自心頭悄然升起。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余秋雨先生曾用“抽象”來形容這條大河,覺得它與自己心中的那條河特別親近,他曾幻想自己坐著狗拉雪橇行駛在冰封的黑龍江上。“一條夢中的長河,一個同姓的船長,一番奇異的親熱,加上那次幽默的擱淺后的酣暢沉睡,沉睡在中華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蒼蒼、水泱泱的徹底寂靜中,這一切,我都歸因于自己與河流的神秘緣分,尤其是與黑龍江。”黑龍江,這狀如游龍的大江,有著奇美的景色。它從恩和哈達開始,自西向東無休止地奔流著。從依西肯開始,由西北向東南奔瀉,到蘿北后,又變為從西向東北方向流淌,進入俄境后,轉為由南向北流,最后匯入大海。這一路九曲回腸,曲折蜿蜒。這樣一條源遠流長、大氣磅礴的黑龍江,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讓每一個見到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無以復加的敬畏、敬愛和敬仰之情。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對一條河模糊而神秘的記憶,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也都有一條難以割舍的大河。實際上,余秋雨先生正是將黑龍江比擬為自己的人生長河,原因在于他既留戀霜冷長河的雄偉長卷,又向往收獲后的寧靜安詳。也正是因為這種對于河的特殊理解,余秋雨先生才愿意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論人生、探討人性,特別是談談飽經風霜而冷峻的中年人生。他在自序的末尾說道:“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來尋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個季節。這種尋找和等候,將會一直延續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為我已經一次次地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圖景,描繪給別人,贈送給讀者。”

◎東三省“改旗易幟”

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著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線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他們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顧物欲利益,不顧功利得失,義無反顧,一代又一代。

——《流放者的土地》

悠悠的歲月如同滾滾江水,漸漸遠逝。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僅有氣勢磅礴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風景秀麗的鏡泊湖、五大連池;還有連綿起伏的大、小興安嶺;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這些無不勾勒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而最壯美的則是黑龍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東北人。

如果和東北人聊天,你肯定會被他們熱情、坦誠、敢愛敢恨的性格所折服,很多人都期望著有朝一日可以親自踏上這片土地,親身感受一下這片黑土地中蘊藏的激情與神秘。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里談到,他在剛踏上這片著名的土地時,首先帶給他的便是驚喜和甘甜,他打量起眼前的土地,覺得這里的天藍得特別深,因此把白云襯托得銀亮而富有立體感。

但在清朝時,這片土地卻并不被人看好,翻看清史,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東北竟是封建統治政權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這多少給這片土地增添了些冰冷恐怖的氣氛,不過,這些慘遭流放的犯人多是因“文字獄”、科場案而入獄,而且大多數都是株連者。流放之路充滿艱辛,當他們一路顛簸來到東北之后,男的變為苦力,女的淪為娼寮,往往結局悲慘。清朝詩人丁介曾這樣描述道:“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難以想象,這樣一片風景優美、充滿活力的土地竟然一度和流放地這樣的人間煉獄聯系在一起,不得不讓人感慨。但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堅韌、頑強,或許也正是得益于當時的那些文人在苦難中的決絕。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余秋雨先生這樣評價東北人:“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關吧。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們得惠至今。”

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也發生在這片沃土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東北三省,炸死了被稱為“東北王”的張作霖,之后接連犯下滔天罪行:遼寧撫順平頂山村的三千多居民被無故屠殺;七三一部隊拿戰俘和百姓做活人生化試驗,導致超過三千人死亡;瘋狂掠奪東北的煤炭資源,實行野蠻的“人肉開采”政策,致使無數礦工慘死……白色恐怖下的東北被折騰得血痕累累。東北人民抗戰14年,終于贏來了勝利,趕走了日本侵略者,結束了這段可怕的生活。

提起這段歷史,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在歷史上,他備受爭議,一生背負了太多罵名,然而罵名背后,他明辨是非,分清敵我,力排眾議,盡全力維護著民族的尊嚴和祖國的統一。他是抗戰時期的袁崇煥,身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卻在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了很多年,重獲自由后又流落異鄉。時光流轉,人們本應逐漸淡忘他,然而時間在這位世紀老人面前似乎失去了效力。他不是背叛者,也不是國家的罪人,他是功臣、是名將,他就是被周恩來稱為“千古功臣”的少帥張學良。

