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忠孝節義,碧血丹心
- 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曾一
- 1124字
- 2016-12-13 11:36:50
我是行路者,不愿意在某處流連過久。安適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而任何滯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
——余秋雨
人性,實在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答案不一的話題。孔子說性相近,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人性,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本性,是指人之所以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等品性。人性是目的與智慧的統一體,是運用自身智慧來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藝術批評的任務,就是到作品中去發現、命名這樣的人性概念。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這顯然是一個具備人類文化普遍性的問題,余秋雨先生正是希望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探尋,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不僅是在人類文化意義上,更重要的是在現實文化人格的甄選和塑造上,有助于我們走出當前混亂的窘境。
在人類的眾多情感中,親情總是被列為最穩固和最美好的感情之首。她是情感世界里最美好的玫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謹慎財富。“問世上有幾多愛,流露無限美善象,世間舐犢情深,永不改變……俗世幸有這種愛,流露人類至善,能在這哀樂人生,令我心內暖。”《道德經》有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愛不言,最偉大的愛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著的愛,為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人生不能沒有朋友,生活不能沒有友情,沒有經歷過友情歷練的人是寂寞的。也許對于友情的渴求正是源自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寂寞。友情的需要產生于寂寞感,而寂寞感更多地產生于心靈的距離。
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辭》和《離騷》中,盡顯自己寬闊的胸襟、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質;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盡了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鄭板橋的“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種視官位如糞土的膾炙人口的名句,至今令人回味。這些偉大文人的傲骨,至今仍閃耀在我們的心中。不過,“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們歷史學家忽視了。”他們就是小人,小人可憎,小人可恨,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他們的伎倆值得我們進一步地“鑒賞”和“領悟”。
我們有很多種詞匯來描繪心靈上的震撼,比如說感動、憤怒、喜悅、寬慰……人類一直是在不斷追求物質和精神的過程中成長,而這個過程就是生活。完整的人生正是要把精神和物質的追求統一起來,使其變得和諧融洽。余秋雨先生正是以一種看似平淡的筆調闡釋了人性中最深刻的美與丑,出色地完成了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及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