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萬里王程三峽外(1)

◎三峽流泉幾千里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匯的。只能老老實實,讓颼颼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三峽》

三峽,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結合得相對完美的文化場所。余秋雨先生在國外時,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他,中國哪里最值得去?只說一個。余秋雨先生說:“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據古人類學家研究,早在距今兩百多萬年以前,三峽地區就已經有了人類祖先的遺跡。巫山大廟區龍骨坡發現的三峽人類化石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三峽地區是亞洲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

長江三峽流淌著、充斥著詩的韻律:神奇秀美的大寧河,從巫溪到巫山,將山民的祈盼溶入河流,把一串串精巧的故事講述給長江。位于巫山縣城東約十五公里處的大江北岸有座神女峰,又叫望霞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因為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個娉婷婀娜、美麗動人的少女,所以叫做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云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峰頂云煙繚繞,那人形石柱就仿佛披上了一層薄紗,更顯得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朝霞的是她,最后一個送走絢麗晚霞的也是她,所以又叫“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千姿百態,楚楚動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為著名。這里有著宋玉“神女賦”中楚襄王和神女幽會的故事,神女瑤姬下凡幫助大禹治水的傳說;那酷似少女之巧石倩立峰側,使得神女峰獨領風騷千年。歷代文人騷客為此峰寫下了無數詩詞歌賦以作贊頌。1956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寫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如果將三峽的洶涌奇險比作力量、陽剛、激情,那么神女峰的寧謐與傳說則帶著神秘的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陽剛、這激情。無以為報,三峽唯有以湍急的浪和呼嘯的風作為無言的酬謝。正巧李白等詩人正執著游吟,游走于險山惡水間,找尋不同形式的美。神女峰的美好和獨聳千年的寂寞正被詩人以銳利的眼和澎湃的情淺淺唱出。一個雖然殘破卻仍停駐在整個民族心中的神話就這樣被描述了出來。“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遠古之時,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就住在瑤池宮里。她在紫清闕中,跟著三元仙君學到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云華夫人,專門負責教導仙童玉女。

但是瑤姬生性好動,根本耐不住仙宮里的寂寞生活。一天,她帶著自己的侍從,偷偷離開了仙宮,來到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狂風大浪給人間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時,便離開東海向西而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崇山峻嶺,閱盡了人間奇景,好不快活。哪知當她們來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時,卻發現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間?,幖Т笈瑳Q心為民除害。于是,她按住云頭,用手輕輕一指,只聽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等到風平浪靜之后,十二條蛟龍的尸體化作了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野、城鎮,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

為了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立即從黃河趕到長江。可是,山高水急,如何才能采用開山疏水之法呢?正當夏禹萬分焦慮之時,瑤姬為他那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喚來童津、黃摩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幫助夏禹疏導三峽水道,使洪水暢通東海。夏禹得知仙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想找瑤姬道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有塊亭亭玉立的青石;不一會兒,青石化成一縷青煙,裊裊升起;接著又形成朵朵青云,霏霏細雨,游龍、彩鳳、白鶴翱翔于山巒峽谷之間……夏禹正在納悶兒,端莊美麗的瑤姬突然出現在他眼前。瑤姬說:“你治水有功,不過還應該懂得天地間事物變化的道理?!闭f著就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黃綾寶卷交到夏禹的手里。

水患雖已得到治理,但瑤姬卻仍未離去,她依舊屹立在巫山之巔,為百姓驅除虎豹,為行船指點航路,為治病育種靈芝,為人間耕云播雨。年復一年,她忘記了瑤池,也忘記了自己,終于變成了這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從也都化作一座座山峰,好似一塊塊屏障、一名名衛士,安靜地守立在神女身邊。神女峰的傳說,在巫山一代流傳甚廣,古代的巫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心中的神女,將她尊稱為“妙用真人”,還在飛鳳峰山麓,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神女廟)。山腰上還有一個平臺,就是神女向夏禹授黃綾寶卷的授書臺。

