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1)
- 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曾一
- 3322字
- 2016-12-13 11:36:50
◎十月胎恩重
大概是教育所致,我一直相信,家庭親情,應該讓位于社會大道。歷盡災難方才明白,家庭親情本是社會大道,尤其在家破人亡、饑寒交迫的時代,更是這樣。
——《那一疊紙條》
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整本書中,一直在表達他濃濃的感恩之情。感恩的對象,包括父母,包括叔叔,包括遭遇,包括上天,鴻蒙而又偉大。在談到為什么書名取作《借我一生》,而不是其他的時候,余秋雨先生說“我的一生其實是長輩們不斷地在向上天,向大地,向空間,借取著什么東西……”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親情,這個讓人感覺溫暖的字眼,有的時候,卻很容易被人遺忘。親情是人世間最真切、最樸素、最珍貴的感情。在人類的眾多情感中,親情總是被列為最穩固和最美好的感情之首。她是情感世界里最美好的玫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謹慎財富。在漫長而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她是難以替代的滋潤和營養。因為親情是偉大的,所以我們感恩親情。同時,親情也是非常脆弱的,她往往由于一場災難、一個人、一句話而支離破碎,因此我們要珍視親情。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有一次在飛機上接受意大利《機會》雜志記者的采訪。記者問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爾.蓋茨出乎記者意料地回答: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蓋茨的回答讓很多人怦然心動,人們沒有想到擁有如此多財富的他竟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時不我待!如果等到你真正擁有了孝順父母的能力的時候,可能已經為時晚矣。有的父母可能吃不動了,也穿不了了;有的父母也許早已遠離塵世。正如古人的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道應該是建立在人權、平等和人性、親情的基礎之上的。“百善孝為先”,孔子對儒家提出的孝道闡述非常精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句話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孔子說,要孝對父母,孝對兄長,這是仁的根本。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求和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客觀上講,孔子所宣傳的孝來源于奴隸社會,在當時是一種維護奴隸制度秩序的工具。《孝經》里面曾經說過孝是天經、地義和人的基本行為。天子要維持諸侯地位,百姓要好好侍奉父母,其中規律顯而易見。孔子在其基礎上,將它發揚光大并有所推廣,便有了所謂的孝順之道。
孔子生活的時代,社會秩序的維持要靠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那么家庭秩序靠什么維持?孔子認為,那就要靠父母對兒女的慈愛,兒女對父母的孝敬。長幼有序,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父慈子孝,原本就是人的天性。孔子只不過是賦予了它們社會價值,并且反過來作為道德規范,規范著每一個人的家庭行為。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孝不是空泛而隨意的,它必須受禮的約束,依禮而行才是孝。子又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可見孝的范圍不僅僅是家庭生活,還要包括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為父母解憂,為家庭出力。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這里提到的小黃香是漢朝時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孩子。他9歲時便不幸喪母,小小年紀就懂得孝敬父親。夏季天氣炎熱時,他會將父親睡的枕席扇涼,驅趕蚊蟲,放好帳子,讓父親可以睡得舒服;到了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會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將被子暖熱,再請父親去睡覺。小黃香不僅是出了名的孝順,而且刻苦努力,博學多才,在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實正是如此,黃香長大后,當上了地方官,他不負眾望,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而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流傳千古。
“孝”是一個會意字,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是“子”,意為上下連續,無有終始,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中國文化是以孝道為基礎而建立的。“百善孝為先”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孝經》被奉為諸經之經中之經。孔子將“孝悌”置于教育之首,《禮記》的第一篇“吉禮”是講祭祖的,說的就是孝道。“忤逆不孝”在古代刑典中被視為重罪。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在先哲們的情懷和認知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就是天地間最完美的樂章。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親情是教育的來源與支持,只有愛父母,才會愛祖國,愛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但時代發展到今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四處奔波的人們幾乎忘記了古人的遺訓,忘記了親情的意義,有形無形的代溝正在逐漸取代親人之間的情感,親情正隨著歲月的流逝被漸漸淡忘。
沒有親情的人是可悲的。因為親情是和生命一起誕生的。從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再到咿呀學語,親情一直伴隨著生命成長。沒有親情的人,是讓人不恥的。
中國人選擇朋友,或是想知道一個人對社會是否真有愛心,通常的做法都是先觀察其對父母的態度。《孝經》載有“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親他人者,謂之悖禮”。很難想象,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夠尊敬或是留有后手,其對社會又怎么可能會有十足的誠意!這樣的人即使對朋友表露出一時的熱情與關愛,最終也必定受利益驅使而變節。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天道是不會變的;不管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或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是怎么的,孝敬父母這條天道,絕不可悖忤。
“百行之首,以孝為先”,“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關愛親屬,是天經地義之事。一個從小就不懂得尊敬父母、毫無家庭責任感的孩子,長大后是不會做到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的。一個家庭需要的是人格健全、開朗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陽光少年,一個社會需要的是積極上進、富于責任感、忠誠可靠的未來建設者。可是,在當前,親情教育處于一種被忽視的地位。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一直不曾停下腳步,坐下來陪陪子女;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子女們對父母的含辛茹苦視而不見,對于父母的訓導和忠告置罔若聞,媒體經常報道的那些人與人之間缺乏誠意、關愛和信任的事例,以及一些不文明的、毫無道德的行為等,對青少年也產生了潛在的負面影響。
心理專家胡慎之指出,親情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孩子形成正常人格的重要一環。而進行親情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對家長進行親情教育,只有家長先明白了什么是親情,才有可能去教育孩子。硬把過多的個人意愿放在孩子身上,或者要孩子放棄自己的個人喜好去迎合大人,都不是親情。親情是在孩子想要成為自己時,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并給予足夠的支持和空間。而從孩子這方面來看,親情不是一種后天的技能,它是人的一種自然的能力,是一種體驗和感受。它需要有一個環境、一個氛圍來成長,所以,親情教育應該是對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都不懂得感恩,那就很難指望孩子會感恩。蕭伯納有這樣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人。”親情正如同我們手中的火炬,代代相傳。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覺得在這位老婦人的身上她曾經有過極其美麗的文化的夢,所以我看到我的媽媽的時候,我就覺得有的時候產生我的文化的某種使命感就是她這個夢,當然很短暫也很朦朧,但是在我身上有點實現,我也要對得起我的媽媽,所以我的很多事情都和這個有關……”
在災難中,情感是支撐著人們重新站起、再次團結的重要力量,而親情則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凝聚力。無論是在地震、海嘯,亦或是其他災禍中,親情永遠是人們靈魂和肉體的歸宿。我們在災難降臨時可以看到親情中最能顯露人性的一面。
當年,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背影》,以平樸的文字,洗盡鉛華的筆調,將父愛情深原態原貌地呈現于世人眼前,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如今,《背影》發表已經五十多年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仁”和“孝”是基本的家庭倫理。正如孟子所說:“幼而知愛其親,長而知敬其兄。”強化親情教育,培養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質,在實踐中感悟人性的本質,不僅是孩子和家長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從關愛親人做起,進而愛他人,愛社會,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雪中送炭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