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晉大地話蒼茫(2)
- 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曾一
- 3254字
- 2016-12-13 11:36:50
三晉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三晉大地,表里河山,人杰地靈。兩千多年來,山西毗鄰皇城,位于繁華富庶之地,雖然從未有人用“山清水秀”來形容過山西,但是山西有山、有水。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片古老的土地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留名史冊的著名人物,他們就如歷史長河中璀璨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這片土地和水源塑造了他們的行為和氣節,締造了他們的才華和成就,他們團結拼搏的精神為當世,乃至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余秋雨先生在《仁者樂山》中談道:“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恒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舍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而山西正是藏在山水間的一塊寶地。
有“表里河山”之稱的山西,自然少不了水。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就流經山西,并在吉縣一帶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瀑布,該瀑布落差高達30米,水汽澎湃,氣勢磅礴;離壺口十幾公里遠的河津段還有氣吞山河的“龍門三激浪”;此外還有陽泉的娘子關飛瀑、運城鹽池、寧武天池、陽城蟒河等,這些共同構成了“表河”。不過山西也的確缺水。地處黃土高坡的山西,水資源極度匱乏,雖然采取了引黃入晉的措施,但也只不過是解決了少數城市的用水問題,而且一遇天旱,黃河就會處處斷流。著名的晉祠難老泉,在流淌了幾個世紀之后,也不得不打破難老的神話,呈現出疲乏的龍鐘老態。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懸甕山麓的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稱“晉祠”。這里環境優美,古木參天,猶如畫境,包含了近百座殿宇樓閣和亭臺水榭。根據記載,晉祠始建于周朝后期,也有人認為是始建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里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晉祠最早是用來祭祀晉國之主唐叔虞的。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周武王之幼子,周成王之弟。根據西周時“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他的封地在今山西境內。當時人們稱山西的一部分為“唐”,他因封地在唐,就以唐為氏,所以又被叫做唐叔虞,國名應該也是叫唐國。后來他的兒子燮父將都城遷到晉水之旁,就改唐為晉。于是,山西這一帶后來都稱為晉。山西人也從那時起被稱為晉人。可以說叔虞是晉人優秀的祖先,為祭奠祖先而建的晉祠不僅是塊風水寶地,而且還是縈繞著祖先杰出思想和精神的地方,鼓勵并保佑著后人去創立一番偉業。祭奠祖先不僅是為了緬懷先烈感昭日月的豐功偉績,更是后人進行自我反思的過程,是校正今后的人生道路的過程,因此,這個祭奠過程既不失莊重嚴肅的儀式感,又具有強烈的思想激蕩。
晉祠有三絕:一絕是“宋塑侍女”;二絕是“古柏齊年”;三絕就是“難老泉”。關于這“難老泉”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晉祠北邊20里地的金勝村,住著一位姓柳的姑娘,后來她嫁到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的婆婆總是虐待她,而且從不許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擔水。水源離家非常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還有個怪脾氣,只喝身前那一桶的水,擔水不許換肩,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以此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牽著馬的老人,想借她擔的水來飲馬。老人一臉風塵,看樣子已經走了很遠的路,柳氏沒有猶豫就答應了老人的請求,把身后那桶水給馬喝了。可是馬似乎渴極了,不僅喝干了后一桶水,而且把前一桶水也全喝掉了。此時的柳氏感到十分為難:再重新擔一趟吧,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肯定要受到婆婆打罵。就在她頗感躊躇之際,老人送給她一根馬鞭,跟她說回家之后,只要拿馬鞭在甕里抽一下,就會有水自然涌出,漲得滿甕。說完這話,老人和馬就都不見了。