三峽,自古就是屬于真正的詩人的,直到今天也不曾改變過。余秋雨先生在《三峽》中說道:“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生命之火點燃或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

莊子云:“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笔竦廊?,峽路一線,歷代文人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潦倒落魄,無一不向往得“至美”而成為“至人”。一葉扁舟,一雙草鞋,放情三峽,得山水至樂,日夕忘歸。奇偉三峽的“至美”,在文人騷客的巨腕之下,壘起了延綿千年的三峽散文風景線。從屈原的《橘頌》、宋玉的《高唐賦》、酈道元的《江水.三峽》,發軔至今,描寫三峽的散文名篇便浩浩瀚瀚,流淌于文人墨客的游蹤墨痕之中。歷代文人巨擘,或暢游三峽,或遷謫巴楚,駕言出游,叩舷而歌,飽餐風月,回舟返棹。出則魚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放曠于一詠一殤的自在之中,縱情于猿聲如織的山水之間,捋須放歌,將無數璀璨的散文名篇,撒入散文歷史的長河星空之中。僅就一代文宗歐陽修而言,他一生創作散文500多篇,其中記游三峽的散文就多達50多篇,部分手跡至今仍鐫留在洞壁石碑之上,散文與萬萬年的三峽攜游同行。

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是三峽的起始點,位于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鄰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沖,氣象蕭森,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是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并用以屯兵積糧。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猶如白龍,所以他認為此乃“白龍獻瑞”,并借此自號白帝,將此城命名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之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紀念這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并供奉“白帝像”,這就是今天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后來之所以名聲大噪,卻是因為和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于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一病不起。臨終之時,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托孤于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約在唐代之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與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到了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自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白帝城是觀看“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夔門的雄壯氣勢。繞至廟后,可觀蜿蜒秀美的草堂河從白帝山下入江。歷代著名詩人杜甫、李白、白居易、劉禹錫、黃庭堅、蘇東坡、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寫下大量詩篇,故白帝城又有“詩城”這一美譽。

李白的七絕《早發白帝城》,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李白寫出這首詩的四年前(公元755年),震撼唐帝國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在這次戰亂中,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不得已逃往四川。后來,唐玄宗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李亨,也就是后來的唐肅宗。不久,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粼起兵東下,想和唐肅宗爭奪皇位。當時的李白隱居在廬山避亂,并不知曉此中情由,出于一腔報國熱情,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鎮壓,李白也因此而被牽連,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入獄,被判長期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第二年西行至巫山時遇赦,即從白帝城乘船返回金陵(今江蘇南京)。這首詩就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他到達江陵時所作,抒發遇赦后無比歡暢的心情。

從白帝到江陵,要穿越七百里三峽。這里山勢雄奇,林木蔥郁,上有變幻多端的云霞煙霧,下有驚心動魄的急流險灘。然而面對這一切,歸心似箭的詩人全不在意,只聽聞兩岸山上猿猴的叫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就像在為自己夾道送行一般。本來猿聲悲哀婉轉,讓人聽來有凄涼之感,但此刻詩人并沒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來映襯出船的速度之快。這時船已如離弦之箭一般,在此起彼伏的叫聲中掠過峽谷,把一道道山巒拋到身后去了。李白以58歲的年齡,流放夜郎,拋妻別子,前途未卜,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歡喜。余秋雨先生在《狼山腳下》中說過,“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也許李太白此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河南省| 泗洪县| 新竹市| 冕宁县| 连山| 富宁县| 双流县| 虞城县| 巴林左旗| 曲靖市| 宜阳县| 鸡西市| 凤冈县| 镇江市| 游戏| 怀来县| 阿瓦提县| 福贡县| 辽中县| 安乡县| 卢龙县| 瑞金市| 惠州市| 九江市| 炎陵县| 错那县| 阳曲县| 宿迁市| 全州县| 湾仔区| 封开县| 兰考县| 洛阳市| 株洲县| 万盛区| 遂溪县| 漠河县| 瓮安县| 香格里拉县| 德惠市|