東北易幟無疑是張學良對中國作出的最大貢獻。1928年,侵華日軍發動皇姑屯事件,害死了張作霖,其長子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迫,張學良毅然決定服從國民政府領導,在東北豎起青天白日旗。從此,中國實現了自辛亥革命以來的首次形式上的統一。盡管這個統一的背后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其在民國史上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東北易幟后,張學良積極反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東北各省設立了國民黨省黨部,拒絕延長日本的租借地,嚴禁當地群眾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東北的森林采伐與礦山開采。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東北有大批日籍朝鮮人失業,山東(尤其是青島)的日籍朝鮮人則紛紛移民東北,加劇了“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正是由于這一局勢,日本人將“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看成是中國人排日的結果。尤其是日本軍隊中的極端分子,為了保住他們在東北的侵略權益,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是他這一生都難以洗刷的奇恥大辱。可是當時的情況,東北方面沒有任何后盾支持,單憑其自身的能力,真的可以和如狼似虎的日本軍隊作戰嗎?在這個問題上,張學良決定聽從中央的指揮。而當時的中央政府,根本抵抗不住日軍的侵略,而且也沒有做好抗戰的準備。但是不論有什么理由,不抵抗就是民族恥辱。可是如果抵抗失敗,也無疑是民族罪人。這種尷尬的處境,令張學良的進退兩難。后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在關系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甘冒殺身之禍,和楊虎城將軍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為全民族抗戰局面的最后形成作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張學良和周恩來在“西安事變”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張學良的魄力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民族大義都被周恩來大為稱頌,周恩來對其的思念更是長達40年之久,并三次為張學良流下眼淚。

“西安事變”發動之后,張學良請來周恩來,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沒有告知周恩來,就親自將蔣介石送回南京。得知這一情況的周恩來馬上趕到機場,希望阻止張學良的這一舉動,然而為時已晚,飛機已經起飛,仰望長空,周恩來淚流滿面,不住地呼喚著:“張漢卿、張漢卿!”后來周恩來感嘆地告訴別人說:“唉!漢卿是看《連環套》那樣的戲看壞了,現在不但要‘擺隊送天霸’,而且還要‘負荊請罪’啊!”1946年,國共兩黨在重慶和平談判,此時周恩來副主席又提到了被軟禁的張學良將軍:“只可憐那個遠在息烽釣了十年魚的人,他這十年釣魚的日子不是容易過呀!……”在場的人聽了這番話都十分難過,周恩來更是無法抑制眼眶中的淚花。1961年12月12日,周恩來總理舉行招待會,邀請當年參與“西安事變”的東北、西北軍的在京同志,席間,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時任解放軍海軍參謀長)向周總理敬酒,忍不住泣不成聲。周恩來向來最重感情,想到張學良這些年的遭遇,也不禁潸然淚下,這時,鄧穎超同志舉杯說道:“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周恩來說:“我的眼淚代表中國人民,不是我個人的。”

張學良作為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范,盡管在漫長的愛國主義征途中出現過波折,但畢竟瑕不掩瑜。1990年,張學良把自己的舊作《謁延平祠》寄給呂正操,上書: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遵明朝,確保臺灣入版圖。余秋雨先生在《廢墟》中說過“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雖然在“西安事變”后,張學良不幸遭遇軟禁,但這并不代表失敗,而且他本人也沒有就此喪失自我,他借鄭成功的例子說明了自己的志向。并且這樣評價自己: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為了東北的建設,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為了抗日復土的民族解放事業,張學良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那種坦蕩無私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世所罕見的自我犧牲精神將永垂不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洪泽县| 墨竹工卡县| 镇赉县| 淅川县| 襄城县| 蓬莱市| 郴州市| 台江县| 兴海县| 托克逊县| 鹤岗市| 丹寨县| 临邑县| 花垣县| 邵东县| 政和县| 深泽县| 定边县| 华容县| 河曲县| 阿瓦提县| 吉木乃县| 迭部县| 夏邑县| 武清区| 秭归县| 蒙城县| 石楼县| 闽清县| 元阳县| 永安市| 潢川县| 永寿县| 迁安市| 壶关县| 揭西县| 张家川| 荆门市| 文昌市|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