忐忑不安的柳氏回到家后,按照老人說的辦法一試,果真靈驗,于是她就再也不外出擔水了。婆婆見柳氏很久沒有擔過水,可是甕里卻一直是滿的,覺得很奇怪,就叫小姑去看,結果發現了抽鞭的秘密。這一天,婆婆破天荒地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著馬鞭在甕里亂抽一氣,結果水噴涌而出,溢流不止。小姑嚇壞了,趕緊跑到金勝村去找柳氏。當時柳氏正在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發往嘴里一咬,一口氣跑回古唐村,二話不說就坐在了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淌而出,直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的來歷。
吳伯蕭曾這樣形容難老泉:“‘難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仿佛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閣序》里王勃慨嘆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比較起來,這難老泉實在值得叫人贊賞羨慕。”而如今人們再到難老泉,已看不到汩汩而出的泉水了。據了解,這是山西省長期以來超量開采地下水和煤炭資源造成的結果。據在晉祠附近生活的老百姓說,20世紀50年代,難老泉的水還非常多,人站在里面,差不多可以沒頂。不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就開始越來越少,難老泉還是“老”了。
山無水而不靈,土無水而不沃。山西的水給人以清新之感,山西的山則給人一種孤寂蒼涼之感,仿若英雄落寞的姿態。這些山多半是石山,光禿禿的,透著一股子倔犟的真實。山上看不到樹林蔥郁,看不到山花繽紛,看不到霞蔚蒸騰,只能看到一種最干凈、最原始、最震撼,也是最寂寞的美。當然山西也有另一種山,呈現出一種博大情懷,蔥郁的,有著些許靈秀氣質的山。雄偉挺拔的“北岳”恒山,山巒起伏重疊,昔人以“恒山如行”來概括它的氣勢。陡峭的北坡遍布蒼翠挺拔的松樹林,南坡則擁有眾多古代帝王為祭祀北岳而修建的廟宇道觀。然而恒山十八景,卻已沉寂在漸行漸遠的歷史烽火里。說起恒山當然少不了提到經歷千年風雨甚至地震,迄今卻依然牢牢地緊貼在峭壁上的懸空寺,它就建在恒山腳下的懸崖上,或者說就像是粘在懸崖上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
在山西的山中更為著名的恐怕要數佛教圣地五臺山了。它由高聳入云、氣勢磅礴的五座山峰組成,海拔在3000米上下,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峰頂部平坦,如壘似臺,故稱五臺山。五臺各有特色,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臺山古剎梵宇星羅棋布于林蔭之中、山澗之旁。流水潺潺,鐘聲悠悠,青山碧水,風景怡人,置身其中如登梵宇仙山。五臺山地勢高兀,夏無怒暑,即便是盛夏時節也清涼如秋,是名副其實的“清涼世界”。
山西的山其實不僅僅是以山的面貌出現,它更蘊涵了文化、歷史和傳奇。神農嘗百草的長治老頂山;精衛填海的長子發鳩山;因春秋介子推攜母歸隱被焚于此而聞名于世兩千余年的綿山;有小五臺之稱的靈空山、蘆芽山、太行山……山是山西的根,山是山西的守護者,山是山西的奇跡……山的性格塑造了山西人的性格。
土生土長的山西人擁有和山一樣博大的胸懷與志向,也擁有和山一樣的倔犟與沉著。他們習慣于沉浸在過去的驕傲與繁榮中。他們會告訴你人類的祖先舜禹都曾生長于這片土地;告訴你晉代是怎樣的絢麗繁華;告訴你名相狄仁杰也是從山西走出來的;告訴你唐太宗李世民是何等的雄威決絕,并且創造出一個令世人驚異的世界;告訴你武則天的絕世風華也可算得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甚至一個小小的上官婉兒也沾染上了武后的獨特氣質;到了近代,最讓山西人揚眉吐氣的當算是富甲天下的晉商。可是追尋良久,卻很難找到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晉商。比如“徽商”有胡雪巖;南方商人有虞洽卿,甚至是寫出《老殘游記》的劉鶚。與其說晉商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個豪門巨族,還不如說晉商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或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群體的興盛與衰落已經不再重要了,但重要的是,這個群體為我們留下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商業傳統和理財觀念,并深深地烙印在如今每一個山西人的人生背景之中。余秋雨先生在《關于友情》中闡述過“一切吞食個體自由的組合必然導致大規模的自相殘殺,這就不難理解,歷史上絕大多數高豎友情旗幡的幫派,最終都成了友情的不毛之地,甚至血跡斑斑,荒冢叢叢”。而晉商正是悟透了這一點,才得以流傳至今。
因為堅守著骨子里的尊嚴,山西人在這片黃色的土地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并且仍在書寫著他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