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萬里王程三峽外(2)

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江流和險峻的峰巒之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沉著而動情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就像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沒有多大事由,沒有多大儀式,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沙場的戰將和戰事則隨著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名副其實的詩歌的搖籃,有《早發白帝城》作證,有李白作證。請那些在青燈黃卷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再寫詩了,那模樣原不屬于詩人。

余秋雨先生說:“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三峽,不僅留下了珠淚輕垂的神女、把酒游吟的詩人,還留下了滿目的熱淚和亙古不變的奔騰瑰麗。

◎都江堰水沃西川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

它,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

毫無疑問,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因為和它同時代或晚于它出現的水利工程都干涸了、斷流了、淤塞了、廢弛了,甚至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而都江堰不僅是唯一留存于世的無壩引水工程,并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而長城最早是在大概公元前656年由楚國修筑的。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中寫道,“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這樣的論調雖然有些冒險且備受爭議,但余秋雨先生作了辯述:“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并且發出“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的贊嘆。

這是對于古老的物質文化造福于后人的贊頌,也是對于那些積極投身于現實生活中的精英們的文化意義上的審美。端坐于河流之上,懷念一些人的名字,就像懷念他們流水一樣干凈而透明的身影。都江堰的建成和維繕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千千萬萬在這里勞動過的人們共同智慧的結晶。李冰、文翁、諸葛亮、高儉、劉熙古、阿爾泰……站在都江堰兩旁的是無數默默的身影,他們身居高位而俯首民間,他們的身影遙遠而清晰……

余秋雨先生對于建造這個偉大工程的秦國蜀守李冰進行了高度的贊揚,這是贊揚都江堰,而非李冰,“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天國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很可惜的是古書上并沒有關于李冰生平的記載,那是因為秦始皇坑儒焚書以及秦漢時戰爭,使得檔案文書損毀太多的緣故。

在2200多年前,那時還沒有發明火藥,蜀地的太守李冰為了治水,曾刻苦鉆研數載,從而總結出了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做堰”,以及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他們靠最原始的方式,以大火燒紅巖石,然后冷卻,利用冷熱交替,將山崖推開一個缺口,這個缺口被稱為“寶瓶口”。岷江水分流之后,其中一支就是從寶瓶口乖順地流出,然后灌溉千里農田的,水流量因為這個工程而被很好地控制,即使遭遇滔滔洪水,也不會泛濫成災,淹沒下游的農田和村莊。寶瓶口與飛沙堰、魚嘴,三點一線,共同組成了一個完美無比、天衣無縫、令人嘆絕的都江堰。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一直到今天,仍發揮著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為文明世界的驚世杰作,造福萬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譽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李冰創建的都江堰。所以《史記》上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沒有李冰的出現,沒有都江堰的修建,就不會有航運便利、農業豐收、豐衣足食、富足安定的成都,漢代中國的五大都會也會因此而缺少一個。成都這座城市必將和其他缺水的城市一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成都因水而生,因錦而盛。如果沒有都江堰,成都就不可能有濯錦浣紗的錦江,也就不可能有聞名世界的蜀錦,“錦城”或許會成為另一個城市的美譽;如果沒有都江堰,成都就不會成為“文章冠天下”的文化中心,就不可能有“天下詩人皆入蜀”的朝圣似的聚集。而對盛唐的詩人們來說,他們詩意的耳廓必將損失慘重,因為即使他們沐浴在潔白的月光下,也無緣聽聞成都的美女們在錦江邊濯錦的水聲和嬉笑聲。劉禹錫也許會懊喪地擲筆于地,因為他寫不出“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這樣美妙的佳句。杜甫也許會在剛剛吟到“曉看紅濕處,花重——”時突然卡住,因為他不知道,除了“錦官城”還有什么可以更貼切地形容成都。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成都建成大約43年后,李冰在它的西北地區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一座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城市在都江堰的滋養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李冰不僅是—位愛民的地方官,還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專家。他在四川任職期間,不但創建了造福萬世的都江堰,而且還建造了許多有益于民的工程。比如,他在成都市造了七座橋,修石犀溪;在廣部鑿鹽井;在祟慶縣修建文井江;在宜賓治理水道;在樂山三江江流處治理河道;在什邡縣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績,當真算得上是“澤被千秋”,萬古不朽,其巨大的科學價值與經濟效益,在人類史上至今仍是首屈一指的。

當然李冰的治水之功不能只算在他一人身上。除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建設外,還有他的兒子李二郎。史料中關于李二郎的記載非常少,而且眾說紛紜,有的說確有其人,有的說子虛烏有。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中說“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個兒子”,于是,宋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這樣一來他也就正式成為李冰家族中的一員了,成為輔佐其父成就偉業的元勛之一,千百年來受到廣大民眾的推崇、敬仰和膜拜。

中國人有句老話:創業難,守業更難。創建都江堰的偉績豐功無疑是屬于李冰的,但要永遠保持也確非一件易事。兩千年中,暴雨連降,特大洪災,白浪滔天,決堤泛濫,農田淹沒,沃野平原汪洋一片的事時有發生。因此,歷朝歷代都把維修都江堰作為當時的一件大事。回望歷史,漢文帝時的蜀郡守文翁,三國時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唐貞觀年間的孟州長史高儉,武則天時的彭州長史劉易從,唐玄宗時的章仇兼瓊,唐末的四川節度使高駢,宋代的趙不白,元代的李秉彝、吉當普,明代的盧立羽、施千祥,清代的王來通、丁寶禎、強望泰,民國時的張沅等都為修固完善都江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為都江堰的功臣而被載入史冊,名垂千古。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早在一千多年前,一代詩圣杜甫立于挺拔峻美的玉壘山麓、浩蕩奔流的岷江之側,臨江迎風,忍不住豪氣干云,朗聲吟誦出他胸中的壯麗詩篇,脫口而出一首《登樓》,遂成千古名篇,世代傳誦。而激發他創作靈感的,正是他腳下汩汩東流的秦時水,潤澤萬物的都江堰。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肅宗時,官至左拾遺。公元759年棄官,移家成都,筑寓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嚴武幕府參軍,嚴武奏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杜甫寓居成都期間,遍游巴山蜀水,因為都江堰與成都相距甚近,便成了杜甫必來之地,也讓杜甫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篇。

杜甫看見了李冰用以鎮水的石牛時,曾寫下了詩句“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修筑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先人作法皆正道,詭怪何得參人謀。”“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這些都是破除迷信、倡導科學的好詩。在游覽寶瓶口時,杜甫寫下了“灌口江如練,吞崖雪似銀”的詩句。參觀青城山時,杜甫又留下了千古名句“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觀看岷山沱江畫圖時,他又寫下了“沱水臨中坐,岷山到北堂”這樣的詩句。

一代詩圣因都江堰而感慨萬千,由此可見一斑。孔子說:“智者樂水。”《淮南子》說:“有象之類,莫尊水。”司馬遷說:“水之為利害也。”宗炳說:“山水質而有趣靈。”都江堰是科技的都江堰,同時也是文化的都江堰,它奔涌了兩千多年的水文化源遠流長,沉厚凝重,灌溉了天府之國,滋潤了巴蜀文明,甚至永久性地哺育著中華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永州市| 古浪县| 靖远县| 博湖县| 新疆| 前郭尔| 错那县| 米泉市| 仁化县| 昌图县| 三河市| 达孜县| 突泉县| 耿马| 小金县| 巴南区| 青冈县| 武邑县| 平阴县| 甘德县| 张掖市| 南丰县| 安顺市| 于都县| 瑞安市| 武宣县| 梧州市| 花莲市| 宜君县| 榕江县| 宜都市| 兴和县| 安国市| 澳门| 神木县| 鲜城| 名山县| 金乡县| 保山市|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